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题目:Stabilized High-Valent Indium for Promoted Formate Production from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文献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10.1002/adfm.202408977
为了满足工业上甲酸盐生产的优势,已经探索了几种电催化剂,例如铟基、铋基和锡基。在这些催化剂中,用于调节甲酸盐选择性的常见策略包括掺杂、空位、引入另一种元素(S、O)以及与其他相的相互作用。尽管达到了所需的选择性,但为了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生产率和长期稳定性也仍然具有挑战性。这主要归因于反应过程中碱金属向纯金属的价态转变,因为高价态容易发生氧化还原转变。然而,纯金属对 CO2 的吸附性较弱,使其在大电流下难以保持高甲酸盐选择性,导致甲酸盐生产率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策略。例如,牺牲方法包括牺牲高价锡以稳定高价铜,或将锌引入In2S3以稳定三价铟。尽管已证明高价铟可以促进甲酸盐的生产,但可用的方法非常有限。
基于高价铟的电催化剂有望通过 CO2 电还原生产甲酸盐。然而,在反应过程中经常发生重构,导致催化性能下降。在这里,开发了 In2O3/In2S3 的复合材料,其催化性能超过任一单独相,尤其是在稳定性方面。对形态、价态和原位拉曼光谱的分析表明,In2O3 在反应过程中保存良好。理论计算表明,由于复合材料内部的 In2O3-In2S3 键合,晶格氧在 In2O3 上的解吸能可以得到加强。这种增强有助于形成更活跃的位点并促进 CO2 吸附,进一步将甲酸盐生产的能垒降低到仅 0.12 eV。因此,与可逆氢电极相比,该复合材料在 –1.13 V 时表现出超过 95.05% 的甲酸盐选择性,部分电流密度为 434.4 mA cm–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 200 mA cm–2 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 50 小时后,甲酸盐的选择性仍保持在 95% 以上,比单个相长 17 倍。此外,与 III-V 族太阳能电池耦合时,获得了 18.33% 的太阳能甲酸盐和 19.49% 的太阳能燃料,证明了其可行性。
1. 化学键合 In2O3/In2S3 的合成程序和晶体结构
选择水热法,在中性条件下将硫化物资源添加到硝酸铟中,这样可以保证 In(OH)3 的沉淀。根据合成过程中铟源与硫源的比率,将样品命名为 In1/Sx。
当没有添加硫资源时,只有立方相In(OH)3被排出,当硫源从1/0变为1/5时,出现杏仁形的新片状结构并逐渐增加,即In2S3。同时,立方相In(OH)3的数量逐渐减少。
In(OH)3 的相变发生在高温环境中。煅烧后,立方 In(OH)3 裂解成 In2O3加载到 In2S3 上。这与 In、O 和 S 的元素分布一致(图 1d;图 S4 和 S5)。混合相表现为两个不同的相,它们在晶格中的距离很短,显示 0.293 和 0.326 nm,对应于 In2O3(222) 和 In2S3(109)(图 1e;图 S6、S7 和 S8)。由于惰性气体环境,In2S3 不会发生相变或形态变化(图 S9)。In2O3 的含量与煅烧前 In(OH)3 的含量具有相同的趋势,随着硫源的增加而降低(图 1f;图 S9)。In2O3 中的 In 元素为 82.76 wt%,In/O 质量比为 4.8。在 In1/S2 中,In 和 S 元素分别为 77.6 和 18.26 wt%,表明 In2O3 占据 24.01 wt%)(表 S1)。
价态分析表明,随着硫源的逐渐增加,S 2p 的结合能呈蓝移(图 1g)。重要的是,我们在 In1/S2 的 XPS 光谱中观察到 S-O 键,而其他两个样品中不存在。同时,In 3d 和 O 1s 的价态分别显示红移和蓝移(图 S10)。这些表明硫源的引入导致 In2O3 和 In2S3 之间形成化学键。
2.使用 In1/S2 改善甲酸盐的制备
