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及转载原创文学作品、部分时评,支付稿费,接受会员及非会员稿件 (投稿邮箱见文末)。
武陵驿小说《系红》讨论精彩回放
【开场白】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进行新一轮品读讨论文学作品的时候了!
我们北美文学家园读者群这次将要讨论的作品是小说《系红》,作者是澳洲作家武陵驿。本次讨论时间:本周五-下周一(8月2号至8月5号)。
欢迎大家阅读作品,积极参与并分享您对这篇小说的评论、解析、或读后感。
小说《系红》讲述了被疾病缠身的“我”,在与病魔搏斗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选择,以及人生的至暗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晦暗深不可测。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在推荐语中这样写道:这篇小说的作者真的就经历了一场关乎生死的大病,于是他写出了一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天人交战,写出了那个难以评判的叫“曹一刀”的人。“系红”显然是一种象征,是脆弱的生命在幻觉中的盼望,那条腰间“红绳”的最终消失,其实是预示着主人公精神深处的解脱。
我们准备了下面这几个问题,主要是从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小说寓意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希望藉此能够引发大家展开更深层的讨论。
1. 小说写了疾病和病人,也写了死亡和重生,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疾病、爱、还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较量?小说是不是有多重主题?
2. 小说借一位上海名中医之口点出这是一种固步自封的传统医学与不断纠错不断进步的现代医学之间的角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作者在小说中解答了这个问题吗?你认为两者之间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 有人认为曹一刀这个人物是先扬后抑,也有人认为曹一刀的描写不存在贬乏之意,而是一种客观呈现。你赞成哪一种?或有其他见解?你认为曹一刀这个人物有生活原型吗?
4. 小说全篇写的是两个病人大病求医,一个死了,一个活了,死了的死于西医,活了的也活于西医。你认为作者是否是有意这样处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5. 红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颜色,也是一种象征。作者讲小说原名是《红绳》,后来改为《系红》,你认为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改好了还是改差了?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VToeEMNeK16mnvH8HmyDA (“北美文学家园”公众号文)
【作者简介】 武陵驿 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ACW)会长。小说见于《芙蓉》《江南》《广州文艺》《幼狮文艺》《长江文艺》等,入多种年选。诗歌刊于《创世纪》《乾坤》和《白银》等,评论偶见于《文讯》《中文学刊》。已出版《水蜘蛛的最后一个夏天》《骑在鱼背离去》和《敲头人》。
【讨论精彩回放】
【蔡维忠会长】谢谢怡然组织这次讨论。武陵驿兄的小说《系红》提出了很重要的医学议题,相信很多人都很关心。期待又一期富有建设性的热烈讨论。
【怡然】谢谢@蔡维忠! 当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较量渗透到个人生活,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纠结焦灼状态,如小说《系红》所展现的那样。期待大家都来参与讨论!
【唐简】谢谢怡然组织这次讨论。《系红》呈现深刻,内涵丰富,很适合讨论。期待!
【陈瑞琳】谢谢怡然。当初拿到这篇小说非常震撼,作者的笔充满痛感,也充满锋芒!因为在海外的大城市,随处可见曹一刀这样的人,他们很有名气,但却常常误入歧途,总是诋毁西医,不让病人去医院做真正的科学治疗,最后耽误了很多病人的最佳治疗。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半自传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医的某些盲目弊端,也提出了关于中西医优劣比较的探讨,是一篇很有深刻容量的作品,值得大家探讨!
【唐简】@陈瑞琳 当时拿到你约稿的这篇,一看就好高兴!要谢谢你约来这么好的文章!
