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三线兵工厂:国营浦信化工厂(9335)

文摘   2025-01-08 07:08   内蒙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于1964年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近400万工人、知识分子、知识青年、转业军人浩浩荡荡的来到西部奏响了三线建设的乐章,他们离开家乡和城市,告别亲人和朋友,来到大山深处,他们头顶青山、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餐露宿,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一段三线传奇。

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根据中央指示,每个省都要有一线、二线、三线,建立自己的兵工企业,战争来临时,本省生产的武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最终的目的是“省自为战”。

安徽的三线建设从1965年启动,主要建设区域为大别山区舒城县的晓天公社、青山公社、大河公社,霍山县的诸佛庵公社、真龙地公社、凡冲公社,六安县的毛坦公社、西河口公社,以及岳西、贵池等地。安徽共建成30多个小三线军工企业。

1966年,安徽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大别山区建立一座炸药厂,由合肥化工厂负责包建。经过多次勘测,选址于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龙门冲,厂区占地面积570亩,取厂名:国营浦信化工厂,军工代号:9335。

1967年5月,国营浦信化工厂破土动工,施工单位为安徽省建筑公司。由于当时的战备任务艰巨,因此建设工期非常紧,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优先建设硝酸、合成氨、TNT生产车间及仓库。生活区很简陋,职工们住在毛竹搭建的简易工棚中,工棚里面则是用毛竹坯制作的大通铺,一个工棚里面住20几个人,夏天大别山区的蚊虫特别多,每晚职工们都是与蚊虫为伴,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合成氨生产车间、硝酸生产车间、TNT生产车间陆续建成,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来自合肥、蚌埠等地的支援职工也纷纷来到浦信化工厂,1972年4月,浦信厂开始试生产,1973年产品获得相关部门的验收,随即进行批量生产,其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000吨、硝酸5000吨、TNT5000吨。

70年代因国际形势严峻,我国备战加强,加上对外军事援助,使我国的军工单位订单非常多,很长一段时间内,浦信化工厂都是满负荷生产,工厂实行三班制,一班8小时,人停机器不停。任务多的时候,很多职工就住在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

随着生产的成熟,浦信化工厂的配套设施也开始日益完善,厂里盖上了办公大楼、职工家属楼,成家的职工住家属楼,未婚职工住在单身宿舍,同时还建有职工食堂、电影院、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还设有商店、邮电局、银行、澡堂等。

浦信化工厂为县团级单位,最多时职工有1000多人,加上家属有3000多人生活在厂区,浦信化工厂的存在也带动了附近村子的发展,路比以前好了,看病方便了,有的孩子就读在浦信子弟学校。附近的村民会将瓜果蔬菜、茶叶拿到生活区和职工们交换一些香皂、手套等日常用品,职工们和村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虽然地处深山,职工们的生活却很丰富,每周有电影放映日,合肥上映二天后的影片就可以在厂电影院播放了,每年工会还会组织一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对于小朋友来说,附近的淠河是天堂,经常结伴去游泳摸鱼,那里留下太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1980年,国际形势好转,三线建设结束,浦信化工厂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开始进军民品市场,先后生产过玻璃钢、农药、饲料添加剂等。1983年军工代号取消,安徽省开始对三线厂进行调整,浦信化工厂合并到合肥化工厂,为了市场发展,1992年整体搬迁到合肥市。

搬迁后老厂址被移交地方,如今厂区大部分都已经不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建筑仍被当地村民利用。没有了机器轰鸣,当年的印迹越来越少,但在这片热土上,浦信人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当年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壮志来到大山,开启了艰苦创业,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如今的岁月静好,三线精神将继续鼓舞后来人勇往直前,三线人的奋斗历史将载入史册。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