测试前,通过循环伏安法激活样品,直到达到稳定的电流。随后,电化学阻抗谱 (EIS) 显示 In1/S2 的电化学转移电阻为 0.61 Ω,低于其他两种(图 2a),表明电子转移很容易。随着电位变得更负,In1/S2 的电流密度增加明显更快,显示出其卓越的电化学活性,如图 2b 所示。溶解在 N2 饱和的 0.1 m KOH 电解质中的 OH− 通常用作替代物来评估活性 *CO2− 中间体的吸附强度。OH− 的吸附表明 In1/S2 表面 OH− 吸附的可能性低于 In1/S0 和 In1/S5。这表明 In1/S2 对 CO2 吸附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图 2c)。
如图 2d 所示,与 RHE 相比,In1/S2 的甲酸盐选择性在 –1.13 V 时达到最高 95.05%,而对 H2 和 CO 的选择性分别仅为 2.23% 和 1.54%(图 S16-S18)。随着过电位的不断增加,In1/S2 的甲酸盐选择性在 -1.41 V 下与 RHE 相比仍可保持在 86.88%,表明甲酸盐产生存在广泛的过电位。高活性和选择性使 In1/S2 能够实现 434.4 mA cm-2 的甲酸盐部分电流密度和 8103.77 μmol cm-2 h-1 的生产率(图 2e)。相比之下,In1/S0 的最大甲酸盐选择性仅为 89.21%。随着过电位的增加,甲酸盐选择性迅速下降,竞争性析氢反应加剧。与 RHE 相比,在 –1.3 V 时,甲酸盐选择性低于 80%,甲酸盐部分电流密度为 296.71 mA cm–2。In1/S5 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它比 In1/S0 更严重。In1/S5 的甲酸盐选择性峰值仅为 87.89%,与 RHE 相比,在 −1.27 V 时低于 75%,部分电流密度仅为 290.51 mA cm−2。
为了阐明 In1/S2 增强的电化学甲酸盐生产性能是否源于 In2O3 和 In2S3 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基于 ICP-MS 测试了与 In1/S2 含量相同的 In2O3 和 In2S3 混合物的电化学 CO2 还原性能(表 S1)。对 In2O3 和 In2S3 的混合物进行超声分散,以确保充分接触。结果表明,混合物显示出升级的甲酸盐选择性,在低过电位下高于 In1/S2,这意味着 In1/S2 中的物理相互作用很少(图 2d;图 S19)。此外,在较高过电位下,混合物的甲酸盐选择性和部分电流密度甚至低于单相催化剂(图 S19)。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过电位下物理相互作用的电子转移难度更高。这表明电化学 CO2 还原为甲酸盐是由于 In2O3 和 In2S3 在 In1/S2 中的化学键合。随着硫源的增加,In1/S0、In1/S2 和 In1/S5 的 In 质量比分别为 82.76%、77.6% 和 70.72%(表 S1)。喷涂到气体扩散层上的 In 量分别为 3.60E-6、3.38E-6 和 3.08E-6。基于这种变化,将甲酸盐生产的周转频率 (TOF) 计算为标准化为 In 站点。In1/S2 达到 2397.7 h-1,分别是 In1/S0 和 In1/S5 的 1.70 倍和 1.33 倍(图 2f)。这些发现表明,In2O3 和 In2S3 之间的键合增强了电化学 CO2 还原性能,提高了甲酸盐选择性和生产率。
3. 反应期间和反应后稳定高价铟
如图 3a 所示,裂解的 In2O3 (In1/S0) 在 –0.92 V 与 RHE 反应后转变为球形结构,表明 In2O3 的形态随相变而变化。
如图 3c 所示,在 In2S3 (In1/S5) 中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其中层状In2S3 转变为一个大的曲面结构。
然而,相变对 In2S3 (In1/S5) 的甲酸盐产生的影响大于对 In2O3 (In1/S0) 的影响,In2O3 (In1/S0) 与 In2S3 (In1/S5) 相比具有更高的甲酸盐选择性和部分电流密度,这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In2S3 (In1/S5) 的稳定性优于 In2O3 (In1/S0),表明在长期测试中,In2S3 (In1/S5) 的脱硫速率低于 In2O3 (In1/S0) 的脱氧速率。在 In1/S2 的情况下,它表现出明显的裂纹结构和层状结构,特别是反应后的裂纹结构(图 3b;图 S21)。
分析了反应后催化剂的价态。结果表明,反应后 In1/S2 的晶格氧 (In2O3) 很少丢失(图 3d),而 In1/S0 的晶格氧 (In2O3) 则遭受显着损失并逐渐减少(图 S25a)。
