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12-31 18:01
云南
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
政治教育的路径
陈 秋 马志远 赵宥然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摘 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课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三全育人”工作从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出发,将雷锋精神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创新育人工作载体和模式,积极探索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包括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筑牢大学生精神支柱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雷锋精神;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雷锋精神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字命名,是雷锋同志一生精神品质、思想观念和远大追求的凝练和总结。[1]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3月5日这天也被确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筑中国精神、涵养核心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强健民族气魄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培育、价值引领和综合素养养成的关键。“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课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三全育人”工作从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非常重要。201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学生社区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社区综合育人模式,发挥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够、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坚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用钉钉子的精神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专业技能,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通过志愿服务、朋辈帮扶、劳动实践等形式积极参与到“一站式”学生社区事务的日常管理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出,深刻领会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的思想内涵。[2]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高校学生要坚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3]高校要在学生成长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为青年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将思想洗礼与实践锻造相结合,推动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帮助别人,不求任何回报。雷锋的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服务群众、服务同学,助人为乐,关心帮助同学、儿童和老人,通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主动在学生社区承担志愿服务,将心有大我、心有大爱、心有责任的价值追求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多作贡献的行为自觉转化为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甘愿在工作岗位上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立志在平凡细小的工作当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是雷锋同志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新时代赋予了敬业精神新的时代意义。首先,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要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其次,要坚定职业理想和热情、坚守职业信仰,对工作保持热爱、心无旁骛积极钻研和深入研究业务,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要永远保持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内不断探索和创新,切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努力奋进和超越自我的表现,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态度,也是具有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4]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青年一代中强化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创新精神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模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直面重大挑战,敢于斗争、敢于承担责任,不怕困难、勇于吃苦,努力奋斗,生活中坚持厉行勤俭、反对浪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接力棒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只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才能适应新时代新的发展要求,继续创造和续写新时代的伟大辉煌。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希望广大青年能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将雷锋精神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让雷锋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彰显出永不过时的魅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6]雷锋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雷锋精神作为道德标识和精神载体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将雷锋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及崇德向善、明礼诚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等内容融入学生社区党校团校培训、理论宣讲、党性教育中,让雷锋精神滋润学生心灵。 (1)成立学生社区“启智润心”师生宣讲团。首先,建立思政讲师人才专家库,打造“思政精品讲师”专家队伍。整合学校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培养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勇于奉献的“思政精品讲师”专家队伍。其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中选拔一批有理论基础和具有宣讲能力的学生,打造一支学生身边的“思政精品小讲师”队伍。最后,师生宣讲团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打造“雷锋精神”主题线上线下微党课。通过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雷锋故事与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榜样故事有机融合,创新性、创造性地开展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课堂,让雷锋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将雷锋精神深深植根学生心中,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滋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2)提升学生社区思政空间育人活动质量。首先,打造特色研学体系,定期开展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在主题党日、支部活动中融入雷锋精神、雷锋故事。例如,在学生社区开展录制微视频、讲述微故事、宣传身边的小榜样等活动,让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走访新时代的雷锋及其家人,结合专业知识、聚焦热点问题开展调研等。
(3)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按照“一月一主题”,将每年的3月份定为“学习雷锋精神 引领时代新风”学习雷锋活动主题文化月。通过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内涵和系列故事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短视频、手绘、漫画等,将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观,让雷锋精神在学生社区的宣讲多方位、全覆盖。
2.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榜样力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时代需要榜样,时代需要模范,时代需要英雄,应当把榜样和模范、英雄当作标杆,树校园新风。在当今物质丰富、思想多元和网络媒体发达的社会,要帮助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奋发勤勉的动力。一方面,要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用雷锋精神滋养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动向雷锋学习、向雷锋看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的作用,通过“优秀毕业生”“优秀班集体”“卓越学风宿舍”“先锋楼栋”等创建、评选、表彰和典型事迹的宣传,从而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全面发展。3.坚持知行合一,以志愿服务和朋辈帮扶推动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志愿服务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红色纪念馆、博物馆的志愿指引等,在学生社区成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等积极加入,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中,使学雷锋活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做到常态化、长效化。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周边社区共建校地志愿服务基地,共同开展志愿者服务。其次,引导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学生社区事务管理、安全治理、朋辈关怀和学业辅导等,提升学生社区的自我服务能力。例如,成立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参与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等事务;按照专业方向选拔高年级优秀学子,成立学生社区学业辅导小导师团队,对有学业辅导需求的同学进行帮扶,提升学生社区的学风建设效果;选拔各学院优秀学生心理委员,在学生社区成立朋辈心理互助团队,通过网格化管理,在学生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存在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的学生,畅通与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的沟通机制,协助有需要的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7]最后,学生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视角下的学习共同体计划,依托师生共同体构建“1+N”互助学习模式,每周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沙龙主题分享、“双创”研讨等活动,教学相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第一课堂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生活场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雷锋精神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和新路径,通过理论学习载体创新、文化育人氛围创新和沉浸式体验实践育人创新,让雷锋精神成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让青年一代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绽放青春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开放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雷锋精神融入学校‘知行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NOUZ20)。
作者简介:陈秋(1979—),女,硕士,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化学工程;马志远(1987—),女,硕士,纪检监察处综合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赵宥然(1986—),女,硕士,学生工作部宿管科科长,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工程。
[1]谢文仙.雷锋精神的内涵演进及其当代价值[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3)
[2]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2303/t20230303_1049024.html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
[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7]詹启生,刘正奎,吴捷主编.心理委员标准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