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位朋友说,他公司的营销推广费足足有150万/年(100万阿里国际站,50万谷歌与领英),但最终的订单转化效果却都不甚理想。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期一直在思考的主题:中国外贸已经走了20年弯路,这条弯路叫“网络营销”。
回忆我自2005年入行以来,几乎每一种网络推广方法都尝试过。
1.开发信。一种古老到几乎已经被淘汰的获客手段,但在我刚入行的前两年,因为其“免费”的特性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主流。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真正免费的东西,公司之所以推崇使用开发信,还不是因为与其他营销费用比起来,我¥1,500/月的工资更加有性价比?
2.B2B平台。从¥29,800到$39,800再到¥45,800,B2B平台的基础门槛越来越高,询盘质量却越来越小,越来越碎片化。我在2011年刚创业时开了两年,之后再也没用过。
3.谷歌推广。无论谷歌广告还是SEO,我合作过的运营公司已有4家,花出去的推广费至少也有50万。但除了ASG正在合作的这家,其余所有的投入都折戟。
4.营销工具。绝大多数营销工具基本上都是“开发信plus”,工作原理大抵相当于搜索关键词获得客户联系方式,再通过EDM等方式给客户发邮件、发whatsapp信息。
4.社媒营销。领英、脸书、Tiktok、微信视频号......做业务的赚没赚钱我不知道,反正干培训的赚了不少钱。
理论上,通过网络手段获客跟动辄10万的线下展会相比,性价比当然高多了。可为什么我还是将其称之为弯路呢?因为在B2B领域,获客本身只是最基础,占比最小的一部分,然而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却畸形地将绝大多数资源都堆砌在这上面。
B2B店铺开了一个又一个,营销工具换了一家又一家......每次圈内聚会,问的都是“最近还有什么渠道好做”或“现在有什么新平台客户多”。扪心自问,大家真的缺询盘吗?真的缺客户吗?要不要将记录询盘的Excel表格拿出来,打开看下里面是不是至少已经记录了几百、几千个客户?然而最终成交的有多少?
大家缺的,其实是真正的外贸销售人才,以及对应的销售转化能力。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销售团队即使人员再多,99%都名为业务实则跟单。甚至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一句,许多人连跟单的工作都干不好,只是一个每天上班如上坟的搬运工:
客户在邮件里要求什么,翻译成中文发给工厂;工厂说这个要求做不到,翻译成英文发给客户。更离谱的,假如客户与生产经理、技术经理、质量经理......同在一个群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客户在群里的问题at某某人,说“这个问题请XX经理回答下”。
这不叫销售,甚至连跟单都谈不上。他们不懂得“激发兴趣-建立信任-确认需求-探讨方案-规避风险”的销售流程,只懂得机械地回答客户提出的一个个细节问题,然后还要在面对客户要求时,左边一个“很抱歉”右边一个“做不到”。甚至还要在客户需要报价时高傲地说“你的产品要求不清晰我没有办法报价”,全然不顾自己到底建立了多少客户的信任,凭什么客户要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个自己暂且一无所知,也完全不知道对方到底能不能帮到自己的供应商身上。
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都很想问:“你是不是有很多客户?你是不是不缺订单?你是不是对今年的业绩不焦虑也不着急?”
业务们焦不焦虑我不知道,反正老板们都挺焦虑的。看着自己今年花了20万烧出来的询盘都没有什么下文,一脸懵逼完全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毕竟许多外贸公司的老板都是技术与生产出身,几乎不懂外贸),心里想着是不是得多花20万,效果才会好一点。
于是,自然进入了死循环。
重推广轻销售这种“头重脚轻”的现状,在我看来就是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可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B2B业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B2B和B2C相比,仅仅只意味着订单量变大吗?譬如原本我一票货只买1个,现在一票货的数量是10000个,做生意的模式会一样吗?
