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文章“孩子为什么不爱思考?为什么孩子害怕数学?”,不少朋友问:“那么,如何做能让孩子爱思考,让孩子喜欢数学?”。其实这篇文章已说了一些具体的东西,比如:持续地不断鼓励孩子,不要急着短期看到结果。似乎这么一点具体的东西远远不够,或是还不够具体,抑或是理论上的一些东西还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本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不过本文的标题并不是:“如何做让孩子爱思考,让孩子爱数学”,而是“如何做,孩子更愿意思考,不害怕数学?”
解释一下这两个标题的区别。
“爱思考,爱数学”,在我个人看来,更多是先天性的(天赋),而“愿意及不害怕”是一种倾向,后天的环境及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当然在解决“愿意及不害怕”后,有一些人也可能进一步“爱上数学”,但做到“爱上数学”仍然相当困难的,或许甚至需要一些(神秘的)机缘巧合的东西的。所以,本文并没有采用吸引眼球的人标题:“如何做让孩子爱思考,让孩子爱数学”,而是比较现实或是有更高的可能性的目标“如何做,孩子更愿意思考,不害怕数学”做为文章的主题(标题)。
1.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的天性是不爱思考的。人类祖先的祖先的祖先生活在森林或大草原,食物完全看天,并不会种植和养殖,他们和其他动物一样 - 吃了这一餐并不确定下一餐是什么时候,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尽量“有食物的时候尽量吃饱,吃了后尽量少消耗能量,以保存能量到下一餐”。
如果你喜欢看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世界的视频,可以观察到狮子们吃了顿后一般都是懒洋洋地休息,通过科普书你可能会了解到一条蛇吃一餐后可以一个月或几个月不进食,他们进食后也是尽量多地休息,而且蛇还有很长的冬眠。这一切,原因就是食物的不确定性,而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和现在非洲大草原的狮子及蛇是一样一样的情况。
从智人到人类开始种植及养殖,这之间有几百万年。人类几百万年因食物的不确定性而进化出来的“节能”的特性因此印刻进了人类的基因里,虽然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物质极其丰富,食物的获取极其确定稳定丰富,能量可随时补充,但“节能”的基因仍然在人类的细胞里,控制着人类的行为 - 好吃懒做。
好吃懒做 - 好吃指的是有了食物尽量多吃,懒做指的是尽量减少非必要的能量消耗。人类祖先在非洲大草原,好吃懒做是优点,更适合生存。但到了当下食物极大丰富的社会,好吃懒做却成了缺点 - 吃得太多而生病,做得太少而空虚。
现在人的一个痛苦点就是:你需要反人性地生活,生活才会更好。本文关于反人性中的人性主要是谈一谈“节能”。
2.
父母都希望孩子早点起床,最好是一起床稍稍舒展一下筋骨就开始学习,而且神经科学家也表示这样是很好的,但不好意思。早起是反人性的,早起干什么?没事无事地消耗能量,这是人骨子里的基因厌恶的。父母希望孩子做到这一点,但孩子真的是想做但却难做到啊,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很难做这种反人性的事情。
父母希望孩子劳逸结合 - 学习一小时,然后做手工或是运动半小时或一小时。但多数孩子学习累了就只想躺平或是看手机来放松,而不是还需要接着消耗能量 - 做手工或是运动。虽然脑科学家也说 - 劳逸结合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父母希望孩子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迎接挑战,而神经科学家也鼓励人们敢于挑战,因为在挑战中你的大脑会有更好的发展 - 神经元联结更多,联结更为稳固。但挑战意味着高耗能,你的孩子的基因里有着我们人类祖先“节能”特性,意味着迎接挑战是反人性的,反本能的,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讨厌考试,考试让他们紧张,紧张意味着高耗能。而认知科学家说,每一次45课堂都最好留下最后5分钟做一个小测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最好 - 让学生回忆检索一遍课堂学习的东西,大脑遗忘会最少,也就是会记住更多的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但是,学习了40分钟,学生已是耗能很多,已是抱怨不已,还要每一节课都测验一下,真是不可忍也 - 这种不可忍不能怪学生,而是人类“节能”的特性已印刻在某些基因里。
许多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脑科学家甚至建议人们洗冷水澡,因为这样可以让大脑思考更好。但人们当然包括孩子更喜欢洗温水澡,因为冷水澡让人不舒服,为什么冷水澡让人不舒服?因为冷水澡让人消耗更多的能量。
以上这样类的情况举不胜举。你会发现,父母的期望是有科学依据的,父母的期望都是对孩子好的,但就是有一个问题:孩子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就是反人性。
3.
