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Plant, Cell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浙江农林大学卢孟柱/张进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PagKNAT2/6b promotes shoot branching by attenuating auxin‐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in poplar”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个新的分枝发育调控模块“PagKNAT2/6b-IAA-SL”即杨树KNOX基因家族成员PagKNAT2/6b响应顶端胁迫处理,并通过抑制生长素(IAA)合成基因YUC6a的表达减低植物体内IAA含量,而IAA含量的降低直接导致独角金内酯(SL)合成基因(MAX3与MAX4)的表达下降,进而降低SL含量促进分枝的发生。
=== 研究背景 ===
=== 研究结果 ===
1. IAA–SL通过抑制腋芽生长维持杨树的顶端优势
为确定生长素在杨树侧枝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各种可削弱IAA含量的顶端胁迫处理,随后将外源IAA施加于断头残端,发现IAA外施可直接抑制过多的分枝发生并保持较强的顶端优势(图S1B)。
图S1.顶端胁迫处理促进分枝发生。(A)不同顶端胁迫处理促进侧枝萌发。(B) 外施IAA于断头残端后抑制下部腋芽萌发。
为进一步探究IAA-SL通路在侧枝萌发中的作用,作者分析了SL关键限速基因PagMAX3、PagMAX4a、PagMAX4b和PagLBO在去顶后2小时及4小时后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发现其断头处理开始后2小时和4小时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图S3A)。与此同时,在去顶后施加IAA的情况下,以上SL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图S3B)。由此可知,去顶后导致植物顶端IAA含量的降低直接导致SL合成基因表达量的下降,说明IAA可激活SL合成基因的表达维持顶端优势。
图S3. IAA激活SL合成基因的表达维持顶端优势。(A-B) 对去顶处理后的根茎混合物中SL合成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评估。(C-D) 培养基中添加IAA与NPA生长一个月后分析SL合成基因的表达。
2. PagKNAT2/6b在顶端与腋芽表达并响应顶端胁迫处理
为检验PagKNAT2/6b在茎顶端损伤胁迫后的分枝发生过程中的功能,首先通过qRT‐PCR(图1A)和GUS染色(图1B-C)检测了PagKNAT2/6b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作者发现PagKNAT2/6b主要在腋芽与顶端分生组织的中心区域表达。随后,作者分析了PagKNAT2/6b对茎顶端胁迫的响应,如去顶和顶端压力处理(图1D)。结果表明,PagKNAT2/6b在茎尖损伤处理2-4 h后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表达量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图1E-F)。
图1. PagKNAT2/6b在腋芽中高表达且响应顶端胁迫处理。(A)PagKNAT2/6b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C)为ProPagKNAT2/6b::GUS转基因株系GUS染色后进行SAM和AB切片。(D-F)在去顶与顶端压力处理后,取靠近顶部的4个腋芽分析PagKNAT2/6b的表达变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PagKNAT2/6b在响应顶端胁迫处理后的生物学功能,作者创制了PagKNAT2/6过表达、反义抑制(anti2、anti3)和突变体植株并进行去顶处理与顶端压力处理,结果表明过表达株系分枝数目多于野生型植株(NT)(图2A),而突变体的分枝数目(图3)显著少于NT。以上结果表明PagKNAT2/6b异常表达影响茎顶端胁迫处理后分枝的发生。
图2. PagKNAT2/6b在顶端胁迫处理下促进分枝发生。(A-B)去顶处理后分枝数目观察分析;(C-D)顶端压力胁迫处理后分枝数目的观察分析。
图3. Pagknat2/6b突变体鉴定及突变体顶端胁迫处理。(A)PagKNAT2/6b基因结构及靶序列示意图。(B)knat2/6b30和knat2/6b48编辑形式。(C-D)分别为Pagknat2/6b突变体去顶与顶端压力处理。
3. 过表达PagKNAT2/6b减少IAA与SL激素的积累
为验证PagKNAT2/6b OE株系分枝的变化是否是由的IAA和SL含量变化所引起的,对NT和PagKNAT2/6 OE株系根的SL和茎尖的IAA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OE5和OE7株系的内源性IAA和2′-epi-orobanul(内源SL含量)水平分别比NT低73.8%、38.6%和77.7%、72.2%(图4D)。随后,作者通过外源激素进一步分析合成的SL类似物GR24是否可以回补PagKNAT2/6b OE株系的分枝表型,结果表明GR24处理降低了腋芽发芽率。由此可知,PagKNAT2/6b OE株系分枝增多的表型是由内源性SLs水平的降低引起的。作者分析了IAA处理后的PagKNAT2/6b OE植株与对照组的分枝数无显著差异(图4F),说明去顶处理后外源IAA处理使PagKNAT2/6b OE植株的分枝数恢复到NT的水平。综上可知,PagKNAT2/6b OE杨树中IAA和SL含量的下调导致分枝数目增加。