肯定是不一样的,最起码,决策的模型都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去超市买洗衣粉,到底是买汰渍还是买立白,请问你会花多长时间做决策?可能就是一瞬间而已,而且你的决策会受到过往的使用习惯和广告的影响。甚至你在逛超市时,会很讨厌背后一路跟着你说“先生这款洗衣服很好用”的促销员。
可是当你去买一辆车子的时候,你可能会泡好几个月的论坛,听取老婆甚至丈母娘的建议,认真仔细比较各个选项才能够最终定下来。与此同时,你还需要一位销售(或者严格意义上讲,一名客服)帮你解答一些专业的问题,帮你申请更多的折扣。
而B2B业务,本质上相当于买10辆车。
买1辆车,你是用户级的消费,但买10辆车,你是企业级的采购。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金额大小,而是决策的复杂度。参与决策的人员多(今天A老总说要宝马,明天B老总说要奔驰),决策的流程长(从立项到成交,层层审批),决策的标准多(到底是以价格为标,还是以品牌为标,还是以性能为标?),决策的后果严重(买10辆车的决策要是出现问题了,其后果远不是买1辆车能够相比的)。光是内部需求的统一、解决方案的标准、规避风险的方法等基础层面的工作就有一大堆。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与供应商各个岗位的角色开展高强度,高频次的沟通,对供应商给出的方案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评估......最终才能够将订单下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可能跳过的一环,就是“沟通”,无论与内部的沟通,还是与供应商的沟通。即使供应商的网站做得再专业,内容再完善,所有你想要的信息都在上面,你也绝对不可能按一个按钮在线下单并支付10辆车的订金,无论如何你都会需要找对方的销售人员聊一聊。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B2B与其说是Business to Business,倒不如说是Business People to Business People。
然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受过往20年邮件工作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外贸销售人员,是不具备沟通能力的。如同我前段时间在ASG华南大区工作会议上所说,真正的沟通往往具备三个特性:目的性、阶段性、互动性。前面两个特性暂且不提,通过邮件、微信这种间接的文字沟通沟通,客户想不回复就不回复,哪里来什么互动性?
他们的日常工作,不过就是回复询盘、回答问题。客户问“这款产品的价格是多少”,他们回答“你要多少数量,数量不同价格不同”;客户问“交货期多长时间”,他们回答“35天”。这种压根就不是销售,甚至都说不上跟单,而只是一名客服。
一名真正的销售,会在收到客户询盘之后,花10分钟调查客户的背景信息,花10分钟与客户开展第一次直接沟通(无论约电话还是微信语音)。在初步了解客户的需求后,花10分钟做报价单初稿,之后再约下一次的会议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邮件只是衔接与记录的载体(譬如直接沟通后,用于做重要信息的备份),推动销售进度全靠直接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沟通的效率,才不至于沦为电脑屏幕中一个苍白的符号,在客户的眼中,与所有的Amy,Jack,Andy......毫无任何区别,下单与否全靠客户自己推动。
所以,假如B2B外贸企业想要解决当前这种头重脚轻的问题,答案就是抛开网络,回归销售工作的本质:直接沟通。能见面的优先选择见面,不能见面的优先选择通话,没办法通话的优先选择即时通讯工具,实在没办法通过微信/whatsapp联系的再选择邮件。而不是像过往那样,将90%以上的精力花在写邮件上实在不行才拎起电话,但写来写去不外乎还是那些“what do you think of my quotation”。
自从2024年10月以来,ASG正式上线了谷歌广告。截止当前共计收到了160条询盘。单纯看询盘数量并不多,可其中有10个客户跟我们签署了劳务协议(转化率6.25%),14个客户跟我们签署了年度合作协议(转化率8.75%)。从独立站来的客户光12月就下了107万订单,从投资回报率角度与销售推进速度,结果都相当令人满意。
我逐个复盘了成交案例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个客户我们都在线下见过,甚至见了不止一面。分享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吧。
11月时ASG独立站有一个来自沙特的询盘。同事之前在网络上跟客户沟通时,总感觉推进得不是很顺利,态度不冷不热,回复信息也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约网络会议也不甚积极。
然而根据背景调查,我们判断客户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于是在出差沙特吉达时,我们特意约了客户见面。客户的办公室距离吉达有100公里,本来以为对方未必肯过来。但没想到我们一约,对方第二天立刻开车过来了。
询问他为什么愿意跑那么远来见我们(尤其吉达堵车很严重,100公里开了2个多小时),他说之前关于合作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想法,又或者总感觉隔了一层不够直接。但知道我们过来沙特后,觉得见一面可能会有帮助,于是跑过来了。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客户跟同事见面聊了一个小时,回去后非常兴奋,晚上还给同事啪啪啪地发了一堆他的想法。除此之外,他还在第三天约了合伙人又开车100公里过来见我们,又聊了一个小时。最终,他跟我们签署了年度合作协议,也基本确定了一个200万-300万预算的设备项目,并约好了春节后来中国看工厂,希望由我们陪同,希望将订单都交给我们。与此同时,他还希望成为ASG在沙特的代理,一起开拓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客户。
说实话,假如不是因为这一次见面,我们压根不可能推进到这个程度。
而且在所有成交的这些客户里,几乎没有一个跟我们说you are too expensive,为什么?因为你不会跟一个真心实意为你着想,全心全意帮助你的朋友、兄弟甚至家人说“噢我亲爱的朋友,你太贵了”。
这种真实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可能通过网络建立起来吗?很难,甚至有可能即使经过4~5年的合作,双方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模糊的,脆弱的。
传统外贸人,真的太依赖网络沟通了。我之前在展会时认识了一家供应商老板,他安排了手底下的业务小姑娘给我发邮件。见我没有回复邮件(抱歉,别说回复邮件,我现在除了重要客户与同事的邮件外都几乎不看邮件了),她除了接二连三继续发邮件外,又喊了老板给我发微信。但是,无论是她还是老板,都压根没有想过是不是可以给我打一个电话。
还是雷鸣老师说的那句话:“B2B业务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中促成的。”
线上千言,不如线下一面。B2B业务,早就应该回归线下的本质。
最后,你可能会觉得:“丹牛哥你说的我都懂,但我的团队成员真的没办法跟客户直接沟通。每次拿起手机都会手心冒汗脚发抖,跟别提面对面沟通了,这种应该怎么办?”
