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文摘   教育   2024-12-18 20:12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新时代高校思政小课堂与

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胡文静 祝江波 潘舒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5)


【摘 要】思政小课堂是面向大学生群体精心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堂,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三观”及推动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社会大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现实行动的广阔舞台,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有力载体。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就是将深蕴哲理内核的小课堂教育与充满生活实践性的社会大课堂体验相互衔接,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分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意义,阐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及面临的困境,提出深化课程建设,明确理论、实践课程的定位;加强实践教学,丰富德育体验等路径。

【关键词】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在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核心原则,将严谨的科学理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并在思政课程体系中融入实践内容,从而促使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舞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互鉴而达到深度整合[2]从时间层面来分析,思政课堂贯穿个体成长不同阶段的教育;在空间层面,思政课堂囊括线上网络教学、线下理论讲授及各类实践活动等多元形态。“小”课堂以其生动细致的理论教育和系统有序的校内教学见长。“大”社会课堂的优势比较显著,能促使“小”课堂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使实践教育资源积累变得更加丰富。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有机结合,是对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做出的有力回应,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的内在需求。

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意义

1.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重要实践支撑
思政小课堂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重要载体,其本质特性集中体现在深厚的学理性上,首要职责是向学生诠释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这种突出且优势显著的理论性特质是思政小课堂的标志性特点。当前在思政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其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呈现脱节状态,这对大学生群体在理论知识学习、应用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任何理论都源自现实生活实践,若教条式地学习理论而不使其与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则犹如“无根之木”,无法汲取现实土壤中的养分,使得实践活动停留于表面。社会大课堂凭借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优势,内容丰富多样,能为解决思政小课堂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支持。社会大课堂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助力学生在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3]
2.思政小课堂是社会大课堂的价值引领
社会大课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平台,使学生能够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探索,然而,现实中的社会大课堂因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其中可能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陷入思维困境,滋生焦虑的情绪。因此,亟须发挥思政小课堂的引领作用,助力学生树立并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锻炼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化解他们内心的困扰。学校应当拓宽思政小课堂的范围,采用朴实的语言为大众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使大众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大思政课”具备的引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通过思政小课堂这一载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灌输”至学生思维深处,进而促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日益完善,这个过程旨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社会大课堂以其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成为思政小课堂拓展实践教学维度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学到的各类理论知识,在社会大课堂中得以验证,进而以扎实的理论根基指导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同样需要依托社会大课堂这片肥沃土壤的孕育、滋养[4]大小课堂间的协调统一,实质在于将真实世界的生活图景生动地融入学生的认知领域,引导他们从容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
2.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思政小课堂侧重逻辑与理性,以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人心。社会大课堂借力情感共鸣,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感染人。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交织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方法之中,旨在实现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在于“情理交融”,在向学生揭示真理奥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价值认知和观念架构,在知识探索的旅程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通性。具体到实施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在教育初期奠定坚实的理性判断基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入浅出的道理阐述,启发学生认识何为理性判断,并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有说服力,确保其思想阵地固若金汤。另外,以情感人的方式致力于培养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高度的价值认同与接纳,让科学理念引导他们的行为实践。当教育者能够用鲜活的情感体验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深处,那么教育内容将不再是机械的教条,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代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面临的困境

1.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定位不明确
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中,人们对于实践课程的教育价值及其育人功能的认知日渐深化,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精准把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间的内在联系,梳理两者间紧密的逻辑关联,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社会大课堂的潜在影响力已逐渐显现,但学术界对其教学定位尚未达成共识,究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社会大课堂,还是对思政小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见解纷呈。这种教学定位上的不明确,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构建、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实践活动类型不多
对于思政教育而言,课堂教学需要与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基于此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小型课堂环境,其教育焦点在于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社会大课堂来说,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对小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印证理论知识。目前,很多高校对思政小课堂所具备的育人功能非常重视,但对于社会大课堂具备的育人价值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倘若理论和实践没有形成相互交织和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影响力将难以充分显现,唯有搭建一座连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实践改造能力及理论教育功能的目的。高校对于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对理论教学也比较关注,然而对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尚未设立清晰的标准。此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是否实现有效印证与巩固并无明确的评价机制,加之目前实践教学活动类型比较单一、时长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整体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3.对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对思政课程所发挥的育人作用非常重视。但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参与主体对这类课题的认识存在不足。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界缺乏对思政课程进行深度挖掘与全面优化,尚未适时融入更多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理论观点及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认为思政课堂上的纯理论知识较为单一,缺乏生动性。在教师层面,有的教师扮演着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角色,授课方式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互动较少。在学校层面,出于对安全、资金等多重现实因素的考量,社会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安排相对有限,且多数停留于表面,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教育效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路径

1.深化课程建设,明确理论、实践课程的定位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实践性是其核心特质和根本属性。这要求思政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延伸,更要视其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及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途径,进而持续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功效。此外,要重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教育方式、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异与关联,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具体而言,思政小课堂应当以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为核心;而社会大课堂应专注展现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应用,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协调统一的育人课程体系。同时,要着力构建紧密联结、双向互动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机制,强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交融对接。通过将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融入思政小课堂之中,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富有趣味。原本宽泛的社会大课堂也得以严谨化、深度化,从而充实其内涵,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加强实践教学,丰富德育体验
首先,高校思政课要立足立德树人之根本,深度挖掘和提升思政小课堂的理论内核与思想深度,以更好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透彻领悟、精准把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施以思政小课堂为核心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在思政小课堂中,实践教学属于重要的延伸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抽象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产生深层次的交融效应。其次,应确保思政小课堂的亲和力不断提升,教学针对性有所加强,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意味着应当借助社会真实的案例和材料,使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融入其中。最后,应科学设计实践教学,要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结合,与现在的热点话题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学生到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地进行深入调研,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在思政学习上的见识,还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实质目标。
3.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动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职能进一步细分,容易形成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承担这一片面观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更新认知,积极洞悉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以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深度结合。同时,学校应担当好为青年学生构建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任,主动引入行业精英、时代楷模等走进校园的思政课堂之中,向广大青年学子生动展示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到社会大课堂进行锻炼,向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人才培养过中都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拥有一样的育人目标,促进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及互动并进,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实现教育的协同效应,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教师需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参与主体要积极关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有机结合过中所遇到的各类挑战,有效调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思政教育的功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够实现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和路径,调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例,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推进育人工程的实施。


作者简介:胡文静(199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祝江波(1974—),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潘舒群(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

[2]孙秀玲,郭倩倩.论“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J].教学与研究,2023(9)

[3]沈哲.高职院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1)

[4]闻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融路径探析——以校本课程“岭南文化行走课堂”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3(4)

初审:王希曌  复审:庞远燕  终审:李   敏
一校:郑菲菲  二校:师怡君  三校:缪   苗
王希曌签清发布

投稿邮箱:951837044@qq.com

ACADEMY学园
《学园》杂志投稿平台。《学园》为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内容覆盖教育教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研究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