新工科背景下“双创”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文摘   教育   2024-06-24 09:27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新工科背景下

“双创”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刘倩倩 王新潮 樊兆斌

(菏泽学院 药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摘 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工程教育改革“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双创”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重构“双创”人才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以“政校企”三方协同、“教践竞孵”四位一体、“目标—课程—队伍—平台—考核”五项融合的模式重构“双创”人才教育体系,推动“双创”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有机融合,助力新型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双创”人才;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4)15-0001-04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各高校推动人才培养综合创新改革的重要抓手。“双创”教育是实施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提升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为目标,充分认识到当前“双创”人才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迫切性,[1]通过将新工科与“双创”理念有机融合,继续深入开展“双创”人才教育体系多样化研究和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科创新人才[2]

“政校企”三方协同推进“双创”人才教育体系建设

“政校企”三方共同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共享育训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通人力资源,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紧密结合,[3]构建共生视域下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地域视角下的产教联合体,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进“双创”人才教育体系建设,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立体式革新。
1.构建共生视域下的现代产业学院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4]是以教育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增强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育人为初心,明确价值追求,与政府、企业合作搭建一个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在各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依托产业、联合企业,为实现人才共育的目标而努力[5]
一是高校与产业的对接。突出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需求,建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地方政府可适时出台激励政策,提高人才供给与现代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培养方式对接。要引企入校,让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全过程,又要引教入企,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形成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三是科技创新对接。校企对接模式常态化,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建研发机构,加速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四是政府协同对接。政府主体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及区域内人力资源竞争力,使财政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2022年9月,学院与山东睿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菏泽学院睿鹰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将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2.打造地域视角下的产教联合体
当经济发展迈向知识经济的阶段,产业发展需要更多专门性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为纽带,由政、企、校、研、行等共同组建地域视角下的产教联合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优势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建共享,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推动教研、研学实践资源共建共享,[6]实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1)精准把握产教联合体的打造价值。一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地域视角下的产教联合体是以产业资源丰富的产业园区为基础,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促进“双创”教育与区域内产业更加紧密融合。二是推进产创融通的新实践。创造性地将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健全多形式衔接、多渠道成长的教育体系,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7]三是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地域框架下掌握区域内企业用人需求和用人规律,探索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供给能力,发挥人才作为关键要素在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重点抓好地域产教联合体组建工作。一是重产教互动,促进协同配合。地域产教联合体要牢固树立“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理念上的共识、行动上的同频[8]二是抓内部治理,推动效能建设。建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的管理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三是注重以人为本,促进人才成长。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为地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教践竞孵”四位一体提升“双创”人才教育体系效能

