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如何诊断和治疗?《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要点解读(附原文链接)

文摘   2025-01-22 11:20   辽宁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以肌肉含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综合征,可增加衰弱、跌倒、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疾病负担沉重。一项基于我国社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为14.7%,其中男性肌少症患病率为17.3%,女性为12.5%【基于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制定的诊断标准】。

不久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对肌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循证建议。本篇是该指南核心推荐意见的精选,原文链接附在文后或点击“阅读原文”。

一、用于筛查或诊断肌少症的指标有哪些?

1.四肢骨骼肌肌量指数(ASMI)

采用双能X线(DXA)测量四肢骨骼肌肌量,男性肌量<7.0 kg/m2,女性肌量<5.4  kg/m2为低肌量

采用生物电阻抗(BIA)测量四肢骨骼肌肌量,男性肌量<7.0 kg/m2,女性肌量<5.7  kg/m2为低肌量

说明:肌量是诊断肌少症的核心指标之一,通常采用ASMI评价肌量和诊断肌少症。CT、MRI(核磁)、DXA及BIA均可较为准确测量肌量。MRI和CT是测量肌量的金标准,但受限于相对较高的辐射暴露或昂贵的费用,且暂无社区人群可用的低肌量诊断标准,临床应用较为受限。

2.握力

使用普通握力计(液压握力计或弹簧握力计)肌力,男性握力<28.0 kg和女性握力<18.0 kg可诊断为低握力

说明:肌力目前被认为是诊断肌少症的首要指标,而握力是反映肌力并诊断肌少症的最常用指标 

3.躯体功能测量指标

躯体功能定义为客观测量观察到的全身性躯体运动功能,可采用日常步速、5次椅子站坐试验和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等指标进行测量。

日常步速,步速<1 米/秒(比如5秒内不能走完5米)为躯体功能障碍。

椅子站坐试验,5次椅子站坐试验≥12 s(12秒内不能完成5次站坐)为躯体功能障碍。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SPPB评分≤9分为躯体功能障碍。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如下,具体测量方法请点击链接:老年人功能和失能的评估

说明:躯体功能是一个涉及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综合性概念。步速因其简便性及临床意义,推荐首选;如无测量场地或患者不方便步行,5次椅子站坐试验可作为替代方案。SPPB则操作相对复杂,但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躯体功能评估,可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使用SPPB。如患者在上述三个指标中任一项测量结果符合诊断标准,则可诊断为躯体功能障碍。

4.小腿围

测量小腿围是筛查肌少症简便且可靠的指标。测量时,被测者坐在椅子上,测量者把卷尺绕在小腿较粗处,上下移动,垂直于小腿长轴寻找并测量最大周长。

❶小腿围,男性<34 cm,女性<33 cm为异常

❷Ishii评分,男性>105分,女性>120分为异常

男性Ishii评分=0.62×(年龄- 64)-3.09×(握力-50)-4.64×(小腿围-42);

女性Ishii评分=0.80×(年龄-64)-5.09×(握力-34)-3.28×(小腿围-42)。

二、如何利用上述指标诊断肌少症?

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条件有限)通过小腿围和握力进行肌少症筛查,如发现疑似肌少症患者,(到具备检测条件的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后续处理方式。推荐使用肌量(四肢骨骼肌肌量指数)联合肌力(握力)和/或躯体功能(日常步速、5次椅子站坐试验和SPPB)来诊断肌少症。如患者满足“低肌力+低肌量”或“低肌力+低肌量+躯体功能障碍”标准则诊断为肌少症;如患者仅存在低肌力而无低肌量,则可诊断为肌少症前期。

具体流程见下图:


三、肌少症的临床分级和分型有哪些?

AWGS 2019建议将同时存在低肌力、低肌量和躯体功能障碍的肌少症患者进一步诊断为严重肌少症。另外,考虑到肌少症存在疾病前状态,当患者仅满足低肌力而无低肌量时,可诊断为肌少症前期。

1.按照病因不同,肌少症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前者是指无明确病因的肌少症,后者是指由明确的前驱疾病或危险因素(比如肿瘤、长期卧床、严重营养不良等)引起的肌少症。

2.肌少症常与其他疾病/身体状态共存,肌少症的共病分型包括:肌少症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肌少-骨质疏松症(osteosarcopenia)和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osteosarcopenic obesity)等。在评估肌少症的转归与预后风险时,需充分考虑共病状态的影响。

四、肌少症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

肌少症的临床治疗要以抗阻训练为核心,并根据患者营养状况给予适当营养补充。对于已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肌少症患者,还要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1.以抗阻训练为核心的运动计划

抗阻训练或以抗阻训练为基础结合其他运动方式的混合训练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增加肌量、改善肌力和躯体功能,推荐肌少症患者进行每周2次抗阻运动。

中国传统心身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可有效改善肌少症患者躯体功能。推荐逐步达到每周3~7次,每次30~60 min的运动强度。

有氧运动、平衡运动等能够改善肌少症患者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应综合考虑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共病状态及患者个人偏好,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肌肉骨骼的损伤 ,从而保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2.营养补充

营养补充是肌少症另一重要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支链氨基酸)的补充。应对所有肌少症和肌少症前期的老年人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并积极给予营养干预,主要包括:

❶使用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等营养补充剂治疗肌少症。

《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建议,肌少症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要达到1.2~1.5 g/kg,而对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肌少症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应达到1.5 g/kg以上,并强调蛋白质摄入应平均分配到每日三餐中。鉴于含亮氨酸的优质蛋白质(如乳清蛋白)有利于促进蛋白质合成,该共识还建议肌少症患者亮氨酸的每天最低摄入量为55 mg/kg。

❷对维生素D缺乏【检测血清25(OH)D水平】的肌少症患者,采用维生素D联合蛋白质补充治疗肌少症。

AWGS于2022年就营养补充对老年人肌肉的作用发表共识,对血清25(OH)D不足的肌少症患者,每日口服600~800 U维生素D可能有益。

❸推荐营养补充联合运动干预治疗肌少症,因其改善肌少症患者肌力和肌量的效果优于任一单独干预方式

3.其他治疗方法

对存在运动困难或主观运动意愿较低的肌少症患者,必要时使用肌肉电刺激作为补充治疗手段,目前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原文链接: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肌肉减少症诊疗指南(2024版)》

其他关于肌少症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国内关于肌少症的指南和共识非常多,内容大同小异,比如: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筛查诊断与营养干预指南(2024)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和《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


请点击上图或链接:【营养师工作坊】不只是教学培训,还是共建共享


衡膳营养

专注于营养师学习、实践和综合发展,举办各类营养课程、营养科普、学术会议、交流活动、营养自媒体和企业合作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开放性营养社群。在这里,你可以学习营养成为营养师(考取营养师证书),或提高营养技能,从事营养师相关实践。

一心一意,带动、带领营养师学习成长和发展


衡膳营养
衡膳营养是一个由营养师、营养师学员和饮食营养爱好者组成的开放性社群,专注于营养师培训培养、营养知识和技能学习、营养科普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