【陈瑞琳】@Jane Tang 谢谢你最早给这篇小说以肯定,武陵驿是近年在澳洲横空出世的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都让我惊艳。
【武陵驿】非常感谢瑞琳、怡然、晓霜、维忠等众多北美师友的抬爱,这篇纪实性很高的小说能得到大家喜爱,实在有些意外。起先还因为影射等诸多说法被浇过一盆冷水,冷水灌头会清醒些,对写作有好处,希望大家不要碍于面子,尽管浇水,冷热不忌,我都会欣然接受。
【读者. Lan】
感谢瑞琳老师的推荐!《系红》是绝不能错过的真实与虚构难辨,极有深度的作品。它引人入胜,紧扣心弦;让读者感同身受,深思不已。作者定主角为第一人称“我”,实属高明。“我”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妻”的背景设定得当;有中西医学历,对曹一刀的治疗方法刚开始似乎领悟,但后来又有抵触,与其经历有自然联系。她有理智亦有个性,是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曹一刀的神医传说和黑箱原理赋予该人物的神秘感,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极端做法为作品增加了张力。
因为小说的主题(或是之一吧)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交,我不免要问,曹一刀是否能代表传统医学?中医不是一味地反对手术吧?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减轻手术引起的疼痛。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做了大量病理解剖后,进一步发挥了中医的的气血理论,发明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至今还在采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我不是中医,但了解过中医提倡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整体治疗(holistically treatment with multiple modalities )。针灸加中药是常见的方法,中药材可选用有可靠来源的。曹一刀忌讳中药,令人不解。
我不是作家,我想曹一刀这个鲜明人物,是文学作品戏剧化的表现吧?坦言地说,小说的结果不是我所期待的,但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也不出乎意料之外。读后脑海里出现数个“如果(Ifs)”:如果“我”在接受曹一刀的针灸治疗同时,继续服用西药呋塞米(Furosemide);如果曹一刀在“我”因脚肿去急诊后,用抗生素加中药并结合针灸继续治疗;如果曹一刀是我们熟悉的整体治疗中医,结果会怎样?最后的一个“如果”就是如果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是不是真不用做大风险的手术了?(感染性心内膜炎Endocarditis也有不做手术的先例)
感谢作者给了我们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期待阅读更多的有如此深度的精彩作品。我乐观地憧憬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未来。目前针灸已被美国及加拿大医保所涵盖,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一大步。
【怡然】@Lan 感谢您的分享!你提出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曹一刀能否代表传统医学?中医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整体治疗”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乐观地憧憬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如果能够实现,将会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福祉。
【读者.白雪】
武陵驿老师这篇纪实性很高的小说,写得深刻,令人思考。因为他写出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多年交战的一个实例。依我愚见,这篇小说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交战,暗线是信仰方面的挣扎。单说暗线,主人公作为基督徒,一开始就对于曹一刀医师的“巫术”有所排斥。比如文章的开头,“我”对于房间佛系音乐环境就十分敏感。但是因为“有病乱投医”的软弱,让自己的灵无法抵抗。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耳边环绕的全是浩渺悠远的诵经声。这些佛号吟诵再没有引发宗教抵触。” 后面引入的是红衣和红绳。明知基督教排斥红色袈裟,但还是穿上了红袍,系上了红腰带。甚至有教会兄弟姐妹还送来红衣和红色食物。这些都更加深了主人公对上帝的负罪感。作者这样写道:“身为基督徒,我们对此怀有无可消解的歉意和负罪感。我们都知道无论《圣经》还是教会,皆明文禁止红绳红衣数字诸如此类的巫医迷信。” 人无完人。在圣经人物里,即便是被称为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也有小信的时候。小说主人公经过一系列的精神和肉体痛苦挣扎,终于选择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在精神上也从“巫”的捆绑下解脱出来,回归由圣灵指引。那条红绳也被从腰间解下。
【陈瑞琳】@白雪谢谢你对文本的仔细解读,看到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信仰线索。小说中还有一条隐线,虽然没有正面展开,其实也是非常惊醒的思考,就是本地作家三木,他在试用抗癌的新药,最后是以生命结束告终,这个线索也是作者的另一层用意。
【读者. 白雪】@瑞琳 谢谢您的回复和提示。的确,小说将人物和故事拓展得非常深刻,线索很多,很有读头。我是凭着信仰这根筋,本能地读出了信仰这条线。您是文学评论大家,读出来靠的是素养和功力。非常敬佩您。
【陈瑞琳】@白雪 我们彼此启发,共同探讨!
