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生产原创的管理故事,喜欢请关注上方蓝色字体“加油屯”,为生活加点油,添些幸福的味道。
文/禾丰
一、案例故事
说到商业演讲大师,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纵观当下商界风云人物,能言善辩者比比皆是,大有人在,但是,几乎无人可以像他那样,全程有笑点、亮点、热点、互动点等“燃”点,让现场观众时刻保持兴奋,如痴如醉,就连大名鼎鼎的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因为“身着黑色上衣和牛仔裤”,被网友多次调侃着装刻意模仿乔布斯来蹭流量。
自从1984年推出麦金塔电脑以来,乔布斯不停地向世界奉献了一场又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演讲。他就像一位颇具魔力的“推销员”,通过演讲传播自己的观念,从而把看客变成顾客,再把顾客变成忠实的粉丝,进而自愿成为苹果公司的义务推销员,向世界传播“苹果的福音”。为了亲眼目睹他的演讲风采,有些人不远万里、翻山越岭地专程赶来,甚至在寒风中彻夜排队、废寝忘食,也在所不惜。
特别是对于iPhone的发展,乔布斯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第一代iPhone的惊艳亮相到第四代iPhone的风靡全球,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身影出现在iPhone的发布会上。凭借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乔布斯着实为iPhone增色不少。
拆解乔布斯那无与伦比、精彩纷呈的魔力演讲,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也是运用黄金圈法则的高手。以下,我们以2007年1月9日的iphone发布会为例,分享一下乔布斯如何用黄金圈法则,来说服观众成为“果粉”的。
第一层逻辑,先说why,讲清产品的非凡意义。
演讲一开始,乔布斯并没有马上呈现要推的产品,也没有给出骨折的优惠价格,而是阐述了苹果公司对改变人们生活的独特价值,“这是我期待了两年半的一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出现,改变一切。苹果一直都是——嗯,首先,如果你在职业生涯中只从事其中之一,那将是非常幸运的。苹果非常幸运,它已经能够将其中一些引入世界:1984年,推出Macintosh,它不仅改变了苹果,也改变了整个计算机行业;2001 年,我们推出了第一台 iPod,它不仅改变了我们所有人听音乐的方式,还改变了整个音乐行业。”
第二层逻辑,后讲how,说明iPhone是三款革命性产品的集成。
接着,乔布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说明了iPhone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将介绍这类产品的三款革命性产品。第一个是带有触摸控制的宽屏iPod,二是革命性的手机,第三是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所以,有三件事:一台 iPod、一部电话和一台互联网通讯器,你明白了吗?这些不是三个独立的设备,这是一个设备,我们称之为iPhone。”
第三层逻辑,再讲what,说明iPhone是一款苹果重新发明的智能手机。
然后,乔布斯语出惊人,强调“苹果将重新发明手机”,这是一款设计精美、界面友好、极致简单的手机,与普通手机和一般智能机都是完全不同的跨越式产品:“普通手机就在那里,它们不是那么智能,也不是那么容易使用。但智能手机肯定更聪明一些,但实际上更难使用。它们真的很复杂。只是为了基本的东西,人们很难弄清楚如何使用它们。好吧,我们不想做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我们想做的是做一个跨越式的产品,它比任何移动设备都更智能,而且超级易于使用。这就是iPhone。”
演讲的最后,乔布斯不忘初心,再次回到why,大谈理想和情怀:“我昨晚一夜没睡。我对今天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们在苹果公司很幸运。我们有一些真正的革命性产品。1984年的Mac是我们这些在场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历。我认为世界也不会忘记它。2001年的iPod改变了音乐的一切,我们将在2007年的iPhone上再次做到这一点。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兴奋。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有一句老话很喜欢。我滑到冰球将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曾经去过的地方。在苹果,我们一直试图做到这一点。从一开始。我们永远都会。因此,非常感谢您参与其中。”
发布会取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五个月多后,iPhone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上市,9月10日就售出了其第100万部。2010年6月8日又发布第四代产品iPhone4,每次上市都引得了世界极大的疯狂和销售热潮。
乔布斯的演讲魅力正是源于他熟练运用黄金圈法则的能力。他以苹果公司的初心和使命为起点,强调创新和对世界的改变,随后阐述如何通过设计和制作实现这一目标,最后展示产品的具体特性和功能。这种演讲方式触动了听众的内心需求,激发了共鸣,并促进了购买行为。
