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凯观点|老师,请别做傻瓜式复读机

文摘   2024-10-13 00:00   重庆  

 

  


       大家好,我是十年赛课老司机邱志凯,拥有获奖课例,能做原创设计。看了那么多公开课,上了那么多公开课,我非常理解老师们每句话背后的动机。但是,我不能认同一个怪现象——重复学生的回答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师: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可怜

      师:嗯,可怜,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吗?

      生:贫穷

      师:哦,贫穷。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吗?

      生:逆来顺受

      师:逆来顺受

     也许你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很多公开课上,老师都会进行头脑风暴,大范围地请学生发言。

      但你发现了吗?老师的每句话只是对学生的话进行了重复。既没有起到点拨作用,也没有产生情绪价值。那么,我想请问,老师,你此刻在这里产生的价值是什么?主要起一个复读机的作用吗?

      我们把场景换一换,如果是一个葬礼上的主持人,他的义务和价值是疏导来宾情绪,回顾逝者生平、表达怀念认同之意。但如果我们的主持人也像刚才这样,做个局外人,不痛不痒地重复着来宾语言,做个傻瓜式复读机,采访泣不成声的来宾时,会是什么局面呢?

      主持人:请问你现在的感受怎么样?

      来宾:呜呜呜 ,我好难受!

     主持人:嗯,好难受!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来宾: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嗷呜呜呜。

      主持人:不能接受现实,这是你的感受。还有吗?

       来宾:我想揍你!

       主持人的回应只是回应罢了,只是置身事外串场罢了。他根本没有关注来宾的内心需求,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此刻应该产生的情绪价值和疏导作用。

        同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老师的回应只是生硬的串场,老师不清楚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于是慌不择言,只能依靠重复学生的话,串联师生交流的环节。

        那么,回到正题,在这里,老师要想不做复读机,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这并不是在掌握技术,而是观念的转变!

    我们很多时候,把公开课当成了表演,把学生当作了表演的工具人,很多老师压根没认真听学生的回答,哪里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或者内心需求呢?只是一味套路化做回应罢了。

      我不建议大家去积攒一大堆华丽丽的语言,粉妆玉砌的雕琢,是做给成人看的“花架子”,并不适合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可以真诚地听,从学生的回答中,挖掘学生言说内容、运用方法、流露情感、展现思维、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闪光点或透露出的各种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回应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以精确肯定、让学生需求得到及时满足,让我们的话,能真正说进学生的心坎里。

      让我们再次回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是我面对学生同样回答,我希望我能听出弦外之音,这样给予回应——

      师: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可怜

      师:读了故事,你对主人公心生怜悯,老师能感受到你一定是个善良的孩子。那么,小女孩除了给你留下可怜的印象,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贫穷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大冬天,她穿得单薄,拖鞋也不合脚,可见,她没钱给自己买合适的衣物,甚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师:哇,你很会留心细节呀,从小女孩的穿着和饥饿状态推断出她的家庭条件应该不太好,你真是个细心的阅读者!我们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养成这种细心阅读的习惯。小女孩还有给你留下别的印象吗?

      生:逆来顺受

     师:你能想到这个词,说明你的积淀很深呐!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词和小女孩逆来顺受的体现吗?

      生:逆来顺受就是指默默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遭遇。小女孩在大冬天又冷又饿,没有吃、没有玩、没有亲人陪伴,她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一切,在这样的条件下卖着火柴。

       师:嗯,你很会提炼!能有理有据,抓住文中的具体的内容,想到了精准的词语来概括,你真了不起!

  

      老师们, 这样看,这个环节学生的表达是不是就不那么干瘪了,师生的交流是不是就有灵魂了!

       归根结底在于:

       教师在师生对话中,要走心,听懂学生弦外之音,要入情,说出学生能懂之话,不仅活在流程的骨架上,更要活在课堂的血肉中,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公开课的局外人!







      

      

       

   



邱志凯的教学灵感
不止有课例 更能做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