【怡然】谢谢白雪 !分析得很好,暗线是主人公在宗教信仰中的犹疑徘徊与挣扎。最终红绳被从腰间解下,也暗示出主人公从精神上的解脱。瑞琳在评论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读者. 姜页】@白雪小说主人公经过一系列的精神和肉体痛苦挣扎,终于选择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在精神上也从“巫”的捆绑下解脱出来,回归由圣灵指引。那条红绳也被从腰间解下......认同这一段!
【读者.欣欣向荣】
真的不错,把人得病时的绝望写得入木三分。觉得作者应该是有亲身体会。三木也是很好的对比,不然意义就淡了些。而且是有三木这样的人。我有两个朋友都是不治疗乳腺癌去世的。都是相信自身的抗病能力。只是感觉三木对待自己生命的“潇洒”有点不可信,她的妻子呢?他舍得儿子吗?“我”有爱妻,肯定是不会轻易“走掉的。” 另外,那个红绳,不是解脱,是没用而丢弃了。解脱是指思想上的,就是对生命羁绊的解脱,很不祥啊。三木倒是可以说解脱。超脱就好一些,摆脱也可以。
另外,作者的古汉语很强,文言文的风格很明显,因为我的文言文在学校是最差的功课,因此,我读起来没有阅读的流畅感。美文,读起来应该有愉悦感。个人体会,古汉语好的同学,会很喜欢的。
这篇刻画最好的人物是病人的妻子。我对她的话语,她的行动,印象最深刻,虽然着墨并没有病人多。谢谢分享,我学了很多。
【怡然】@AM 谢谢你的评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非常好!“我”与三木这两个人物互为映照,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陈瑞琳】@AM 是的,这个妻子的形象非常重要,她虽然是中医的背景,但最终并没有被曹一刀收编,其中有深意!
【读者. 欣欣向荣】@陈瑞琳 谢谢你提出这点,很重要。我在想“妻”是病人力求治好病,有信心治好病的心理支柱。她的对话和态度给病人巨大的安慰和信心。有时病人就靠着这些力量存活下来。
【蔡维忠】
在这个平台,除了读者发表意见外,还可以让作者与读者互动。在此,我想请教作者两个问题。一、据介绍,“这是一篇纪实性很高的小说。”能否介绍一下哪些是纪实,哪些是虚构?虚构如何提高艺术感染力?二、曹一刀有点邪乎,不像个典型的中医。也许现实中有这样的人物。请问由他来代表传统医学,如何加深作品的主题,避免削弱?
【武陵驿】
谢谢维忠老师好问题。虚构是文学的手段,出发点必然是现实。如果你喜欢莫奈的日出,你会发现他传递的是一种感受中的真实,而非摄影中的图像,因此绘画由于创造力而永远高于摄影,而摄影也许随著AI等技术手段日趋高明,渐渐会向绘画靠拢。
生活中90%的东西是琐碎而无意义的,值不值得书写,看小说是不是通过想像力将琐碎的无意义的现实串连排序,赋予意义,传达感受,进而激发问题与思考。在这个层面,纪实性指的是素材更多来自于现实。虚构是小说成为高于现实的关键一步。
短篇小说容量限制,必须浓缩。但这篇也写到了四个中医,曹一刀,妻,大舅,妻的同学,他们都是传统中医的某种维度。曹代表最典型的中医诊所派,保持了失传的把脉手法易经诊断,到处寻找资质好的弟子,以便独门秘传。大舅是上海名中医,秉持中医的归中医,西医的归西医。他是中西医结合派。而妻是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从她言谈你可推知她受过西医解剖学基础训练,曾在大医院做过医生,她对曹有一个认知变化的过程。妻的中医同学是间接转述引入,负责给曹的神医下一个同行的专业判断:激进派。但你若细细想一下便知,激进派其实才是中医原来的样子,如果没有西医介入的影响,中医现在仍然90%都是神医诊所。而且是全科。我想呈现至少四种中医光谱,才是比较全面的传统医学的样子。
觉得他邪乎,其实就是曹的医学手段日常碰不到,有病都去看西医急诊,中医诊所无所谓急诊,也没有X光验血超声。如果不能得出心瓣膜之类诊断,在曹只能是寒湿燥热血脉堵塞之类,作为病人,是希望找到一位神医呢,还是住家附近的医院医生都能看?传统与现代之间恐怕不是简单的优劣问题,大舅是名中医,妻曾是大医院的中医师,曹是神医,都说明传统不是假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小说提出的一个大问题。
