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老师 | 二个简单数学逻辑题引起的“学习数学”的一点思考

文摘   2024-06-25 19:34   美国  


     

     第一题:


     想象一下,我在你面前的桌子上放了四张牌。我告诉你每张牌一面有数字,另一面有字母。在牌的正面,你看到四个符号:


     E   K    4   7


     然后我告诉你,这些牌是按照以下规则印刷的:如果一张牌一面是元音(a e i o u),另一面就一定是偶数。

     你的任务:你需要翻转哪些牌才能确保所有四张牌都符合这条规则?



     第二题:


     你正在负责一个年轻人聚会。一些人喝着酒,另一些人喝着软饮料。有些人已经到了法定饮酒年龄,有些人则未成年。作为组织者,你负责确保不违反饮酒法律,所以你要求每个人把他们的身份证放在桌子上。在一张桌子上,坐着四个年轻人,他们可能已经超过了法定饮酒年龄,也可能没有。一个人喝着啤酒,另一个人喝着可乐,但他们的身份证碰巧是正面朝下,所以你看不到他们的年龄。然而,你可以看到另外两个人的身份证。一个是未成年人,另一个是成年人。不幸的是,你不知道他们是在喝七喜还是伏特加和汤力。你需要检查哪些身份证和/或饮料才能确保没有人违反法律?



     这两个数学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做,中学生可以做,大学生可以做,所有的成年人也可以做。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试一试。


     做完了后,你会发现:第2道题比第1道容易很多。第1题会让你感觉比第2题绕,更要命的是,对了答案后,你会发现“不怎么费力就会做对第2题,而你却很可能做错了第1题。”


     更有趣的是,实际上 - 这两道题其实是一个题,题目逻辑和解答逻辑都是一样的。


     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样的问题,第1题让人感觉绕容易错,而第2题却能轻松做对?


     这两个逻辑题是一个心理医生设计的问题,目的是测试人的思维模式。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与生活(人们熟悉)更接近的问题,人们更容易解决,而相对相对脱离场景,较为抽象的问题呈现形式,人类相对不那么擅长。


     简单地说,第一道数学题只是第二道数学题“用符号抽象”后的一种表达。


     设计者想表达的是:多数人的思考能力是差不多的,但人们的抽象理解能力却大有不同。


     这个情况,对“学习数学”带来了什么思考呢?


     人们把第一个问题“翻译(理解)”成第二个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别,一旦如果人们在这个方面能力差不多,那么多数人的数学能力也就更可能(说更可能,因为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差不多了。

 

     这个“翻译”也就是对“符号抽象表达”的理解。


     换言之,在学习数学时,每一个“抽象的符号”的意义,学生一定要理解得透彻才行。 


     比如说:初中的绝对值 || 符号,不能只简单地背诵一下它是什么意思,一定得知道这个符号当初是怎么“发明”的?是什么样的需要让某个数学家设计了这个符号?  如果没有这个符号,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尽量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 |)符号,理解这个符号,而不只是记住定义,只记住定义中对做初中数学题有用的部分。

     在小学阶段,甚至尽可能地给学生机会(时间)自己去发明(设计)符号来简化一个数学题(问题的内容),用自己发明的符号来简化解答数学的过程,这样可以打破人对符号抽象的畏惧感。     

 

    


  


     好了


覃山school
覃山教育理念(实践夏山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支持孩子人际及思考能力发展。 覃山提供的服务有:个性化学习及成长支持,冬夏令营、亲子活动、教育咨询。 招收全国3-12岁学员,及想提升亲子教育能力的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