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患儿,尿酸结果竟“跌”至负值!

健康   2024-12-19 15:25   山东  


作者:陈丹虹
单位: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类健康具有关键作用。维生素C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在于其分子结构中具有二烯醇结构,这种结构使其具有极强的还原性。


很多检验项目中都存在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极强的还原性会干扰反应底物和过程,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无法反应标本真实的情况。

·

案例经过




患儿7岁,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中热为主,最高体温38.8℃,无寒战,伴鼻塞及流涕,无抽搐,偶有咳嗽,间有咳痰,无气喘,无发绀及呼吸困难,无声嘶及喉鸣,无盗汗及午后潮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急诊就诊后收入院,2023年11月28日傍晚7点左右,护士执行医嘱,抽取患者血液送到检验科。

标本上机后发现,该患者生化、电解质结果均偏低,K 2.85mmol/L、NA 123mmol/L、CL 83.2mmol/L、CA 1.78mmol/L、UA -51.9umol/L。

 

仪器运行状态正常,当天质控在控,遂即查看患者标本状态,发现血清颜色偏透明。找出同时送检的另外一管黄色分离胶标本,发现黄色管标本溶血,于是猜想是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黄色管采血时,由于输液对侧血液抽取不顺畅,在抽生化管时采用输液同侧的滞留针进行血液抽取,从而导致黄色免疫管溶血而生化管无溶血但血清被稀释导致颜色偏淡的情况。

 
立即打电话沟通,护士的回答肯定了笔者的猜想,且患者未服用特殊药物,再次抽血复检,复检结果正常。


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项目在同侧抽血的标本里表现为结果偏低的情况,而尿酸结果为负值,这又是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通过与临床医师沟通得知,患者抽血前输注了5%葡萄糖+0.05g/mL维生素B6注射液+0.25g/mL维生素C注射液,猜想可能是维生素注射液使尿酸结果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值。随后我们设计了实验对这一猜想进行验证:

取0.5g/mL维生素B6注射液与0.25g/mL维生素C注射液各一支(2ml),用氯化钠注射液将上述维生素B溶液倍比稀释为维生素B含量分别为 0. 05、0. 025、0. 0125、0.00625、0.003125g/mL的溶液;将上述维生素C溶液倍比稀释为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0. 2、0. 1、0. 05、0. 025、0.125g/mL的溶液。

准备5份血清标本,标号为1、2、3、4、5,每份血清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5个小组,A组为原血清标本,B组为加入10ul生理盐水的血清标本,C组为加入10ul0.05g/mL维生素B+10ul0.25g/mL浓度维生素C的血清标本,D组为加入10ul不同浓度维生素B注射液的血清标本,E组为加入10ul不同浓度维生素C注射液的血清标本,使用试剂(尿酸酶-过氧化氢酶法)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参数参照试剂说明书设定。结果如下:


结果如图所示:D组所测得的尿酸浓度与B组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尿酸浓度基本不受维生素B12浓度的影响,而E组可看出,随维生素C浓度的增高,尿酸浓度迅速降低,甚至出现负值,表明维生素C可严重干扰尿酸的测定,导致尿酸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经翻阅说明书,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尿酸的机制为:尿酸在尿酸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尿囊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与4-氨基安替比林(4-AAP)和3,5二氯2-羟苯磺酸(DHBS)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生成有色物质(醌亚胺化合物),其色泽的深浅程度与尿酸的浓度成正比。其反应如下[2]


 

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能够直接消耗或中和检测体系中的过氧化氢,进而干扰反应终产物(有色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干扰尿酸的测定。

真相揭开,此例结果为护士注射完维生素C溶液后同侧抽血,血清被注射液稀释导致结果偏低,尿酸因维生素C干扰其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结果严重减低甚至出现负值。


维生素C在血清生化反应中不仅影响有H2O2参与的检测体系,其还原性还可破坏如偶氮反应、重氮反应所需的氧化环境,从而干扰这些显色反应,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为进一步探索维生素C对本实验室其他检验项目的影响,我们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准备1份患者血清,将其分为4组——E组、F组、G组、H组,E组、F组均加入10ul生理盐水,G组、F组均加入10ul 0.25g/mL维生素C溶液,使用本实验室在用试剂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TBIL、DBIL、TP、ALB、PA、ALT、AST、ALP、ADA、CA、P、MG、CREA、UREA、UA、TC、TG项目,并进行记录。


由表格可以看出,维生素C对本实验室生化检测中的DBIL(钒酸盐氧化酶法)、ADA(尿酸酶-过氧化氢酶法)、P(钼酸盐直接紫外线法、尿酸酶-过氧化氢酶法)、CREA(肌氨酸氧化酶法)、UA(尿酸酶-过氧化氢酶法)均有干扰(偏移>20%)。但应注意,不同的试剂配方、不同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且本实验存在单一样本、未除外其他干扰因素等不足原因,各位同仁对于自身实验室项目的影响要理性分析,切勿死搬硬套,希望日后有机会对其再深入研究。


总结



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不仅对人们熟知的尿干化学检测存在干扰,对血清的检测也存在一定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此案例属于检验分析前因素导致的结果误差,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静脉采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于异常结果要细致谨慎,并且及时与医生、护士进行有效沟通,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近年来,维生素C的好处被吹得天花乱坠,人们大剂量长期补充维生素C的行为已司空见惯。建议大家在咨询专业医师后再进行补充,体检前三天建议停止补充维生素C,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专家点评

曾桂胜 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 副主任技师


检验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过程。据调查统计,实验室检测过程中70-80%的结果误差来自于检验前质量控制环节,包括标本采集、运送、前处理等环节。对于检验人员而言,最关键的是正确识别出各种不合格标本,及时与临床沟通,避免发出错误的检验结果。除了检验科自身外,还应联合运输人员、护理部、临床等多学科人员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制定合理规范的标本采集、标本运输、标本管理等操作流程,确保发出每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

点击下方名片,获取更多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资讯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检验医学网
检验医学网创建于2004年,现全网拥有80万+关注用户,是中国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领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矩阵平台,涵盖各类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学术活动、大型展会等,为检验人员和体外诊断行业提供专业、及时、可靠的学术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