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说|(一) 史话第一集:中国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的“源起”

文摘   2024-08-17 13:19   江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开个新专栏,老是写行业写的有压力(要严谨、要有依据、要言之有物),来点轻松的、自由的。想来想去,饮水思源,先从“中国独立血液透析中心起源”开始聊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强哥有幸参与了整个事情的开始。当然,也从一个29岁的帅小伙变成了一个43岁的中年大叔。回顾历史可能“开卷有益”,不奢求“珍惜”当下、“以史为鉴”!能知道就好,把时间回调到2010年:


01

2010年中国的透析是什么样子?

1. 患者和医疗的情况

(1)2010年居然是“空白的”!

强哥居然发现手头和现在每年公布的数据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0年的数据居然没有!

(2)就连CNRDS也是2010年才有的

2. 医疗保障的情况

(1)2010年医疗保障对“尿毒症”的保障?

很遗憾,没找到相关资料,只有一个:

2009年新农合的“参保率”94%;

(2)2011年新农合对“尿毒症”的保障

专门提到了对“尿毒症”的覆盖:

“13个省”2011年还只有13个省的新农合纳入“终末期肾病透析”,那2010年?

“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而且还只是试点

“保障力度”:不得而知,但是住院报销比例“70%”,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间接可以“设想”2010年关于新农合“尿毒症”患者的处境有多么“糟糕”(“血泪史”似乎更恰当);

3. 医疗产业的基本情况

医疗产业(技术、产品、质量)是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基础,但是,如果时间回到2010年,当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巨头”何安在?

(1)号称国内“第一”的

WG系:能独立生产“透析器”吗?产量多少?

JF系:“灌流器”产量多少?

SWS系:机器“OK”吗?多少机构在用?

(2)号称“后起之秀”的

BE:DL系“透析器”在生产吗?

BLT:有机器吗?有耗材吗?

 彼时,应该是“洋大人”横行的年代吧?一位老领导曾给强哥讲过:当时要请透析机工程师去修机器,得院长亲自出面,车接车送。

2

为什么是2010开始要搞“独立血液透析中心”?

为什么不是2009?为什么不是2011?历史事件的推进都有其偶然性;

1. 卫生部主政人的视野和魄力

大家可以去查2010年卫生部主政人,强哥只能这么描述:一位专家型部长、一个有留学经历的部长、一个民主党派部长。

应该说如果没有“三个特殊要素”,估计中国未必有“独立血液透析中心”这个事务,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 “第一代企业家”的眼光和执着

 2010年强哥第二次“回到”WG集团(算是个特例,当时规定是走了就不准再回来),然后,亲身经历、经办了“中国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的最终“诞生”。

(1)两个“推手”

正如大家所知:两个“推手”推动了整个事情即两位陈姓的企业家,一位是强哥的前领导,一位是现领导;

(2)眼光和执着

WG的陈总,彼时公司也还没有“成熟”的产品,生产线都没有,严格说就是一个“血路管”公司,当时公司产品的延伸;

DK的陈总,但是才刚刚认识(第一次相识是2010年下半年在山东省卫生厅),不甚熟悉,但一不是医学出身,二不是产业相关;

所以,2010年两位陈总推进这个事情,只能说他们对“透析”未来的独特眼光和“无理由”的执着;(不多说了,否则有“提供情绪价值”之嫌疑)

3.当时社会事件和关注

“通州自助透析室”,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现在透析卷的乱象并发,那时候透析只是为了活下去!

03

2010年搞“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的最大困难

1. “一片空白”

主要是指“医疗机构法规审批领域”,没有先例、没有规定、没有标准;

(1)“带头老大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2月6日发布,到2010年,也16年未修订过。怎么可能有“新医疗机构”?

(2)“小弟”更是啥也没有

你就说“独立透析中心”比照“谁”?怎么“比”?

