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丁解牛”:享受工作中的澎湃福流|管理故事会267期

文摘   职场   2024-09-17 20:19   山东  

我们只生产原创的管理故事,喜欢请关注上方蓝色字体“加油屯”,为生活加点油,添些幸福的味道。

文/禾丰

一、案例故事

《庄子·养生篇》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庖丁解牛”。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硬是将血淋淋的屠宰过程演绎成了酣畅漓淋的“个人演奏会”,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用庄子的原话说就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在庖丁的眼里,没有骨头、没有肉、没有肠子,也没有血,只有专注娴熟的工作,还有音乐、节奏和快感,仿佛合上了《桑林》、《经首》的节拍。这副节奏有序、精彩纷呈的画面,给人一种出神入化的美好感觉:从事屠宰行当的庖丁,一点也不以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辛苦、低微,相反,他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工作满意度爆棚。

梁惠王在一旁看呆了,在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向庖丁请教他技术何以如此高超的秘诀:“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在疱丁刚开始从事宰牛的时候,他像其他师傅一样,眼里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后就不一样了,他看到的就是牛的身体结构,对牛的各个部件器官可以做到了然于心。这样,顺着牛的身体结构用刀,把刀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就可以做到毫不费力、游刃有余,不会碰到一点障碍,可谓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因此,他手中的刀从未换过,已经连续使用了19年,相继屠宰了数千头牛,却依然完好无损、宝刀不老。

更让人感觉难能可贵的是,经验丰富的庖丁并没有因为自己技术炉火纯青,就掉以轻心,或产生职业倦怠,而是永葆敬畏之心,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听完庖丁这一席话如醍醐灌满,很是感慨地赞叹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庖丁这种出神入化的解牛之术,归结为心流现象,并在其代表性作品《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引用了这个案例故事,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翻译为“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have come to a stop and spirit moves where it wants”。

在接受积极心理学博士Helen Yan的采访时,米哈里再次谈到了《庖丁解牛》:

Helen:您提到中国古时候文惠王的厨师庖丁解牛的故事,的确,在中国每当我们谈及心流,我们就会想起这个故事。您认为心流与东方文化或东方哲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米哈里:我觉得它们之间有很多联系。我并不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专家,但是当我撰写心流文章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位作者、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教授曾对我说:“你读过《博伽梵歌》吗?它是一部印度史诗,讲的是一个战车的御车者,他不知道坐在自己身后战车里的那个人就是毁灭之神湿婆,因为湿婆是扮着人的面孔,他正要去跟印度另一个种族开战。战车御车者一边驾车,湿婆就一边在教导他要如何生活。他说的话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心流”。

与“庖丁解牛”类似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

书画家作书画时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长时间沉浸其中,不但不感觉孤独,还不愿被打扰,废寝忘食,内心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喜欢摄影的人,遇到美丽的风景,为了拍一个角度可以半天不动,拍了又拍,,完全不怕日晒雨淋,不惧严寒酷暑,直到拍到满意的照片为止;

喜欢运动的人,进入到一定状态之后,会有神情气爽,精力充沛,甚至会产生上瘾的感觉,早晨不用定闹钟也会自然醒来

热爱工作的奋斗者,在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时,忘掉了时间,忘掉了空间,忘掉了自我,此时不知是何时,此生不知在何处,特别的欢喜,特别的快乐,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幸福酣畅的境界,满满的都是幸福快乐……

二、理论逻辑

米哈里教授调查了600多个人获得成功的原因后发现,这些人能够将自己事业做到极致,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情商、家境、学历比别人高多少,而是因为特别擅长做一件事情——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能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点滴入心,驾轻就熟,酣畅淋漓。

这位心理学家把这个体验叫做flow。有人将flow翻译成心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将其翻译为福流。我个人觉得“福流”是音近、意近、神近,翻译更贴切。福流主要有6个特征:

1.注意力完全集中。注意力高度锁定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全神贯注,然而,事实上,分神状态是人类大脑的“默认模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哈佛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曾经对2250名成年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结合手机的数据调查发现,每个人醒着的时候,至少有46.9%的时间处于分神的状态。

2.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辛弃疾有一句很著名的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你已经忘记了自己,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完全融化在这件事之中,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

3.内心评判声音消失。我们在日常状态下,大脑中总有个声音在对自己做各种评判。比如你画一幅画,这一笔下去到底好不好?你跟人说一句话,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你大脑中总有个声音在评价你自己:这一笔有点重,那句话不妥啊……而在福流状态下,那个声音消失了。此时,你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也不在乎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种欣赏行动本身。

4.时间感消失。你忘记了时间的流动。一般表现为时间加速,明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你还以为只过了几分钟;明明过去了三年,还感觉如同昨天一样。还有可能是时间冻结,比如你在海面冲浪,或者做别的什么高难度的体育动作,明明只是一瞬间的事儿,却能非常切实地感觉到那一瞬间的丰富体验,好像慢镜头一样一帧一帧地过,你感到时间很长。变快也好变慢也罢,这个现象都叫“深度的现在”:你就如同永远停留在了现在。