【怡然】@武陵驛 谢谢!经您这一番阐释,豁然开朗。原来中医医生本身也分好几类人,就像小说里描写的这四种人,他们也分别代表了中医行医上的不同理念和做法。小说是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中医的这四种光谱。
【武陵驿】@怡然 谢谢您反馈。曹对中医的执着来自于他自身经历,若不是中医,他就瘫痪了。他对西医的排斥也同样来自于体验。他的病人都是不想挨一刀而来找替代的。他也不是完全排斥,他坚持的是要手术也要避开本命年。他主张的是保守治疗,如果能治好病,谁不愿意保守呢?
【读者. 阿朵 】
读完了小说,作者文笔流畅,故事人物设置各具特色,有主线,有暗线,赞一个!对文章中妻子的角度印象最深。“我”是病人,病人的心理症状困惑痛苦纠结是自然的,但妻子是相对的“旁观者”,头脑更清醒理性。她既有专业知识,有对先生的爱护,也有对神医的期待,更有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的清醒和果断判断。妻子的角色塑造得最成功。曹一刀的角色看到最后有点江湖神医很不靠谱的感觉,可这么不靠谱的人,为什么几个人都同时推荐?他是不是有成功的案例?按理说不靠谱的人应该在其他病人那里也留下痕迹,可似乎他又赢得了好的信誉和口碑,在这点上又有点矛盾。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好文!
【怡然】@阿朵 谢谢评论!我也感觉“曹一刀”这个人物是一个矛盾体,包括他自己在整个给“我”治病的过程中,也是在逐渐转向。也可能这正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角色。
【读者.远方】既然说明是纪实性的文章,就不应该含有虚构的成分。
【陈瑞琳】@远方 这篇小说虽然有很多作者自己的生活影子,但还是属于虚构的小说,不是纪实性的文章。
【怡然】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武老师,其实就是我们在开场白里的第四个问题,小说中的“我”和三木,都是大病求医。一个活了,一个死了。活过来的“我”开始求中医,经过曲折迂回痛苦挣扎,最后转去求西医手术治疗成功;而三木本来鼓励“我”去看曹一刀,自己却去看西医尝试新药治疗,结果失败了。这样的结果是您有意设计的吗?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呢?
【武陵驿】@怡然 是有意设计,但生活原型也是如此。现代医学是累积失败意义上的成功,有人活,有人死。小说想说的是有人死了,但还活著,他把疾病当作人生丰富成长,人生当作冒险,他死于他的信。他选择新药一定考虑过死亡的可能性,但三木那种人是行者,走遍危险的远方的人才会行险,遗憾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小说想展现不同的人生观,谨慎与冒险都是理性人生。
【怡然】@武陵驛 “有人死了,但还活着”,非常赞赏!通过三木这个人物,表现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读者. 欣欣向荣】@武陵驛 谢谢解答。刚才读你的帖子,想了想。在美国,我估计癌症如果有比较可靠的治疗手段,医生不会让你冒险去试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或方法。
【武陵驿】如果问一下医生朋友,可知中期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身边还有胃全切除还活蹦乱跳的,三木就是三木。
【读者. 欣欣向荣】@武陵驛 是事实,小说是艺术,不一定写事实,当然也可以写事实。问题是你这里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我读后的感觉是,三木对自己的生命不太在乎,草率,或者自以为很cool。
【武陵驿】也有道理,cool 通常很自信。
【武陵驿】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处处进步的现代一定比保守的传统好吗?美国就像一个大病乱投医的病号,大选好像每个人必须给病号艰难地选择到底是进步还是保守。既进步又保守是最好的,但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看见现代与传统一直在角力。
【怡然】@武陵驛 的确如此。保守与进步都应该有个尺度,过了头都无益于人类。谢谢您的分享!
