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覃山夏校的第11天。
1.
这两天,牧和妈妈说话终于能平静。 在之前的和他妈妈的对话,都是大吼大叫,加点“哭”料,主题只有一个“老子在这里不舒服,马上接我回去。”
到营地的第二天就因为和别人一点冲突被起诉,背着一个大包,手提着一个大袋子,逃走了。 营地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 大约在10分钟后,我们才注意到牧离开了营地。 工作人员首先是去了小卖部查看,没有人。 然后接到家长电话(孩子用电话手表联系了家长),知道孩子正在一个“隧道”里。大约是下午5点多点, 孙老师骑着摩托车赶到隧道时,已不见人了。
孙老师在几条道上开了几个来回,最终在镇上发现了牧坐在一个店铺前的一个柱子前靠着。 孙老师决定并不马上把他接回来,而是想看看他会怎么接着走,于是在不被他发现的地方,远远地跟着。
他是准备回家吗? 但他并没有上中巴车进城去。 在穿过镇子的那条国道上转悠,最终又往隧道方向走。但他并没有进隧道。 在离开国道进入隧道那条村道前的三叉路口,曾有一个小买部,现在小买部没了,但遗留下来有一排座位,常有人坐在这里等进城的中巴车。 牧坐在椅子上,和一个成年人聊天,这时候已过去3个小时了,孙老师担心这个成年人“不是好人”,于是就出现在牧的面前,牧很冷静地接受了孙老师“把他接回了营地”。
事后,我和孙老师说:可惜我不太熟练开摩托车,不然我接你替继续跟着牧,我很好奇他最终能走到哪里去?
这件逃走还在营地的人们的大脑中热乎着,后来接着的二、三天,牧又“逃”了三次,但最远的距离都不超过100米,没有去劝说,没人去“寻找”他,每次都是他自己主动回来的。
或许他知道,如果他真的像第一次那样,3个小时后才会有人找到他,他并不想再经历一次3小时这样的游荡,说不定他担心也有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再找他。
我们几个工作人员讨论:这种动不动遇到一点事情就逃走脾气,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天生的性情肯定是有一部分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父母与孩子的边界不清晰,说难听点 - 就是放纵,被孩子威胁拿捏住了。
我做自由教育的,一直强调要尊重孩子。 但有的家庭,可能需要强调要尊重父母,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像一个奴才,被使唤,被威胁,被控制,时时小心翼翼。 这样养育 - 最终大概率地会出现一个暴君。 父母用自己的“不被尊重”把孩子天生那一点暴躁的戾气越喂越大,最后不可收拾。
2.
7天的夏令营,一般前2天是混乱的,孩子和父母在电话里的撕扯,让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悲剧世界”。而一个月的夏校,这个撕扯时间延长到了一个星期。
开始3天,有6、7孩子哭叫着要妈妈接他们回去。三天后,然后就只剩下3、4个孩子每次电话就要让妈妈接他回去,但还在哭的已只有2个孩子了。
其中有一个孩子非常夸张,整个白天,他玩得开心,一到打电话,他就像一头愤怒的小公牛。 只不是哭得整个基地都听得见他的哭声,关键是他对自己妈妈的辱骂,让营地所有人都感到不适 - 这种辱骂,我都不堪在这里复述出来。
但是,妈妈就此事情说“我不在意他对我的辱骂,我能接住他的情绪。”
“接住孩子的情绪”,像我这样的实践自由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常挂在嘴边,在心理学界,在养育新式方法的各种说词中,也常听见。
但显然,人们在“什么是接住孩子的情绪”这一个点上,有不同的观念。
在我看来 - 任由孩子辱骂,不叫“接住孩子的情绪。”
尊重是相互的,成年人要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尊重成年人。
我给牧的妈妈曾留言道:当孩子骂你时,你有权利挂了他的电话。 他不高兴,可以发泄,但他没有权利,他的发泄要由你受着。 如果在家,他扔了东西,待他平静下来,他有责任把它们收拾好,如果破坏了东西,他也有责任赔偿(从零用钱扣出),他骂人,其他人有权利出门离开他的骂声。
所谓接住 - 当孩子发泄时,不去评判孩子如何如何,不和孩子去讲道理,更不是骂回去,事后也不会拿这件事来“算帐”,去看见孩子哭背后的原因,但绝不是说-要去倾听这些“辱骂”,绝不是说不能表达“自己不想被人辱骂”。
我觉得一个孩子这样辱骂自己的妈妈,将来,他更可能这样辱骂自己的配偶,或其他亲人。要让孩子知道,他没有权利辱骂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义务让他发泄在自己的身上。
3.
当我采访几个孩子:为什么想要回去? 他们的答案是差不多的:这里不好玩,家里好玩。 显然这不是真相,营地丰富的环境虽然比不上孩子所在的一座城,但不是一个“家”的环境可以比的。 在营地,可以做丰富的手工,游泳,钓鱼,捕鱼,睡帐篷看星空,篮球、羽毛球,攀岩,大自然中徒步或散步,划船,一群孩子可以玩各种模棋、牌,抓各种虫子,养鸭,等等。
当然,孩子不喜欢营地生活是真实的,但原因并不是他们所说的,他们只是习惯了城里的“手机,电视,空调,垃圾食品,不有虫子,一遇到冲突或新问题就可以回家找妈妈,等等””这样舒适的生活。
现代的孩子,非常地需要时不时地离开这样“舒适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经历一些新的事物,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或冲突。
4.
覃山夏校,不只是一个月的“短期”的覃山(自由)学习社区,同时也带着我自己个人的一个想法“探索小学数学教育”。
正如我之前的观察和感受,夏校近20个孩子已在学校接受了数学教育2-5年,但少有孩子的数学学习是在思考,基本是停留在计算上。 一个孩子常在我上课时,做自己的数学作业,他的数学作业就是一本计算题库。
我一再强调,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乘法,分数。 以前我观察到许多初中的孩子都还没有真正理解乘法,不有构建良好的乘法概念心理表征,夏校的孩子一样有同样的问题,学了乘法1-4年,会计算,但都没有理解乘法,更别说“构建乘法心理表征”了。
覃山夏校是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模式,虽然有两节数学课,但自由时间占80%以上。 两节的数学课,有一部分时间,孩子们在学习脑科学,在学习了解自己。
害怕数学是人的天性,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可能打破这种害怕,或让这种害怕减弱。 如果不能做到让害怕少一点,许多孩子的数学就永远不可能学习好。
我们不仅学习脑科学、心理学、进化学,而且还做了各种冥想,但这种观念的接受,及冥想对人的身心影响,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所以我计划了30天最后两天的家长培训,这些对自我的了解并不难,但需要父母和孩子长期坚持学习和练习。
我的30数学课,只强调一个核心:思考过程清晰。 孩子给我看他的作业,我基本不说对错,只是说我能不能看明白他的思考,如果孩子做得很好,我还会要求他能不能让他的思考过程更清晰? 优化一下他的思考过程?
数学逻辑的,但这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并不强调“思考过程清晰”,一是要求小学生本身这就很难,二是许多小学数学老师自己就没有清晰的逻辑。
孩子只有对自己的思考有清晰的逻辑,他才可能真正的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及方法),但这方面的练习,更需要耐心,因为不能很快在考试上看到成绩。
5.
...
快要上课了,这里只能省略N字。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