5.强烈的自主。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你感觉完全掌控局面——而这个局面恰恰又是平时不可掌控的。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手感来了怎么打怎么有、怎么投怎么进,就好像球被你训服了一样……这一刻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6.强烈的愉悦感。“爽”和“high”还不足以形容那种愉悦感的丰富性,反正是特别高兴,特别满足,特别和乐自得,特别酣畅淋漓,“这感觉,够爽”。福流,是工作生活给个人最好的奖励。你对那种感觉的印象是如此之深刻,如此之美好,以至于宁可冒很大的危险也想再来一次,死了也要做。

三、启智增慧

福流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特别高产的巅峰状态,可以极大激发内在潜能,显著提升生产力。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处于福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甚至难以置信的统计数字,也为管理者提升劳动生产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能想方设法让员工在工作时进入福流状态,那么绩效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附带产品。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要打造一个洋溢着福流的职场,最关键的一步是管理者要率先垂范,知行合一,让自己进入福流状态。不难理解,如果管理者自己经常在会议期间看手机,在办公室刷短剧,那么就不能要求员工心无旁骛地工作;如果管理者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每天愁眉苦脸,心情压抑,神经兮兮,就无法带出幸福的团队。打造幸福职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清晰的目标,想方设法让员工忙起来。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得到什么结果,意识到什么样的目的时,我们更容易产生福流体验。

当一个人无事可做、漫无目的时,是体验最差的时候,比被强迫做一件事更差。在一个组织里,无事生非的多是一些闲人。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悲哀的时间。人只有忙碌起来,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也就是说,学生们被禁止做任何工作,但基本需要被满足。4-8 个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为什么不干活反而感觉不爽呢?米哈里通过调查发现:工作时获得福流体验的可能性(54%)远高于在休闲时获得福流体验的可能性(18%)。他说:“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到淋漓尽致之时。”

二是及时跟进,给予即时和明确的反馈。越是反馈及时的工作,越是让人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有调查显示: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很多外科医生表示给多少钱也不干医院其他科的工作。他们认为:内科治疗常常看不清目标;神经科的目标更模糊,常常十年才能治好一个病人。除了目标清晰,外科的诊断与手术中会不断得到回馈,比如伤口是否流血、骨头有没有接好、肿瘤有没有切干净等,这样,效果肉眼可见,成果很快见分晓。通过及时评估进展,可以与全神贯注地继续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管理者在安排完工作后,也要及时跟进下属的进度,并给予即时和明确反馈。这样有助于下属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方向,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要知道,反馈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没有反馈的工作,便会死气沉沉。所以工作中,要及时反馈调整,避免反复碰壁消耗精力。

三是不就高,不就低,设定技能和挑战的完美比例。所谓不高不低,就是难度系数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找到个人技能程度和活动挑战难度之间的平衡点,正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如果太简单,可能会感到乏味甚至无聊;如果太过挑战,可能会焦虑甚至气馁。相关研究表明,挑战的难度略高于能力的5%10%时,我们的技能和挑战处于一种最佳匹配状态,这时最容易沉浸其中,调动全部能量完成挑战,且更容易产生福流。

一些激励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往往会利用这一原理,制定目标时既不让大家去摘星星,又不会让人们触手可及,而是制定一个跳一跳可以摘桃子的目标,这样激励效果是最好的。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蹦起来也够不着,长此以往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甚至集体放弃目标,等着公司年末调整或考核放水,最后责不罚众、不了了之;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就容易养成一种惰性文化,使公司失去良好的成长性。

四是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度,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首经典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在是最好的状态。能否自主掌控工作和生活,对一个人的幸福体验非常重要。一些一流的企业不再时时管理下属、处处控制员工,而是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激发他们工作的自觉性。

2024年的中国超市周论坛上,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分享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消息:胖东来再次为员工增加了10天的“不开心假”。 胖东来希望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休息时间,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于东来强调,对于员工的这种请假申请,管理层是绝对不能拒绝的。一旦拒绝,就意味着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他表示,公司希望员工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休息时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之余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整。

于东来进一步解释说:“谁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但有趣的是,当我们真正拥有这种‘不开心假’的时候,很多人反而会感到开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到了公司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这一举措体现了公司对员工情感的深切关怀与尊重,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有网友直接表示,“可以了,我又嫉妒了”“好了,你们是开心,我不开心了”“人性化到超前了,我想过去上班……”

.....................................................‍‍‍‍‍‍‍‍

由管理故事精华萃取成的《幸福领导力:藏在故事中的管理智慧》,已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在各电商平台及实体书店火热销售中。

音频:喜马拉雅主播陆海洋。 原创不易,欢迎评论留言,转载请注明出处。记住喔,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加油屯
小说一般的阅读体验,论文一样的逻辑严谨。更多精彩内容请看《幸福领导力:藏在故事中的管理智慧》《零压工作:构建职场幸福大厦》等系列畅销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