矛盾出来了,要想孩子爱思考学习好,就得反人性,但问题是:反人性的都是很困难的,很难做得到的。
难道就此放弃,任由孩子顺应天性(好吃懒做)发展?做为父母,当然不想孩子这样。那怎么办?许多的办法就是强迫孩子去做 - 强迫他们早起,强迫他们参加各种考试,强迫他们运动,强迫他们做难题,强迫他们面对挑战,强迫他们照着一切“好的”去做。
父母们这样强迫孩子,一方面是“科学的”,但同时却又忽略了另一个问题:被强迫会破坏人的掌控感。
什么是掌控感?花一点点时间来复习一下这个重要的概念。
你在开车,妻子坐在副驾驶座不停地指挥你如何开车,你会大发脾气,因为她的指挥破坏了你的掌控感。
你正在高速开车,前面的车子不打转向灯突然近距离变道在你前面,你破口大骂,因为他这种突然的举动破坏了你的掌控感。
你正准备去学习,而你妈妈这个时候说了一句:到学习的时间了,还不快去做作业。你恨不得骂娘,但骂你娘的娘就是骂外婆,你的气无处可发,进自己房间后把门摔得房子摇得让邻居以为地震了。
宙斯惩罚西西弗斯,让他每天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而当西西弗斯拼尽全力将石头推上山顶时,石头会再次滚落下来。这是失去掌控感的一个极端例子,让人生不如死。
没有掌控感,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也不会有动力可言。所以成年人不可能强迫孩子(学生)去照着他们(甚至科学家)认为“好的”去做,除非孩子愿意做,至少不反感去做。
强迫孩子,破坏孩子的掌控感,破坏孩子的自主感,其危害是深远的,比如说让孩子紧张,让孩子恐惧,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能量,也极大地浪费孩子的能量,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而且抛开沉重的副作用,父母想通过强迫来让孩子达成的东西最后也终究是一场,主体没有意愿,没有生命力,终难持续。
4.
真正的问题已浮出来了:思考,学习数学,是反人性的事情,但又不能强迫,强迫只能适得其反。
那么,到底怎么办?
其实逻辑很简单,人的天性既然是“节能”,要想不反人性,似乎只有两个路径:一是增加能量,能量充足也就无需节能,二是让思考或学习数学变得低能耗(只需要消耗比较低的能量),能量消耗很少,也就不用担心能量损耗。
关于增加能量。当下的社会物质丰富,食物充足,能量可随时补充,为什么人类还担心能量不足,害怕能量消耗呢?这个矛盾可谓莫名其妙,但又无可奈何。
让思考或数学学习变得低能耗?这个途径更是不可能,没有挑战的思考,不能让大脑成长,不能让人进步,换句话说不会让你的孩子数学成绩提高。
这两条看似必经之路行不通,让人不由得羡慕那些数学天赋好的孩子,他们天生思考同样的数学问题就不那么耗能,他们有价值感,他们一开始就对数学有更好的兴趣,这一切驱动他们自愿意去面对挑战(数学难题)。
但幸运的是,神经科学家(或脑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大脑是可塑的,换句话说天赋(如果换成智商的话)并非固定的,而是可以提升的。
也就是说,人的思考力(或是脑力,或脑能量)是可以不断地提升的,当一个人的思考力提升了,自然思考(同样难度的问题)的能耗就会下降,相等的,面对同样的挑战,一个人去迎接它就变得不那么反人性了。
还有另一条可能的路径,一个人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去告诉自己:就是一个人的理性脑去持续地告诉自己的原始脑(骑象人告诉大象)“能量是可以随时补充的,不用担心,尽管努力(高消耗能量)就是。”
5.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思考力(脑力)?