【读者. 白雪】
有几点理解,不一定对。据说,作品一旦发表,就不是个人的了,是社会的。至于读者怎样评判,那是社会属性。读者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虽然评论人也达不到那样的道德高度。圣经里说,天下没有义人,一个都没有。在面临生死大病关键时刻,没有人会比《系红》中的“我”有更好选择。谢谢@武陵驛 写出的好作品。谁能说这不是上帝让您生一场病的美意呢?
【武陵驿】@白雪 说得很对。作者的话就是一家之言。
【读者. 姜页】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一些:艺术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巫术,以及艺与术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是小说了,但对小说(及其他)的创作又具启发意义。好文字总是会形成扇形效应的,是不是?
【读者. Lan】@武陵驛 武老师的答疑解惑如同《系红》作品一样,极有深度和广度!您对作品和读者的认真负责态度,特别值得学习。
【读者·欣欣向荣】同意。极为珍贵!再谢。 作者和读者自古以来极少有交流。作者不必回答读者,就像上面同学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很多作者为了读者理解他们,也是和粉丝有很多交流。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作者和读者距离更近更方便。我们不指望和莫言交流,但群里互动也是很令人激动的。
【怡然】@Lan 同感。武老师的解答对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帮助极大!感谢你坦诚的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武陵驿】谢谢各位师友的敞开讨论,红绳在小说里消失了,但现实里它一直存在。
【晓霜】
再读武陵驿的《系红》,闭目暇思,第一感觉是作者的文字好,人物生动。最喜欢的是那根“红绳”的意象。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讲中西医“之战”,其实背后的逻辑是面对生死的态度问题。“我”在本命年最后靠开刀治疗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但三木在尝试西医新药的时候死了。这两个角色的对比让文章生动丰富了许多,因为不再是简单地说中药不行,西医可制一切病。西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我们这里首先谈的是文学作品,讨论的是文学性。这篇小说情感饱满,收放自如,一个短篇表达的内容很丰富。“我”和妻子的形象描写很成功,感到曹一刀不太像传统中医,可能更像海外经营的“中医诊所”。
有人称西医是科学/science, 中医是Art /玄学,方法不同,我们也见过中医神迹,但是中医不可复制,也许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依据去总结,也许是(更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用药也会不同,治疗也会不同。老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需要相当的积累,但x-ray ,西医各种检查(从查血到癌细胞)做诊断,这是中药无法比拟的。但西医的方法的确是头痛治头,痛脚治脚,有的放矢,它不会讲全身的调理。我自己也经历体会过中医的好处。但是如果是心脏病发作,脑中风等紧急状况,肯定应该去西医急诊室诊断,找中医中药可能会耽误病情。谢谢好文,引人思考。
【陈瑞琳】
感谢众师友,细读讨论澳洲作家武陵驿的小说《系红》。当初在审读这篇小说时曾与他仔细讨论过每个片段,得知他因为在东南亚旅行时染上病毒,病毒侵害了他的心脏,让他面临生死考验,尤其是经历了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挣扎,最后是在西医的开胸手术中实现了康复。这让他开始思考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和缺失,也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总是强调感性的思维,但缺少理性的科学手段,这是与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中医自然博大精深,对养生学深有研究,但面对重大身体疾患,还是西医更为科学。但这不妨碍两者的结合,中医师不能固步自封,应该更多懂得临床经验, 西医则应该更多了解病患之源起,所以这篇小说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是各自分离,各自对立,而应该是最后的融合和互补。我相信,这也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初心吧!