不只是在产品发布会,乔布斯还将黄金圈法则用在人才招聘等各个场景,并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在挖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史考利时,乔布斯告诉他的不是我们的产品有多棒,而是问了他一句话:“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来改变世界?”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一下把见过大识面的约翰·斯考力给震慑住了,很快,他辞去了大厂的高薪工作,答应乔布斯出任苹果公司CEO。要知道,当年的苹果可不是后来如日中天的顶流大厂,而是处于初创期的籍籍无名小公司。
史考利在评价乔布斯时,曾有这么一句话:“乔布斯有一种非凡的能力,永远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很好的判断一个人,知道该怎么说来赢得对方的心。”其实,乔布斯这句“改变世界”的超级话术,也是着眼于why,谈的是来苹果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理论逻辑
美国营销大师西蒙·斯涅克(Simon•sinek)在《从“为什么”开始》中提出了“黄金圈法则”的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从内到外依次是:为什么(why)、怎么做(how)以及做什么(what)。
1.Why:为什么,做事的目的或理念,属于战略层面。当我们以why为出发点去做事情时,我们就拥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不仅能激励自己,更能激励和影响拥有同样价值观或追求的人,激发热情,实现价值。
2.How:怎么做,实现目标的方法或措施,属于战术层面。处于黄金圈中间层时,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结果,却很少会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3.What:做什么,事情的表象或最终结果,主要是执行层面的东西。当我们的思维模式处于黄金圈最外层时,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却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
黄金圈法则的核心,就是在思考或沟通的时候,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先探讨“为什么”(Why),再思考“怎么做”(How),最后阐述“是什么”(What)。这种why—how—what由内而外的思考方式,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很多精英高手的共同特点。
遗憾的是,大多数普通人在表达的时候习惯从外向内说,也就是what-how-why结构,急着想让对方看到我们细致的思考,希望得到认同,结果却事倍功半,不甚理想。
当然,黄金圈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主题和场景,省略掉Why、How、What中的某个部分。但无论如何,Why作为黄金圈法则的灵魂,通常不应被省略。
三、启智增慧
黄金圈法则告诉我们,“为什么”(Why)比“是什么”(What)、“怎么做”(How)更重要,这是支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长久走下去的更底层逻辑。这是因为,“为什么”才真正回答了意义和价值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马克思·韦伯有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一份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关键是从业者的视角,怎么看,怎么认为。相信什么样的意义,就能做出多大的成绩。不论什么工作岗位,哪怕看起来苦哈哈、穷哈哈、累哈哈,如果人们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就自然会感到喜悦,从中获得幸福感,也会提升公司的绩效。
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里,曾提到了三个石匠的寓言故事,几十年来一直为管理界所津津乐道:
有人看到三个石匠正在忙着工作,于是就问这三个石匠,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浑身疲惫,满腹委屈,他抱怨说:“我是在谋求生计,打工赚一份钱养活家人,不过这天实在是太热了,这活太辛苦了。”
第二个石匠眼里有光,做事专注,他一边敲打着石头一边回答道:“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
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目光炯炯有神,并带着憧憬说道:“我在建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大教堂。”
三个石匠,三种感觉,三种状态,也肯定会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对照三个石匠,你对工作是什么状态?德鲁克给出的解释是,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他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
由管理故事精华萃取成的《幸福领导力:藏在故事中的管理智慧》,已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在各电商平台及实体书店火热销售中。
音频:喜马拉雅主播陆海洋,视频:湖北大学教授王圆圆。原创不易,欢迎转载分享。记住喔,先赞后看,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