经过努力探索,从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双创”竞赛、项目孵化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教践竞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1.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企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完善选修课,优化实训课,重点培养“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工程型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通识—专业—实践”一体化培养道路。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地方产业,根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与交叉,对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学、基础综合化学、电子电工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拓展课程(文献检索、专业英语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等进行改革与创新。
学院打造了创新创业基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管理学、创新创业实务等各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建设了1个优质“双创”教育课程资源中心。目前,学院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核心系列课程等。到2028年,重点建设10门以上特色示范精品课程,建设3~4门混合式“双创”示范课程及网上开放精品课程,同时开设1~2门社会实践示范课程。
此外,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将实践教学与分类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案例项目、科研成果、复杂工程问题,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融入创新思维,完善实践训练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理念,依托“基础实验—工程创新—综合实训”基础实践育人体系,创建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训练体系,以满足学生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践三个层次能力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学院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秉承“修德—笃学—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工程实际为重、创新为核”的实践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以制药工艺为主,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造性人才。同时,现代工程训练中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项目的复杂性和危险程度,将实训开放模式分成全开放、半开放、预约开放三种,旨在搭建一个人人爱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学习平台。
3.以赛促教,重建“双创”竞赛运行机制
一是以赛促学,强化“双创”赛事与自主发展素养培育的有机协同。竞赛项目征集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获取、评估各类信息的能力;竞赛项目比拼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攻克难关;竞赛结果复盘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二是以赛促教,强化“双创”赛事与文化基础素养培育的无缝对接。将“双创”赛事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将双创”赛事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双创”元素,为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积蓄力量。三是以赛促练,加强“双创”赛事与社会参与素养培育的联动,鼓励赛事更多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技术革新的前沿需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型、实践型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等科研型、实践型较强的竞赛活动。
目前,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大赛事领衔的全国性“双创”赛事,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综合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于2016年成立,按照“10+1”模式(10指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武术、中医,1指国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双创”空间、“双创”孵化基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分设在项目苗圃区、项目加速区和项目精英区。学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着力推进学生“双创”训练计划,建立了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的获批数量逐年上升,参与竞赛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该基地被授予省级“创客之家”的称号。
4.开展项目孵化学习,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项目孵化学习是借鉴高科技企业运行模式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开展调研,寻找工程实践创业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技企业工程项目孵化的全部流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确定孵化对象和领域、建立孵化机制提供基础设施、引入导师和投资机构、搭建合作网络、培育产业生态等具体步骤搭建项目孵化平台。在项目先导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想象力选择工程项目;在项目论证期,由项目创建人提出设想,经孵化器项目筛选委员会(教师团)审核,孵化器管理人员(教师)依次对学生选择的工程项目进行评审;在项目孵化期,学校提供硬件设备,并对学生进行项目辅导;在市场培育期,学校筛选出特别优秀的工程项目,提供专利申报、产品研发、联系工厂、注册商标等服务。
2021年12月,学院和山东大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山东大健康研究院。利用学院的人才优势和山东大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产业化能力,采用人才双向兼职、人才与仪器设备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共同推动地方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双方建立以资源库、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孵化中心为依托的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等资源共享机制,以专业共建、师资共享、1+X”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共同搭建生物医药项目孵化平台,形成了“三化—三结合—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化指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考评多元化,三结合指产业与教育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标准相结合、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三融合指融入企业、融入行业、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以“五项融合”夯实“双创”人才教育体系根基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专创融合道路,就需要发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优势,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平台、考核机制五个方面出发,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导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新型工科人才为特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制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建设突出强调学生在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储备,强调学生多学科研究能力及跨学科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复合型多学科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的出现,通过制定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2.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产业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全程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使课程体系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要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及行业企业课程组成的多元、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紧密相连,为实践教学课程和行业企业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课程、行业企业课程重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从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最后,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院校及企业对学生专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智慧树、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同时,增加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对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3.打造优质、专业、创新的“双创”教师队伍
教师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双创”教师队伍的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融合、科创育人,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教师“双创”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是通过汇聚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多元化、分工明确的导师队伍。二是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范围及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开展实践教学交流培训。是鼓励教师根据工科专业发展需求,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双创”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双创”教育质量。
4.强化多方协同,搭建“双创”教学平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特征,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内容,充分利用校企资源,打造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基于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校企联合、院校合作共建等方式搭建“双创”教学平台,企业提供实践技能训练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帮助学生实现创业计划和创新成果转化,高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及核心研发力量,实现合作共赢。
目前,学院与山东赛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已建成菏泽学院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及一批以学科专业为背景的、开放式的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菏泽学院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配有50余个联合办公区工位、12个独立孵化室,设有梦想咖啡区、创新创业实践区、项目路演区、展示区及活动区,可同时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学生创业公司约20家,帮助学生实现创意、创新、创业。
5.完善考核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明确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以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考核体系中,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核包括课程设置、实践项目、考核评价等内容。一是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二是适当设置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积极性,如“双创”大赛、创新项目、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三是根据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展开评估,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评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结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双创”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与时俱进,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才需求,明确并立足“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以“政校企”三方协同、“教践竞孵”四位一体、“目标—课程—队伍—平台—考核”五项融合的模式重构“双创”人才教育体系,深化课程体系、考核评价等重要环节改革,推进“双创”教育与新工科建设有机融合,助力新型工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基金项目:2023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Z-2023-31);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睿鹰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四四三三’建设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2213);菏泽学院教育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21014、2018341)。

作者简介:刘倩倩(198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王新潮(198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樊兆斌(197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实践创新。

通信作者:樊兆斌。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

[1]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石[J].江苏高教,2023(9)

[2]李培斌,胡芸.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1(5)

[3]刘泽华,蔡恒玲,刘艳,等.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3(1)

[4]韩尚轩.地方高校“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1)

[5]刘薇.创新实践驱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4)

[6]李昆太,程新.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究[J].大学教育,2013(1)

[7]付焕森,李元贵,许胜,等.新工科背景下“竞赛+项目+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23(12)

[8]姜菁斐,杨欣欣,高长春.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双创”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10)

初审:王希曌  复审:庞远燕  终审:李   敏
一校:师怡君  二校:缪   苗  三校:郑菲菲
王希曌签清发布

投稿邮箱:951837044@qq.com

ACADEMY学园
《学园》杂志投稿平台。《学园》为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内容覆盖教育教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研究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