【怡然】@瑞琳 非常认同你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差别的见解。中医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能存在到今天,自然有其精华所在。但中医的局限在于过度依赖医生的主观判断,比如把脉会因医生不同而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所以看中医大家都希望找神医名医,就怕医生水平不行贻误病情。如果中西医能够互相融合取长补短,那一定会对人类健康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谢谢瑞琳力荐《系红》这篇佳作,受益良多。
【读者. 花岫】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不是中医有多不好,只是可能他遇到了庸医?当然中西医各有优劣,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不能放在一起简单比较的。
【晓霜】@花岫 是的,现在遇到真正好的中医很少也很难。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体系。
【唐简】
读《系红》
我前段拜读了武老师的《系红》,很是喜欢。读这篇小说也促使我去思考,可以说小说触及到了灵魂,而触及到了的什么在那蠢蠢欲动,在那沉淀——多少天过去了,依然在空中回旋。
这篇小说探讨了对疾病、人生、命运、死亡、告别、信仰、教义、伦理、人性等的内心挣扎(历程)和感悟,小说基调内省,语言诗意且富有反思性,贯穿始终。小说开始于观察自我的双重视角,生动详细的描述营造出梦幻般、超现实的氛围。中间以一致的口吻叙述故事,同时探索诸多领域,情感饱满真挚,大气磅礴,暗流涌动。结尾仍是双重视角,带来了境界升华,令人感动和心碎的反思,“……任由那个站起的我走向馆外的尘土飞扬。春天毕竟来了,好天气是过于明媚过于寂寞的,可遇而不可求,仿佛我们过于短暂的生命,不完美,不完整,不干净,却生龙活虎,作势欲飞。”
如此深刻、层次和呈现丰富的小说,可以说并不多见。读这篇小说生出的诸多感触,与大家相似之处(比如认同、赞赏、启发),我在此就不赘述。因为我也写小说,我想着重说一点,就是“我”从“我”中升起、看着自我的视角,以此统领小说,颇有文学意义,并多解(我个人的理解)。在此架构下,心路历程、认知、反思,包括对中西医、现代医学的认知,红绳所赋予的象征意义与内涵,以“健康国”和“疾病国”来探讨心理状态,主人公与信仰的联系与“冲突”,等等,都得以一一呈现。
叙述视角和叙述手法
多重视角的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令人直接接触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使得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过程更加真实和贴近。
站着的我与平躺的我:这两个视角的对比反映了主人公心理上的转变,以及对其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深刻感知,表现出身体的虚弱与精神的清晰之间的张力。站立的我俯瞰躺下的我,是对自己现状的观察、审视、反思(包括哲学反思)。
叙述手法的层次性:
对比与镜像:这种手法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平躺的我和站着的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前者俯视后者,在主人公对其生命状态进行外部观察的同时,这种视角的转换,使主人公(也使读者)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其处境和经历,从而产生了关于自我认识和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
内心独白与意识流的使用:主人公的思考(包括哲学、伦理、信仰范畴)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其对诸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读者一下子便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矛盾与挣扎。
结尾处站着的我看着坐着的我的深层意义:
时间与存在的交错:时间的流逝:站着的我观察坐着的我,体现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死时的时间感知和存在的不同阶段。
生命的延续:站着的我和坐着的我,也是生命的不同阶段和体验。前者看着后者,是主人公对其生命的反思、境界的升华、对未来的期待。
个人的分裂与整合:心理的整合:站着的我看着坐着的我,前者告别后者,新我告别旧我,这种视角的转变有助于主人公自我认知的整合和心理的平衡。
另外,“红绳”在小说中象征意义复杂而多层次,涉及传统文化中的保护和祝福,反映了主人公在面对疾病时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和个人信仰。通过穿红衣、系红绳和最终取下红绳,展现了主人公从传统治疗到现代医学的过渡过程,以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内心挣扎和变化。同时,红绳也是转折点,红绳的消失是否显示了主人公及其信仰、伦理规范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程度的断裂,“我的胡思乱想突破了教义和伦理的双重约束,”此点多解,各有各的体会。
【陈瑞琳】谢谢你的精彩解读,太受益了,思考到新的艺术高度!
