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买进口商品才是更深层的爱国

文摘   2024-12-13 09:12   美国  

打爱国牌爱国营销的企业越来越多了。不少人口若悬河地讲道理:支持国货就是支持经济,买进口就是帮外国人赚中国的钱。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这种观点不但狭隘,还可能耽误国家大事。其实,买进口商品,才可能是更深层次的爱国行为——听着有点离谱?不急,听我摆事实讲道理。

有人说,“买外国货等于养外国人,买国产货才是爱国!”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国产货”可能也躲不开外国技术的加持?就拿咱们天天用的手机来说,外观可能是中国设计,芯片却得仰仗进口的高端设备制造;家里的电视、空调、洗衣机,某个小小的零部件,也许就来自大洋彼岸某个村镇。你能说这些家电就“不纯粹”了吗?

现实是,现代经济高度全球化,生产链早就像一锅大乱炖。我们买进口商品,不仅没“帮敌人”,反而是帮自己长本事。进口商品往往代表了某些领域的先进水平,中国企业通过竞争、学习甚至合作,才能在全球舞台上更进一步。试想,假如我们一股脑儿抵制进口商品,国内企业是不是就少了见识和进步的压力?最终损失的,还是咱们自己的市场、技术和消费者的利益。

很多人说,买国产商品是爱国,但爱国不能靠“闭眼吹捧”。你买了一堆质量不过关的国产货,不是帮企业成长,而是纵容它们“混日子”。市场经济讲究优胜劣汰,进口商品正是那个“搅局者”,逼得国产品牌没法偷懒。你看,当年进口车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国产车的质量和设计确实差一大截,但消费者挑剔啊,进口车一来,逼得国产车厂连夜加班“内卷”,这才有了现在的自主品牌汽车大爆发。

说白了,进口商品进来“捣乱”,是对市场的“爱国鞭策”。如果真让国内企业独霸市场,没有对手刺激,企业容易“吃老本”,消费者还得被迫接受劣质产品。这叫啥?自废武功,给别人腾地方。

买进口商品,不是让别人赚钱,而是让自己赚“道理”

你可能会问:“那我买进口东西,钱确实到了外国企业手里,这能算爱国?”哎,这话没说全。买进口商品的钱并不是一去不回,很多进口品牌在中国的运营、物流、生产都是本地化的,背后有一大批中国工人和企业参与。比如,你买个外国品牌的车,这车可能是在国内组装的,赚得最多的可能是国内的零部件厂商和生产工人。

更重要的是,买进口商品还能学到“道理”——啥道理?就是别人凭什么能做得比我们好。比如高端相机、精密机械这些领域,进口商品的存在,就是一块参照物。看到差距,我们才能追赶。就像跑步比赛,前面有人快,你才知道得加速,独自跑还不知道自己多慢。

贸易保护主义嚣张时,我们得“以开放攻封闭”

现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还打着“保护本国产业”的旗号。某些人看着气不过,觉得咱也得硬气一点,来个“以牙还牙,关税加倍”。但且慢,咱们真不能跟他们学。咱们讲的是经济逻辑,不是任性比试谁的脾气大。

中国市场这么大,对外开放是最大的优势。我们主动买进口商品,等于告诉全世界:“来吧,我们欢迎竞争,也欢迎合作。”这样一来,那些靠“反华”吃饭的政客,就得琢磨琢磨了:你们国内的企业还在中国市场上赚得欢呢,真要对抗,他们可是第一个反对。比起一拍桌子直接开怼,咱们用“开放”瓦解他们的“保护主义”,岂不是更妙?

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以更大的开放来对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办进博会,大力欢迎各国商品进入中国。政府在推动进口,老百姓咋反其道而行之呢?见识和觉悟得跟上。

真正的爱国,是给未来铺路,而不是图一时痛快

买国产商品是一种爱国方式,但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的事。真正的爱国,是让国家变得更强、更有竞争力。我们买进口商品,目的不是为了给外国企业“送钱”,而是为了给国产企业增加压力、带来参考,甚至是为国家争取更多国际谈判的筹码。比如我们大量进口,其出口国反而更依赖中国市场,这就能成为未来经济博弈中的“杀手锏”。譬如我们因为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所以农产品进口就称为我们对美贸易谈判的一张牌。

相反,如果我们把“抵制进口”当成“爱国”的唯一方式,可能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拒绝学习、闭门造车,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所以,当你在超市纠结是买国产还是进口时,不妨多想一步。买国产,可以支持民族品牌;但买进口,可能是在支持全球化、促进市场竞争,甚至是为中国未来的技术追赶铺路。这不是矛盾,而是互相补充。

爱国有很多方式,但绝不是简单粗暴的“站队”。买进口商品,不是“不爱国”,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有深度、更有智慧的爱国行为。因为只有拥抱开放、拥抱竞争,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强大,成为那个全球瞩目的经济中心。

重剑微观
正本清源,追寻先秦之前的华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