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08-31 23:40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

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

侯丽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摘 要】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通过分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创新、以多元结合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创新、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教学评价创新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当今时代,我国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数量庞大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精湛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须积极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意识到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最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2022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这表明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正是这些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可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注重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贡献。其次,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也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重要举措。通过融入这些精神,高职人才培养可更加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还能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最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创新的教育实践举措。不仅能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能为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第一,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并认同课程内容。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将这些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使课程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技能学习实际,从而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吸引力。第二,融入这些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才培养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第三,融入这些精神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体验这些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同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入也可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思政课教学不断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

1.思政课教学内容共性多、个性少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三是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些共性内容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基本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特征及心理特征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一般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待丰富。特别是对思政课学习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较少,思维方式不够全面、理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性较强,但理论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较明确,但思辨能力较弱,缺乏实际行动规划。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突显个性化教学内容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尚未特别重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二是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内容,使得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三是缺乏与地方文化、行业特色相结合的个性化元素,使得教学内容较单一。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既要完成共性教学要求,又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实现个性化发展。
2.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训实习,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也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而对公共基础课有所忽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长此以往,会导致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忽视,认为实践教学并非必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三是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也是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原因。同时,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与支持,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思政课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传统的评价机制比较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从而忽视了学生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内蕴的理解与内化。传统教学中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很难真正反映学生是否理解并领悟了这些精神内涵。二是评价机制往往缺乏对实践环节的充分考量。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入需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体验与感知,而现行评价机制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较为薄弱。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三是传统的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入不仅是思政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然而,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考查。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对于劳动者而言,从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再到劳模精神的发展阶段,就是从合格型劳动者到专业型劳动者再到模范型劳动者的发展过程[3]因此,教师将这三种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应注重将普遍性要求与提高性要求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以案例分析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但动手能力和参与性较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应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可尝试以案例分析为核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案例选取时应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职业目标等。
   (1)培育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有利于培育劳动精神,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该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素质提升的关键。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形成需长期坚持,而劳动精神的培育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纪律、尊重他人、注重细节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劳动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毅力,使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更加自律。
   (2)讲好工匠故事,明确职业目标。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象征着对工作的热爱、对技艺的执着和对品质的追求。目前,有许多大国工匠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了突出的业绩。

例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张冬伟专注于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围护系统焊接工作。面对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他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的实船生产,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航天领域,有一位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杰出工匠高凤林。他凭借精湛的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保障了火箭发动机的质量和性能。还有“两丝”钳工顾秋亮,他在载人潜水器上进行精密的钳工操作,为我国深海探索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大国工匠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技艺精湛和职业素养,更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这些故事可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大国工匠通常注重诚信、品质和服务,他们以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上工匠精神案例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行为准则,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讲好大国工匠故事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工匠故事,确保故事的真实性。二是要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和其奋斗历程。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帮助他们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学习劳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劳模精神就是要学习劳模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精神追求,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不仅代表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更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劳模精神的内涵包括挑战传统、敢于尝试新方法,以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推动事业进步。通过学习劳模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可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学习劳模精神能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以多元结合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创新
   (1)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多元化课内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通过设计各种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推进多元化课内实践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如模拟法庭、时事辩论、社会实践报告分享等,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育人实效性。

在推进多元化课内实践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紧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三是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进展,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实训等课外实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实训等课外实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能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习实训等课外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实训等课外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多种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现象、明确人生目标,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教学评价创新
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持续、动态评估,相较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接受度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课程考核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性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过程性评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课程考核创新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确定评价主体。评价由学生本人、学习小组和教师三类主体构成,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评价模式,贯彻落实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4]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三是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结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5]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面向‘00后’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DSZK060)。

作者简介:侯丽君(1975—),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928.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张竹筠,秦安.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2)

[4]刘燕,程静.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初审:王希曌  复审:庞远燕  终审:李   敏
一校:郑菲菲  二校:缪   苗  三校:师怡君
王希曌签清发布

投稿邮箱:951837044@qq.com

ACADEMY学园
《学园》杂志投稿平台。《学园》为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内容覆盖教育教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学科发展的研究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