至于 S,它更加集中,表明损失很大(图 S26)。然而,它保持在 In1/S5 上,并随着电位的变化而逐渐稳定。并随着电位的变化逐渐稳定下来(图 3e;图 S25b)。随着电位的增加,In(101) 和 In(110) 会产生金属 In(图 3f)。
4. 稳定 In2O3 和改进甲酸盐产生的机制
上述电化学测量表明 In2O3 在 ECO2RR 期间稳定。因此,作者计算了氧在 In2O3 上的解吸能,因为只有晶格氧空位会导致催化剂相变和失活(图 S32)。
作者发现 In2S3 的存在显着增加了 In2O3 (In/S) 内晶格氧空位 (Ov) 的形成能,并且形成能随着氧空位数量的去除而增加(图 4a)。表面氧空位已被证明为活性位点 (Ov)。值得一提的是,与晶格空位相比,观察到活性氧空位的形成能呈相反的趋势(图 4b)。In2S3的存在促进了 In2O3 表面更多活性位点的形成,这反映在吸附 CO2 的能力上。作者计算了不同数量的 CO2 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能(图 S33)。虽然在低 CO2 覆盖率下,纯 In2O3的吸附能与 In/S 几乎相同,但当 CO2 分子数达到 3 时,In2O3 表面的吸附能为 0.34 eV。相比之下,In/S 上的吸附过程仍然是放热的(图 S34)。这表明 In2S3 的存在显着增强了在表面容纳 CO2 分子的能力。此外,发现 *OCHO 是在原位 SERS 上生产甲酸盐的关键中间体。甲酸盐生产的 *OCHO 反应途径的计算表明,在 *CO2 的高覆盖率下,In2O3 的限制步骤从 0.55 eV 的 *OCHO 解吸转移到 0.52 eV 的 CO2 吸收(图 4c;图 S35 和表S3)。对于 In/S,它也具有相同的趋势,但表现出从 0.87 eV 到仅 0.12 eV 的较大变化。Bader 电荷计算表明,In2O3 表面 *OCHO 中一个氧原子上的电荷为 6.54,而两个氧原子上的 In/S 上的电荷分别为 7.12 和 7.13(图 4d)。这表明关键中间体 *OCHO 与 In/S 表面的结合更紧密,有利于甲酸盐的产生。晶格氧的解吸能增强,关键中间体的吸附改善,能量势垒降低,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稳定 In2O3 在 In/S 中并促进甲酸盐的产生。(图 4e)。
总之,作者通过改变硫源的数量合成了 In(OH)3 和 In2S3 的复合材料。随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下退火后制备了不同含量的裂纹 In2O3 和片状 In2S3 的复合材料。In2O3 和 In2S3 被发现是化学键合的。电化学测试显示,与单个相(In2O3 或 In2S3)相比,In1/S2 的甲酸盐选择性、电流密度,尤其是稳定性显着增强。反应后的形态表明,In1/S2 中的 In2O3 保持裂纹结构,而不是像纯 In2O3 那样的球形颗粒。这表明 In2O3 可能不会发生相变。价态分析表明,In1/S2 上的晶格氧在反应前后几乎保持不变,表明 In2O3 保持了下来。虽然大部分硫损失了,但它会随着电位的变化而稳定下来,表明 In2O3 和 In2S3 之间的界面稳定。此外,电位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原位拉曼光谱表明,In1/S2 中 In2O3 和 In2S3 的特征峰在反应过程中很突出。这进一步证实了 In1/S2 增强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 In2O3 和 In2S3,尤其是 In2O3 的稳定性。理论计算表明,In2O3In2S3 键合增强了晶格氧的解吸能,从而稳定了 In2O3。稳定的 In2O3 增强了 CO2 的吸附,将甲酸盐生产的速率决定步骤从能量势垒为 0.78 eV 的 *OCHO 解吸转变为仅 0.12 eV 的 CO2 吸附。结果,In1/S2 在 −0.92 至 -1.41 V 的宽电位范围内表现出超过 85% 的甲酸盐选择性,甲酸盐部分电流密度为 434 mA cm–2。重要的是,即使在 200 mA cm–2 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测试 50 小时后,甲酸盐选择性仍保持在 90% 以上,明显超过了单个相。基于这一理解,当与光伏相结合时,该研究实现了 18.33% 的太阳能制甲酸盐和 19.49% 的太阳能制碳氢化合物燃料的能源效率。这项工作为稳定高价铟用于甲酸盐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