图4. PagKNAT2/6b过表达转基因杨树中IAA和SL含量降低。(A-C)分枝表型。(D)根中内源SL和茎顶端IAA的含量。(E-F)SL类似物GR24或IAA外施处理对分枝发生的影响。
4.PagKNAT2/6b直接抑制PagYUC6a的表达
考虑到IAA与SL在PagKNAT2/6b OE杨树表现出含量的下调,所以分析了IAA与SL合成基因的表达。与NT相比,PagKNAT2/6b OE系中SL合成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与此同时,茎尖组织中参与IAA生物合成的PagYUC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其中PagYUC6a、PagYUC10和PagYUC11a在PagKNAT2/6b OE系中显著下调,而在PagKNAT2/6b反义抑制株系中显著上调。已有研究表明,YUC6是茎尖生长素合成的关键因子,为此作者推测PagYUC6a可能是PagKNAT2/6b的关键下游靶基因。为验证以上推测,作者在Pagknat2/6b突变体的SAMs中验证了PagYUC6a的表达水平,发现这些基因在Pagknat2/6b突变体中表达上调(图5A)。随后,作者借助Lau-LUC实验发现PagKNAT2/6b抑制PagYUC6a表达(图5B)。ChIP‐Seq数据结果表明,PagYUC6的启动子区富集了一条57bp的片段(位于ATG上游-288~-338bp),ChIP-PCR进一步证实该片段在免疫沉淀样品中高度富集(图5C)。最后,作者通过EMSA和DAP‐Seq技术对PagYUC6a启动子57bp区域的亲和分析进一步显示,PagKNAT2/6b在体外不能结合PagYUC6a的启动子区域。因此,作者推测PagKNAT2/6b可能通过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抑制PagYUC6a的表达。为了证实这一假设,作者使用Co-IP获得的PagKNAT2/6b蛋白及其相互作用蛋白与标记的57-bp启动子探针混合进行EMSA。正如预期该复合物能够结合PagYUC6a的57bp启动子序列(图5D)。综上所述,PagKNAT2/6b在体内可以直接结合PagYUC6a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从而降低茎尖中IAA的含量。
图5.PagKNAT2/6b直接抑制PagYUC6a的表达。(A)NT和Pagknat2/6b突变体(Pagknat2/6b 30和Pagknat2/6b 48)SAM中PagYUC6a的相对表达量。(B)LUC/REN活性检测,验证PagKNAT2/6b抑制PagYUC6a的转录。(C)ChIP‐PCR分析显示PagKNAT2/6b与PagYUC6a启动子结合。(D)EMSA分析。
5. PagKNAT2/6b和PagYUC6调控模块影响杨树分枝发育
为了证实PagYUC6在分枝中的作用,作者创制了PagYUC6过表达的杨树,对PagYUC6a过表达的株系进行了去顶与压力胁迫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分枝的数量(图6B,C),发现PagYUC6过表达的杨树的分枝数量显著少于NT。
图6.PagYUC6a过表达增强了杨树的顶端优势性。(A)左侧为PagYUC6a OE株系的表型,右侧为qRT‐PCR表达分析。(B)PagYUC6a OE和NT植物的顶端压力处理。(C)PagYUC6a OE和NT植株的去顶处理。
与此同时,作者在PagKNAT2/6b OE背景下创制了过表达PagYUC6a的转基因植株(PagYUC6a OE/PagKNAT2/6b OE),并选择3个基因表达水平不同的株系(OE1和OE2)进行压顶处理(图7B)和去顶处理(图7C)。正如预期的那样,PagYUC6a OE/PagKNAT2/6b OE转基因杨树不再产生过多的分枝(图7D)。以上结果表明PagKNAT2/6b负调控PagYUC6a的表达进而通过IAA-SL途径影响分枝发育。
图7.PagKNAT2/6b OE背景下过表达PagYUC6a回补分枝表型。(A)PagYUC6a OE/PagKNAT2/6b OE株系的鉴定。(B)NT、PagKNAT2/6b OE(OE5和OE7)和PagYUC6a OE/PagKNAT2/6b OE(OE1和OE2)表型。(C-D)PagYUC6a OE/PagKNAT2/6b OE进行顶端压力处理与去顶处理。
=== 总结 ===
综上所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PagKNAT2/6b通过调节IAA合成基因PagYUC6a的表达来维持SAM中正常的IAA含量;当茎尖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损伤时,PagKNAT2/6b被激活并抑制IAA合成基因PagYUC6a的表达通过IAA-SL途径促进腋芽萌发进而增加分枝发生(图8)。
图 8. PagKNAT2/6b在分枝过程中的调控网络示意图。
期刊: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投稿日期:2024.1.31
接收日期:2024.4.15
发表日期:2024.5.22
------------------------------
评述:宋铄
校对:郭雨
编辑:吴凤霞
原文链接(点击“阅读原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