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以下可以让大脑成长得更好,即提升大脑的思考力:
. 有益大脑的食物。
. 充足的睡眠。
. 充足的运动。
. 冥想。
. 有挑战的思考。
. 多角度多视野的认知。
许多家长想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他们唯一做的就是让孩子多做数学题。学习数学的根基是思考力,而思考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神经元-神经细胞)。大量重复的数学练习不会提升大脑的思考力,反而会让孩子讨厌数学。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多做重复的数学习题,企图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是徒劳的,或是搞错了方向。
正确的方向是鼓励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大脑,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以上提升大脑思考力的路径,很好实践吗?并不!
.许多孩子挑食,对大脑有益的食物不吃,爱吃糖,精吸收得过多对大脑有伤害。
.许多孩子不爱运动,毕竟运动耗能。
.冥想?孩子很难静下来。
.思考及认知,正如前面所说,高耗能,反人性。
所以问题仍然存在。
实践困难,如何做才能持续实践起来?
6.
总结起来,不管采用哪一条路径,不可能完全避开“反人性”的行动,也就是说不可能事事“省能”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让孩子敢于去消耗能量(反人性),是需要一些外力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就是最好的外力,也是最开始的有益的推动力。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父母不善于鼓励孩子,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好的支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父母看不见孩子,第一(原始的)推动(外力)力就等于零,甚至为负,即便每一个孩子天生有一个向上的力量,但如果缺乏来自父母的第一推动力(更别说是负的),孩子就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反人性” - 有挑战的思考。外力产生的效果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最好,到了青春期,来自于父母的外力远远不如在童年的时候。
如果孩子不爱思考,父母第一需要反思的就是:亲子关系是否能提供足够的第一(外)推力。
不管怎么样,有了初始的力量,虽然还很弱小,虽然还不能够面对太难的挑战,但鼓励孩子去:
.学习脑科学,认识自己(大脑)。
.面对刚刚好的挑战
是可行的。
孩子在“刚刚好的”挑战中,缓慢地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取得小小的成就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客观地鼓励他。同时,孩子通过相半的材料学习脑科学,认识自己,长期地对脑科学的学习,不断地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大脑及认识自己,他会在思考力提升到某一个点及对自己认知也到达某一个点时,他思考的意愿会越来越强 - 因为他知道如何做对提升脑力更好,而且他有能力这样做 - 这一个点,父母要耐心等待,不要强求,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等待自发地发生,不要干预。
有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脑科学后,父母知道了小测验有助于孩子记住所学,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每天给孩子海多的小测验,这样的小测验只会让孩子从心底厌恶。
前面说过了,再好的东西,如果是强迫的,基本上都不会有好果子的 - 这里再重复强调一次。
7.
关于脑科学知识的学习。互连网上资源众多,如果你还不知道,可以搜索获得许多,这里提供几个:
.视频号:“青少年脑科学”
.油管:“Andrew Huberman”,“HealthyGamerGG”
建议每一个周末花20分钟和孩子一起观看脑科学相关科普视频,观看结束后,花5分钟小测验一下,检查孩子是否大概了解,可以采用金钱奖励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积极性,注意除此之外,其他的任何学习不建议给予金钱奖励。
关于“刚刚好的”挑战。给孩子的数学练习,可以采用结构性的梯度较小的组题,让孩子探索,自己发现解题的策略。
关于冥想。儿童一开始很难能静下来练习,所以一开始可以只是练习深呼吸就行,在习惯于深呼吸的练习后,再进行冥想练习。
关于运动。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就好。
关于多角度多视野的认知。鼓励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
有神经科学家建议可以把冥想与有氧运动结合起来更好,中国老年人的太极拳就相当于是把冥想和有氧运动结合起来的运动,还有瑜珈、禅舞也是,当然一个人静静地跑步也可以是。
8.
请把本文与:
结合起来阅读,如果这几篇文章,还无法让你去具体实践“如何做,孩子(学生)更愿意思考,更愿意学习数学,不害怕数学。”那么 ---
不妨报名参加我的活动:小学数学思维课程&家长成长社群(招募)(第2期)
好了
注:留言自动精选,请文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