对此我的回答是:先优先提高团队成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吧。
原因很简单:
1.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在即时沟通场景,快速抓住对方表达话语的本质,以及表达背后的动机。
2.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升总结能力,能够在繁杂的信息中,有条理地梳理出1、2、3......
3.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升表达能力,直达主题,少说废话,或者用最容易让人理解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观点。
强烈推荐大家一本书《金字塔原理-为什么精英都是逻辑控》。
这本书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你与精英只差一个好原理
第二章 三步搞清楚金字塔原理精髓
第三章 思维模式决定你未来的成就
第四章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金字塔不是好原理
第五章 演示都是看得见的高效说服
第六章 表达不到位,沟通会错位
第七章 不懂工作汇报,你用什么混职场
假如我们用一条逻辑线将它们串起来的话,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章讲述的是why,我们为什么要锻炼逻辑能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金字塔原理。
第二章讲述的是what,到底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第三章到第七章,讲述的全部都是how,也就是:
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锻炼思维能力?
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实现高效演示?
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开展精准沟通?
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工作汇报?
围绕各个场景,讲述逻辑能力的应用。
逻辑能力之所以那么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大多数的客户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有个特质,那就是“省略逻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除非你是职场纯小白,否则当上司给你布置任务的时候,他会详详细细地告诉你下面的这些东西吗?
Why,你为什么要做这项任务。
What,我们这项任务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次要目标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How,第一步我们要做什么,第二步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假如中间出现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处理。
不会的,他只会简简单单地说一句:请做XXX工作。
他只要结果,而所有的前置逻辑默认省略;而你,就必须自行将所有缺失的逻辑给补全。
譬如,当上司丢给你一篇word文档,让你帮她做一份PPT,你就应该去补全:
1.这份PPT的目的是什么?给客户看,给自己人看,还是给外人看?目的不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至少中文还是英文都不一样。
2.什么时候上交?假如deadline是星期五的话,至少星期四你就必须把稿件上交了。以防止做错了什么,被上司打了回来。
3.想要什么风格的模板?小清新风格、互联网扁平风、大红大紫绚丽风?当然最好是在确定模板方案之后,先交几份给上司看,而不要吭哧吭哧地做完了整份PPT,然后上司说你这份PPT的模板实在选得太丑了然后打回重做。
4.想要什么形式的PPT?譬如提纲式,每一页就放几行字作为演讲的提纲?还是图形式,更加注重抓眼球?还是图文式,避免直接发给客户的时候对方不知道这份PPT在说什么?
我们的客户也一样,他只会告诉我们“请解决xx问题”“请找到xx产品”“请让供应商降价X%”,至于所有中间的其他环节,他压根就不会说。
假如我们不能够在“省略逻辑”的沟通找到其中的逻辑点,就没有办法和对方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客户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将我们当成地位相仿合作伙伴,而只会将我们当成是一个干基层工作的执行者。
2024年即将过去,又到了做来年总结与新年计划的日子。假如你还没有具体的想法,或许可以参考下方的目标:
2025年,与100个客户进行通话交流;
2025年,完成70个客户的面对面沟通;
2025年,拜访40个海外客户,拜访30家国内工厂;
再次强调一遍。对于B2B业务来说,网络只是一种获客的手段,承载不了工作的全部。我们已经走了太多年弯路,假如想挣脱低维度的竞争,几乎可以说,重视销售 & 回归线下是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必经之路。
这就是为什么,自从2023年正式成立以来,ASG一直都走线下路线。
最后,假如你是源头工厂或有核心资源的贸易公司,也欢迎加入我们的工厂群。
外贸创业上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