【晓丹】写得太好了!受益匪浅。
【怡然】感谢唐简对这篇小说深度的解析!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叙述视角和叙述手法的独特性,很受益。
【晓霜】谢谢你从写作者的角度诠释、解读作品,非常受益。
【怡然】
在讨论过程中,我注意到大家对小说内容的真实与虚构进行了许多探讨。我想起以前读过帕慕克的一本随笔集,帕慕克说,小说是第二生活,他所说的第二生活我理解就是真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是虚构的生活。文学就是以虚构重建真实,当然虚构并非扯谎,它是小说家运用想象力重建的另一个世界。小说家的能力就是以实写虚的能力。《系红》这篇小说以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为蓝本,运用多种小说叙事手法,营造了“另一个空间,另一个世界”。而作者试图表达的多重寓意都融入到这个虚构的空间世界。好的小说家能够在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上飞翔,读《系红》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陈瑞琳】说得太好了,说出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
【唐简】“在真实和虚构的边界飞翔” ,说得好!
【晓霜】小说是第二生活—— 真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深刻!
【读者. 化铁炉】为什么写小说让人痴迷,因为它能让人多过N种生活。
【读者. 包包】因为你可以成为那个世界的主宰和上帝。
【结束语】
7月30日至8月5日,“北美文学家园”读者群举办了品读和讨论澳洲作家武陵驿老师的短篇小说《系红》的系列活动。小说《系红》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患者“我”,在深受疾病折磨以及与病魔搏斗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痛苦磨砺和艰难抉择,展现了在生命至暗时刻,人性的复杂多样和理性的光辉。小说探讨了人对于死亡、重生、爱、信仰的内心挣扎与顿悟。
正如评论家陈瑞琳在推荐语中所述,这注定是一篇读起来让人痛苦又挣扎的小说,作者的笔充满痛感,也充满锋芒。他写出了一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天人交战,写出了“曹一刀”这个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它深刻揭示了中医的某些盲目弊端,同时触及到了关于中西医优劣比较这个很重要的医学议题,是一篇有深刻容量值得探讨的好作品。
大家通过细致阅读小说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观点和见解,包括创作主题、人物刻画、小说隐含的寓意和象征、小说的写作技巧,比如叙事手法、叙事视角、明线与暗线、写实与虚构等等。
在回答“虚构如何提高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时,武陵驿老师这样写道:“虚构是文学的手段,出发点必然是现实。生活中90%的东西是琐碎而无意义的,值不值得书写,看小说是不是通过想象力将琐碎的无意义的现实串连排序,赋予意义,传达感受,进而激发问题与思考。在这个层面,纪实性指的是素材更多来自于现实。虚构是小说成为高于现实的关键一步。”
在谈到小说中“三木”这个人物时,武陵驿老师的一番话尤其令人感慨,他说:“现代医学是累积失败意义上的成功,有人活,有人死。小说想说的是,有人死了,但还活着,他把疾病当作人生丰富成长,人生当作冒险,他死于他的信……,小说想展现不同的人生观,谨慎与冒险都是理性人生。”
可见,小说不仅呈现不同的人生,更教我们如何审视人生。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非常感谢积极参与讨论的各位文友!感谢陈瑞琳老师推荐的好小说,使我们有机会欣赏到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好作品。特别感谢武陵驿老师真诚地与文友互动,悉心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对小说《系红》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小说的创作理念有了直觉和感性认识。另外特别感谢唐简与大家分享她的阅读笔记,和从小说写作者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
期待下一次文学讨论!
谢谢大家!
编辑/编发:怡然
配图来自AI生成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