2. “一穷二白”

当时即使把“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批下来,也面临“一穷二白”的境地:

(1)透析机器、透析器(即人工肾)这两个核心产品和技术,国内都不掌握,那搞这个事情无非是给“洋人厂商”做“搬运工”而已。

(2)另外一个核心问题:“让社会力量举办独立透析中心如何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就是这么个困局,所以历史偶然性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两位推动者,一位代表制造产业,一位代表慈善组织,那就可以把这些核心耗材和设备造出来,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让当时的透析患者“透析的上”、“透析的起”。

3. “前途未卜”

 就算是这样,即是获得卫生部的批准,2010年情况下“中国独立透析中心”能做成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


04

破冰之路

1. 准备材料

 这个事情牵涉甚广,必须一层一层的报告上去,当时的途径是:

第一步先把材料即试点方案写好,强哥闭门,然后就“硬写”材料:

2. 沟通之“前沟通”

真正到了递交材料时,问题来了:

市医政科问:你们跟市卫生局沟通好了吗?

市卫生局问:你们跟省医政处沟通好了吗?

省医政处问:你们跟省卫生厅沟通好了吗?

省卫生厅问:你们跟部医政司沟通好了吗?

部医政司问:你们跟部主要领导汇报了吗?

 问题又回到原点,强哥当时又只能“正着跑一圈”+“倒着跑一圈”,开始了“漫漫的前沟通环节”;

3. 心酸+腿酸

2010年,威海到济南只有绿皮车(一晚上)、大巴(7个小时)。威海到北京绿皮火车(晚上八点开第二天下午2点到);于是就这样开始了奔波。

(1)“进门”是个“大问题”

当时,作为生产企业和管医院的卫生口并不熟悉,于是第一步就是要“进门”,于是,闹了不少笑话,总结了很多“歪理”:

“市级卫生局”:进门靠门卫,只要记住领导名字,带一盒烟就差不多了;

“省级卫生厅”:进门靠“科长”,必须跟主管处室的经办科长熟悉;

“卫生部”:靠运气,强哥第一次去,发现要身份证要司处电话,只知道名字不行,没进去。第二天早上继续,“走运”听到有人找同一个人,我说我也找他,蹭进去了。

(2)你们民营企业如何保障安全?

这个问题每个部门必问,但这是个无法证明的必答题,那就一遍遍说方案、一遍遍刷脸熟。所以关于“绿色协议”、“转诊通道”、“10公里”都是那时候不得已加进去的。就是这么“草率”和“无奈”。

然后,就是火车+汽车,汽车+火车,威海-济南-北京,“无他,唯手熟耳、唯腿勤耳、唯脸熟耳”,当然,这只是作为“跑腿人”的感受,背后各方都付出很大的努力。

05

试点诞生

不管过程多曲折,最终在2010年末,终于拿到了这件事可以办理的两个主要文件:

1. 原卫生部的批复

估计很多人第一次见,还是传真件,当时那个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美好而热血的时代!

2. 原卫生厅的批复

3. 遗憾:丢掉了好“名字”

当初试点报告和批复对于“新机构”的称谓是:“血液净化中心”,时至今日强哥都满怀遗憾,仍然觉得“血液净化中心”这个“名字”,更亲切、更专业、更有空间,“血液透析”只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拿来做医疗机构的名称实在不“不美丽”、“不专业”,导致现在很多审批机关都认为“血液透析中心”只能做“血液透析”;

06

结语:致敬一个时代

1. “知道”就很好

  其实早就有把这段经历记录的想法,一方面是确实难忘,一方面是强哥变老的“并发症”。但14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历历在目,自己记住就行,别人知道就好。当年第一次带强哥去省卫生厅的一位同事已经离世,所以时光啊!

2. 未来才重要

 其实现在做独立中心的人都不会理解当初“拓展空白”的“难处”和“初心”,当然也不需要、也没必要知道。

这本来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无论当初好不好、难不难,都不如今天好、未来好,都解决不了今天的难和未来的难,未来在大家手中。

 如果说对中国独立血液净化中心事业的热爱和缘份,强哥一定是可以用“最”的那一个,也是可惜没有达成之前的预期,但还好,还在一线奋斗,还在做事情,还有机会。

PS:2011年的“青涩版”强哥(拍于去“打探”DK青岛透析中心时)

公众号:强说办医

微信号:dialysay-2010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内容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强说办医
1.张永强个人公众号,仅代表个人;2.关注社会办医的共性问题,热点、难点;3.以中国社会办透析服务行业为切入点和例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