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10万亿化债化的是什么债?》继续聊化债。简单来说,此次中央政府主导的地方隐性债务化债是把直接融资转为间接融资,同时隐性债务显性化,依赖政府信用直接从银行借钱,利率也因此大降。
政府的隐性债务借债主体一般不是政府,债权人一般也不是银行,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是这些主体直接把钱借给政府控制的国企,这叫直接融资。银行提供的贷款叫间接融资,因为贷款不是来自于银行自己,而是储户的存款。
10万亿化债相当于地方政府向银行发行10万亿债券(也就是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10万亿贷款),地方政府拿到这笔钱还掉它的隐性债务,隐性债务的债权人收回10万亿借出资金。
举个简单例子。甲在银行买了100万理财产品,这个理财产品实际上是投给了某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甲是债权人,城投公司是债务人,地方政府是隐性担保人。现在城投公司还不上钱,地方政府有替城投还款的责任,否则城投公司就要申请破产了。但是地方政府现在也没钱。
怎么办?现在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从银行借100万还给甲,甲于是收回这100万,依然存在银行(不大可能把100万现金拿回家)。这个过程对于银行来说,它增加了100万的贷款,同时也增加了100万的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银行的信用扩张了100万,与此同时,民间信用(非银行参与的借贷)减少了100万,甲和城投公司的信用关系结束。
本来是甲借100万给城投公司,是直接融资,化债后,甲把100万借给银行(存款形式),然后银行再把这100万借给城投(地方政府),变成了间接融资。
那么,在央行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上,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00万。如果没有这个化债,银行系统不会多出这100万存款。为什么货币供应量不是更多呢?这就是化债的货币创造和一般的存款的货币创造不同。
如果甲是拿100万现金存在银行,假设银行留下20万作为准备金,其他80万贷出去,这80万贷款又形成了80万新存款,银行又留下这80-万存款的20%也就是16万作为准备金,剩下的64万贷出去。然后这64万贷款又形成了64万存款,以此类推。最终甲的100万现金存款让银行体系的存款增加了100/0.2=500万。
但是在化债案例中,甲新增的100万存款本身来自于银行贷款给政府的钱,它不能创造新的存款。
因为化债100万,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加100万。甲原本持有的是100万低流动性的债权,难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但是转换为100万银行存款后,就可以随时变现形成购买力了。所以化债还是有利于促进消费。
就银行而言,化债意味着信用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一个社会同时存在着两种信用,一种是间接信用,也就是银行信用,一种是直接信用,也就是如甲直接借钱给城投公司。间接信用的风险承受者是银行,而银行风险有连锁反应,直接信用风险是分散的个体,没有传染性。一个社会的直接信用越发达,占比越高,这个社会的金融风险就越低。
有人可能会质疑,美国直接信用发达,为什么美国爆发了金融大危机而中国没有?答案在于中国不允许大规模的刚性兑付。中国政府在危机前往往动用行政的力量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譬如此次的10万亿化债就是如此。为什么要化?就因为实际上很多地方隐性债务已经违约了,已经暴雷了,但是中央政府可以动用全国的力量去搽屁股。
我再举个例子。辽宁的盛京银行曾经被恒大控股,成为恒大的钱袋子,最终给恒大的1800多亿的贷款成为了坏账,收不回来。在美国,这样的银行恐怕就要直接破产倒闭,股东权益归零了。但是,地方政府还是救了这家银行。怎么救呢?其实也是和10万亿化债差不多。盛京银行将这1800亿贷款打9折打包卖给辽宁政府下面的坏账处理公司,这家公司收购坏账的钱就来自于盛京银行的贷款。
这个其实就是贷款置换,把对恒大的贷款变成对地方政府下面的国有坏账处理公司的贷款。只是付出很小的代价就把1800亿的坏账洗白,变成了优质资产。这背后就是政府信用背书。政府控制的坏账公司愿意高价买入银行的垃圾资产。换作市场化运作,是不可能找到这样高价接盘侠。
其实,所有的化债都是以时间换空间。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能好起来,地方政府收入能继续增长,那么这10万亿债务就能真的化掉。否则,就只能不断地借新还旧,债就只能越化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