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历史的答案

文摘   2024-11-27 10:43   广东  
现在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不少女性开始挑战孩子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的传统。既然男女平等,为什么孩子只能随父姓不能随母姓?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社会,古人会哑然失笑。因为那时候提到某位女子才会提到她姓什么,男子姓什么没人关心,也几乎不提。男子似乎是没有姓的。
姓,在先秦时代是用以“别婚姻”的。同姓不婚。古代聚族而居,一国其实往往就是一姓,因此该国的人要娶妻往往要到外国去取。但是外国也有很多同姓的,譬如周朝大封诸侯国,大部分都是与周人同姓,也就是姬。鲁卫郑晋吴燕等国都是姬姓,也就是周武王的叔伯兄弟。那时候国家很多,有几千个。每个国家的人肯定知道自己姓什么,但是不一定清楚他国姓什么。因此娶妻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女子的姓。纳妾也是如此。妾由于地位比较低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姓,这时候“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占卜一下有没有可能是同姓,同姓则不纳。
所以那时候的姓对女人很重要,对男人则没那么重要,提到的机会不多。姓是女字旁,这个其实也表明姓最初的来历就是母系社会,某个共同的女性始祖成为一姓。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全是女子旁即可知。
男子当然也有姓,为什么很少提呢?因为姓是太模糊的身份标志,只是在婚姻的时候需要知道一下,其他的社交场合需要更精确的称呼,这就是氏和名了。男子更多的是以氏和名来称呼的。譬如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别人提起他往往会叫他孔丘。孔是他的氏,丘是他的名。他的姓(姓子)几乎没人提。为什么不提姓呢?其实别人可能也不知道,因为孔子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可能也不提。
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因为氏比姓重要得多,氏代表着来历和出身。所谓氏族,你的氏就代表着你是来自哪一族的,这个很重要。举个现代例子,知道一个人姓什么重要还是知道一个人来自哪里重要?当然是后者。一个人姓王,全国几千万,你不能通过这个姓来对这个人有什么认知,但是一个人说自己来自湖南,即使不知道他姓什么,但是你脑海里好像对他有个简单的先入为主:哦,这个人可能吃辣。
所以现实中,当一个人介绍自己是王某某,来自湖南,你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来自哪里,最终姓甚名谁不一定立刻记住了,就因为来自哪里其实是重要得多的信息。
我们现在那么多的姓其实大部分都是由氏而来,说白了就是因为氏更被经常提起,而且氏也不断分化,久而久之,姓都忘记了。于是就是笼统成为姓氏了。譬如现代孔姓的人,不翻家谱不有点知识文化,他怎么知道他的祖先其实姓子呢?
现在好多不同的姓,其实网上追溯,都是同一个姓。譬如先秦之前,姬姓绝对是第一大姓,为什么现在姓姬的人很少了?不是姬姓的人后代稀少,而是以氏代姓,不说自己姓姬了。西周分封了那么多的姬姓诸侯国,这些国家的姬姓后代很多就以国名为氏为姓了,周、郑、鲁、吴姓其实大多都是姬姓后代。
大名鼎鼎的柳下惠,很多柳姓后人把他视为始祖,其实柳下惠不姓柳,也姓姬,是鲁国贵族。后人为什么称其为柳下惠呢?因为他的封地名字叫柳下。柳下惠的后人就以柳下为氏族名。所以追人柳下惠为始祖的柳姓人,应该自称柳下才对。
管子(管仲)也是被许多管姓人视为始祖,管仲其实也姓姬,管是他的氏,名夷吾,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管仲就是管家老二的意思。
现在我们知道的先秦之前的著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是称姓的,就因为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称呼他们的,都不提他们的姓。
先秦之前姓氏的本义是用以了解一个人的来历出身,说白了就是想通过姓氏知道这是哪个家族的孩子。现代社会已经完全失去了这个意义。一个人姓什么,几乎不能透露出一个人任何有用的信息。古人也正是基于姓氏的实用性,不断改姓换氏的。
所以男女平等时代孩子到底随父姓还是母姓,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厉害谁有名,孩子被介绍的时候往往就被称为是谁的孩子,这其实就是先秦之前姓氏的本义。西方现在女子婚后还要改从夫姓,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佩洛西是她老公的姓,但是一提到佩洛西,一般人想到的绝对是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而不是她老公。再譬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这种称谓类似于中国的王夫人、李夫人,堂堂首相连名字都没有,但是提到撒切尔夫人,谁还知道撒切尔是谁?长什么样?
所以厉害的女人不争这个只是符号意义的冠姓权,她做好自己就行了。

重剑微观
正本清源,追寻先秦之前的华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