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四件事
.亲子活动(亲子阅读、亲子户外)
.给孩子自主空间 (自由与责任)
.传递终生成长的观念
2.
手机或电子产品,既是这个时代最进步的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及效率),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沉迷在网络上的社交,在现实中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与真实的人很少发生连接。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浪费不少时间,这样就缺少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
许多“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许多“巨婴”型的父母,他们责怪手机,抱怨互连网,指责各平台的算法投其所好,指责游戏公司击中人的心理弱点让孩子沉迷,但这些人没有看到的是: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以上他们抱怨的对象 - 手机和网络并不是问题的原因,而只是一个结果,甚至是一个解救者,原因是父母自己没有做好一些事情 - 导致孩子从小缺乏与真实的世界的连接。父母不能一方面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享受,一方面却把一些副作用当成原罪,这样做既矛盾,也不解决问题。
父母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最后沉迷手机? 或者说一个孩子沉迷手机是为了满足他的什么需要?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
3.
任何一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有认同感的需要,还需要掌控感。
一个孩子沉迷社交网络,他可能是为了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他在网络中寻找归属感,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没有归属感。 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一些找不到归属感的孩子,他们会去街头上和社会上的“小混混”交朋友,在那儿寻找归属感,现在的情况,不过是网络和手机替代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而已。
一个孩子沉迷游戏,除了纯粹的快乐,他也可能是为了游戏中寻找价值感(认同)而已,而正是因为在现实中感到没有价值,因为当下社会,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的主要标准,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在学校、同学、家庭中感受不到尊重和价值,少有人认同他。
这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孩子的精神(心理)需要不容易得到满足的糟糕的时代。
考试及分数本来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工具,但现在只是一个评价一个学生标准。 在这个畸型或变态的环境下,智慧的父母不能指望学校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4.
“亲子活动(亲子阅读、亲子户外)”,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让孩子拥有最稳定的归属感。
“给孩子自主空间”,父母多一点倾听孩子,可以提升孩子的掌控感。
“终生成长的观念”让孩子对认同感有一个思考:不需要被动地在他人的框架中去争取,而是自己的不断成长,自我认同才是认同感的最好满足。
5.
当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后,太多的家长都只会抱怨指责,这只会把孩子往外推,这只是强化了孩子“没有归属感”的感受,进而让孩子更加沉迷手机。
心理学上特别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不是说任由孩子为所欲为,而是说不管孩子如何,父母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却总能接纳他做为一个整体的人。 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他总能在家里体会到到归属感,不需要有任何交换的条件。
实际上,当孩子和父母连接并不怎么紧密时,无条件接纳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 或是父母做不到,或是孩子不在乎,因为没有真实的内涵。
最好的亲子活动就是亲子阅读和亲子户外,因为简单易行,可以持续坚持。
当父母年龄变大,会发现很难持续坚持陪伴孩子沉浸地玩游戏或是做手工,因为年龄不一样,在这些方面的需求不一样。但,阅读与户外完全可以跨越年龄。
当我和小石头一起阅读《哲学猫》时,虽然内容于我来说过于浅显,但和小石头共读时,仍充满了乐趣,并有新的收获。
6.
许多父母迷信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一向来并不认同。 习惯是很难培养的,人们常说的习惯,不过是当人们有了强烈的意愿或兴趣后自发的一种坚持,然后表现在某个时间做个事情。 如果父母只看到一个孩子早起早读英语,他们认为这是好习惯,要培养这样的好习惯,却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的意愿和自己孩子的意愿大不同。
习惯难以培养,但观念却是相对容易传递的。
给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就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如果说只能给孩子传递一个观念的话,或许应该就是:终身成长的思维(观念)。
有固定思维观念的人,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容易陷入“总是需要他人认同”的泥潭而不拨。《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研究表明:有固定思维观念的人,更倾向于把问题推给他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愿意努力。 而这一些品质,正是所有父母所期待的:为自己负责,不害怕失败,愿意努力而不是想凭借着小聪明。
一个孩子沉迷手机,他们当被成绩这个标准评价时,虽然这样的评价非常不公且不友好,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更倾向于努力提升自己,而固定思维的人则更愿意放弃努力,让他人认为自己只是不努力才成绩差,而不是不聪明,他们特别在意在别人的眼光:我是否聪明,而不去努力。
沉迷手机既是一种压力下的救助,也是一种“狭隘评价体系”环境下的逃避,这种逃避终究还是在他人的定义下中的求生策略。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成长型的思维,就用不着逃避,因为不需要逃避 - 不被他人定义(被定义是固定型思维)。
7.
向孩子传递终身成长的成长型思维(观念),不能只是把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朗读一遍。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的点滴中,和孩子的互动中,去实践“成长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接纳孩子的“失败”,鼓励孩子的努力,在失败中看到孩子的努力,在失败中看到孩子的成长。
看到孩子的努力,并容易。 当父母看到差成绩,在父母的眼里,全是孩子的懒,全是孩子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当父母的也很少被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或是很少被他们的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努力,也可能是我们都很少学习过:如何看到他人的努力。
也或许是许多成年人自己不曾主动努力过,只是被他人逼迫地“努力”过,所以他们也就无辨识孩子的努力。
那就是说,如果真的想向孩子传递成长型思维,成年人需要自己先有成长型思维,自己能主动地努力 - 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根据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成长思维的观念,也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好了。
皮蛋老师的微信: p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