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探索
文摘
教育
2024-11-30 23:07
云南
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探索
王宪艳 徐元芹 董 晓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学名师的引领。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和层面进行谋划与实施,结合相关部门的政策动向和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现状,探索教学名师的培养模式,搭建教学名师成长平台,打造教学名师培养路径,促进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1]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2]这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各省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职业教育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但一些学校存在“重评选、轻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级名师评选机制不够健全、评选标准比较单一、培养过程不成体系、培养内容个性化不足、培养路径不完善等。如何强化孵化效应,缩短教学名师成长周期,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的培养需要围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展开。针对学校师资结构、名师培养比例、名师培养机制、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六个方面,从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两个层面对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校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展开,一些中职学校存在培养制度不健全、平台搭建不充分、资深名师启迪少、评价与激励机制执行力度弱等较多问题。例如,中青年教师占比不均衡,教学名师数量少,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方案不完善,重评比轻培养,培养周期不明确,培养活动不够丰富,名师遴选标准比较单一等。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现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急需加强,探索教学名师的培养模式,搭建教学名师成长平台,打造教学名师培养路径,促进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成长内容多样性与教师个体需求差异性匹配度不高、学校系统培养和认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发挥不足等方面。例如,有的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充分,对专业成长的内涵认知不足,对个人发展缺少规划,教育理论及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个人专业发展意愿不强等。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现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中职学校需针对教师发展规律及个人特点,完善学校培养制度,组织各类专家名师引领活动、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业余拓展趣味活动、技能技术比拼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1.构建立足于职业学校特点的科学化、结构化、个性化的教学名师培养模式中职学校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就必须围绕教学名师培养制度不健全、平台搭建不充分、培养过程不成体系等重点问题思考对策。通过结合教师发展规律和个人特点,全面开展校级教学名师培养,扩大培养规模,健全培养制度,搭建多元平台,增加资金投入,引入专家指导,加强过程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培养活动,建构立足于职业学校特点的科学化、结构化、个性化的教学名师培养模式。将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内涵特色化、培养制度健全化、培养过程体系化、培养路径可操作化、培养活动系统化,研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培养理念引领,有培养目标导向,有培养策略支撑,有培养路径操作,培养制度健全、培养过程体系的教学名师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多教学名师,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2.探索适合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教学名师培养策略及路径中职教学名师培养策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教学方针、职业教育改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要求,针对中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制订一系列促进中职教师成长的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持续成长和进步,中职学校教师的成长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技能水平上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从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名师的发展具有自主努力性、环境支持性、发展连续性、专业提升性等特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存在培养策略较多、培养可行路径较少的问题,通过研究职业教育特点、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类型特点及成长规律,围绕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能力、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探究教学名师培养策略,厘清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实践路径,对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评估环境及团队对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团队和环境对教师成长具有显著影响,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团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团队中,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通过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学校的教育环境、政策制度、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能够支持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评估团队及环境的影响力,重视团队建设和环境优化,能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组建小型导师制教学团队,以团队培育教学名师,以教学名师打造团队,促进中职教师在团队中不断学习、合作、研究、提升,促使教师探求个人特色定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融合自身教育实践,形成个性化育人方式,推动教师个人成长,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综合能力。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既能促使各阶段教师主动探求个人特色定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融合自身教育实践,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方式,推动教师个人成长,挖掘教师个人潜力,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中职学校在教学名师培养过程中,通过依据教师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小型教学团队,既能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又能促进学校教学创新团队生成,以团队培育名师,以名师引领团队发展,形成名师多元合作体,促进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教学团队在横向联系中形成团队创新发展模式,在纵向延伸中挖掘教师个人潜力。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需要教学名师的引领。教学名师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完善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理论、健全培养制度、完善培养体系,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梯队建设,加快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1.构建“三维四融一引领”的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模式“三维四融一引领”是指在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过程中,以争做“大先生”为引领,围绕“为人修德、为学致知、为事敬业”三个维度提升的培养目标,采取分段培养与分类培养相融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融合,学校自主和校校、校企协同培养相融合四种策略,创新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模式。 (1)强化理念引领,坚持目标导向。关于名师,王毓殉教授认为“名师首先是教师,名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影响度,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一定的创造性”。[3]李瑾瑜教授认为“名师是倾其所爱为教育的奉献者,是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阳光使者,是引领教育创新潮流的探索者,是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4]概而言之,名师=较高的学历背景+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深刻的教育思想+优良的道德品质+感人的人格魅力。本文中的教学名师是指在“大先生”理念引领下,在中职学校从事教学,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得到学生喜爱和学校、社会认可,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能够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并获得校级、市级或省级名师称号的教师。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5]自此,“大先生”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做一名为人修德、为学致知、为事敬业的教育者。“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后成为对德高望重者和学识渊博者的尊称。在现代,大先生是指品格高尚、品行端正、品味优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能在个人修为、学术修养、思想情操方面为人师表的榜样人物。中职学校以争做“大先生”为引领,培养以“为人修德、为学致知、为事敬业”三个纬度为发展目标的教学名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品德素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获得真知和实践能力,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追求卓越,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品行端正、品味优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学名师。 (2)加强策略融合,探索路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师发展规律,采取分段培养与分类培养相融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融合,学校自主和校校、校企协同培养相融合四种培养策略,依据教师个人专长及专业特点组建小型导师制教学团队,采用“传帮带”形式,以“名师顾问”引领团队,以团队孵化教学名师,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能力竞赛、职业技能大赛五个项目为抓手,经过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个阶段的系统对标培养,形成“教学能手型、教研专家型、技术能手型”三类教学名师,实现中职学校“三维四融一引领”教学名师培养模式的路径创新(见下图)。制定并实施“四阶五项三类别”名师培养途径,将教学名师培养模式科学化、结构化、个性化推进实践,关注培养个案研究,优化提升并提炼中职教学名师培养实践范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3)细化培养措施,优化考核机制。衡量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效果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教学名师培养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实施方案和评价考核机制能够提升中职学校教学名师的培养质量,激励教师积极成长,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依据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评选项目及遴选指标,融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特色,根据“教学能手型、教研专家型、技术能手型”三类教学名师内涵标准的不同,制定与之配套的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名师的选拔标准,优化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考核评价办法,形成一套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实施方案和考评机制,为教学名师对标培养提供依据。 (1)健全“四阶五项”培养制度,完善教学名师培养过程。王荣德教授在《师德修养与名师培养》中指出,名师的培养目标应具有阶梯性,培养方法要有多样性,培养过程要注重全面性。[6]根据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明确教师起步、发展、成熟、高峰四个成长阶段,即适应期(新手教师)—胜任期(合格教师)—熟练期(教学能手)—成才期(优秀教师)。中职学校健全“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个阶段优秀教师的遴选、培养及认定制度和实施方案,保障教师成长的周期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学校制定完善的名师培养制度、名师考核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出台校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遴选办法及培养工程方案,主要围绕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指标制定阶段性评价和考核标准,形成适应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实践路径、方案措施、培养活动、考评标准等,保障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制度更健全、培养过程更成体系、过程管理更严格。
(2)组建“双型”协作共同体,培养三类教学名师。中职学校依据职业教育特殊性及教师类型特点,结合优势教育规律,围绕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的形成过程,依据教师个人优势,分别培养“教学能手型、教研专家型、技术能手型”教学名师。根据教学能手、教研专家、技术能手三类教学名师的关键能力不同,通过组建创新型和“双师型” “双型”教学团队,打造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以“核心、骨干、特色”为协同的名师合作共同体,以团队孵化名师,以项目锤炼能力,形成“五项四阶”实践路径下的三类教学名师。 (3)围绕五个项目,开展六大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学名师培养过程中,以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五个关键项目为抓手,围绕师德师风建设、“三全育人”、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培训学习全面展开培养活动,重点聚焦教科研研究、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服务等具体项目载体,组织师德师风建设系列主题活动、教学基本功夯实系列主题活动、学术提升系列主题研讨活动、技能练兵系列主题活动、示范引领系列活动、社会服务系列活动等。比如,教学基本功夯实系列主题活动可以定期开设课堂问题研讨、学情研讨、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研讨、课程及专业建设研讨等专题,每月一研,持续不断促进教师能力的锤炼和提升。通过教学基本功夯实系列主题活动练基础,公开课、展示课、校级优质课“三课”评选促提升,青教赛、区市级优质课比赛、省级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能力大赛等各类竞赛项目锤炼能力,促使教学能手不断涌现。学术提升系列主题研讨活动可以围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以培训、读书会、沙龙等形式开展围绕真问题每月一研,切口要小,从校级教改项目入门,专家指导交流练水平,区级市级规划课题练手、省级课题指导,国家级课题挑战逐级提水平,促进教研专家的产生。技能练兵系列主题活动可以采用技术每周练、技能大比拼、技能大考验,鼓励老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技能比赛、指导学生技能比赛等活动成长为技术能手,使教师在横向创新中和纵向延伸中更好地发展,使教师的优势特色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加强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打造教学名师成长平台,扩展教学名师成长路径,培育各级各类教学名师,是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落实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三维四融一引领’教学名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195)。
作者简介:王宪艳(1981—),女,本科,教务处副主任,中职副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徐元芹(1981—),女,硕士,中职副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董晓(1981—),女,本科,教务处副主任,中职副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训管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0/07/content_5716030.htm
[3]王毓殉.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4]李瑾瑜.名师因何而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2)
[5]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https://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6]王荣德.师德修养与名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