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文摘
教育
2024-11-21 15:43
云南
新时代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赵曼彤 韩宛倬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越来越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通过分析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内容,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改革工作站在了更高起点,同时覆盖面更广,任务更艰巨。在此背景下,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党建工作深入学生群体,能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思政教育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党员不仅是政治理论学习、专业学习的表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开展、相互渗透,能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国家发展大局,强化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当今时代,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须肩负起这一育人重任,通过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2]学生党建工作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时,须紧密围绕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和方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增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高校要通过承接国际交流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3]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育人,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学生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实践平台,而思政教育则强化了党建工作的理论深度和思想内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还能促进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学生党建工作注重政治引领和组织建设,思政教育则侧重理论学习和价值塑造,二者结合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目标统一不仅是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协同育人成效的重要落脚点。目标统一要求明确育人方向,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在方法上相互配合、在实践上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统一要在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体现出来。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党建活动如党课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党的全面认知。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学校党委作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领导核心,要发挥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的作用,明确育人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党委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思政教师队伍的打造,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思政教学部门作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主体,要负责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设计并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建的基本单位,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如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要在日常教学和育人实践中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青年学生作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党建活动和思政教育中,通过不断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渠道融合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社会实践等多个渠道互相促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通过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课外活动是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生动性。网络教学平台是新时代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新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和党建活动,拓宽育人空间,增强育人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党员维护高校思政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等,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实践是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亲身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评价协同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活动,还能为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不断优化并提升育人工作的质量。评价协同要求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学术成果、实践能力等多维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又能突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评价协同要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在党建活动、思政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参与和表现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通过建立日常表现记录、定期考核反馈、成果展示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持续的教育教学。评价协同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将教育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综合成绩认定等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活动。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高校构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正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举措,可通过以下路径构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新时代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需要高校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第一,高校要在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定位,将其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确立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育人目标。第二,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形成校级、院系、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制度措施,如思政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等,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保障。第三,高校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思政教育创新基金、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奖励等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确保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稳步推进、持续优化。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确保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第一,高校在工作人员选拔上要严格把关,确保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优先选拔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教育经验和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第二,要注重开展培训工作。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和思政教师参加教育方法等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三,高校需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完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让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和思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与关怀,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高校只有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教书育人有方的专业人才队伍,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新时代的育人需求,高校须不断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和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还要创新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网络教学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在党建工作方面,也要改进传统的活动形式,注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党员领学活动等,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求相结合,让活动更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另外,高校还要构建校内外育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还要建立、完善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服务。高校应积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还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以确保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还需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互敬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成长建议。新时代高校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探索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为完善、系统的高校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助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载体与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XDJ-QN061);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辽宁财贸学院)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红色场馆与高校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XKT2023017)。
作者简介:赵曼彤(1988—),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韩宛倬(1997—),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1]黄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1)
[2]李卓凡.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4(1)
[3]姚静峰.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吉林教育,2024(2)
[4]闵敏,姚双良,张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36)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