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06-04 11:29
云南
云南省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刘 虹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对云南省本科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本科高校存在布局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经费投入有待优化等问题。结合实际,从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推进协同育人、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促进云南省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云南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24)14-0016-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关键性的部分,对构筑“服务需求,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推进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云南省本科高校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等路径,为云南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2022~2023学年初,云南省有普通本科学校32所。[2]按办学性质划分,公办高校23所,占比71.88%,民办高校9所,占比28.12%,其中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按地域分布划分,昆明市有高校20所,占62.5%,其余州市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无本科高校外,均有至少1所本科高校。[3]全省硕士学位授予高校13所,博士学位授予高校10所。[4]2022~2023学年初,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61%,比上年提高2.5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161.66万人,比上年增加11.50万人。本科高校在校生54.08万人,比上年增加2.54万人,增长4.93%,校均规模为18397人。本科高校招生16.54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12.21%。毕业生13.65万人,比上年增加0.97万人,增长7.65%。全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为4.6万人,其中,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为3.1万人。本科高校生师比为24.04∶1。[5]目前,云南省本科高校数量为32所,70%以上的本科高校聚集在滇中地区,昆明几乎汇集了全省多数优质学校,滇西北、滇东北和滇西南仅分布7所高校。具体来看,32所本科高校中,昆明有20所, 占62.5%。民办高校中,昆明的学校数和在学规模占比约为88%。[6]16个州市中,怒江州、迪庆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还没有本科高校。此外,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州市高校除大理大学外,尚无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一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仅有云南大学1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个建设学科,昆明理工大学尚未实现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突破。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22年云南省第五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全省仍然还有少部分专业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这些专业主要分布在州市高校及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亟待提高。二是专业建设规划统筹性不强,思路不清。在开展专业规划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只关注部分学科、专业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未对全校专业的数量、结构做整体规划,未能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学科优势开展专业群建设;专业规划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在调整、撤销、停招专业上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目前,云南省一些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整体水平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不够明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少。在全省本科专业中,与“万亿级”产业、“千亿级”产业相关的专业较少。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文旅健康等专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支撑和服务现代化产业。三是高校创新能力瓶颈亟待突破。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领军人才较少,科研体制机制不够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特别是原创性科研项目、成果少,教师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不足。一是各高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办学经费投入与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一些高校不仅缺少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而且仪器设备比较陈旧,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更难以满足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产出。同时,高校内部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如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设施设备、教学实验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优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结构等与省内外一流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高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部分高校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专业骨干,不利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是推进一州市一校建设发展,优化全省高校布局结构。针对当前省内多个州市没有高校布局的情况,可以通过院校升格、新建等多种方式填补高等教育区域空白,实现全省16个州(市)高校全覆盖,推动高校与城市的融合,为实现高校与城市共荣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以促进州市高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省政府—州(市)政府—对标高校—州市高校四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省、州(市)政府对州(市)高校的政策支持和机制帮扶,结合省委、省政府对州(市)的发展定位,打破昆明高等教育核心区域的“虹吸效应”,推进州(市)高校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多元多类型办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由教育部和云南省共同推进建设,以高标准、高起点的新模式、新机制进行建设,采用部属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与云南高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方式,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一流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加快推进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体化运行,推进跨校跨机构跨学科高质量合作,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攻关,建设高水平科研设施,推进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医药智造、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联合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性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产出重大成果。围绕《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的行动目标,加强省级调控,引导高校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云南省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左右专业布点,理工农医专业布点占比提高到50%以上。重点支持高校面向云南省战略紧缺和新型交叉领域增设“四新”专业。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培养规模和招生录取情况,定期公布重点支持(含紧缺领域)学科专业清单,为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7]综合本科专业布点数、就业率等因素,建立本科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定期发布高校暂缓增设本科专业建议目录。切实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专业规划和建设作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实施方案,建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进一步提升专业与经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对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的数量、布局进行整体统筹规划,重点针对“千亿级”“万亿级”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增设新专业,建设特色专业集群。同时,在绿色铝硅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种业、先进制造、数字云南、绿色食品等领域,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实施“州(市)高效提质工程”,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引导支持州(市)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产业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联合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8]三是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鼓励高校开展乡村振兴决策咨询、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组织高校专家教授、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通过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支持高校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围绕生物育种、农业装备、土壤改良、智慧农业等领域,采取研发合作、作价投资等形式,在乡村一线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实落地。建立乡村振兴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机制。推动落实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云南高校“校校帮扶协议”,创新帮扶形式,拓展帮扶领域。四是培育支撑重点产业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资源优势,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新高地。以支撑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目标,选拔培养一批能够对云南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创新人才。五是加强对高校招生计划的指导,发布专业人才需求报告。通过“优化增量” “调整存量”的形式,推动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势进行专业调整和规划,结合高校学科优势确定专业群。积极开展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及时采取撤销、停招等措施;对适应需求、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聚集资源,改善条件,抓紧在较高起点开办新专业,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是持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稳步提高本科高校生人均经费水平。继续对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双一流”创建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对其他高校的建设投入。二是改善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支持部分教学空间逼仄的高校建设新校区或者改扩建老校区,力争绝大部分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三是建立校内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机制。结合各学校同类专业资金的使用状况,定期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测算,结合经济增长规律动态调整资源配置。一是积极采用长聘、临聘、短聘等多种方式引进高水平教师,解决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出台更加灵活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用好“西部振兴人才岗”,开通“绿色通道”,引进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区域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高端引领,具有充足发展后劲和良好师德师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9]二是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教学培训基地,建立常态化教师教学培训体系。三是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制定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高校教师聘期和岗位管理,对聘期内流出的高层次人才,按规定取消称号和经费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的有关规定,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10]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导向,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强化教育评价“负面清单”管理,坚决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11]二是充分整合各类评估评价项目。健全完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课程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教师教学科研绩效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和应用,通过评价结果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提升办学水平。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形成智慧评价的有效途径,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云南省本科高校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在实处。本文从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推进协同育人、加大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单位资助课题“基于专业认证的云南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研究”(BE22068)。
作者简介:刘虹(1984—),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高等教育评估。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5]云南省2022/2023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www.ynjy.cn/article/2147447223
[3][6]全省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s://jyt.yn.gov.cn/article/7146743d8b314cal8b0e6329658bffe6
[4]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https://www.sohu.com/a/681355464_362042
[7]郑文龙,欧阳光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6)
[8]刁玉华.普及化阶段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特点研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9]李宜江.以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
[10]马杰.面向区域发展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
[11]冯滨鲁.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2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