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拜访一家供应商。在即将结束会议时,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假如特朗普重回白宫,你对接下来的中美贸易怎么看?
太过宏观的东西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我可以分享一下自2018年以来,为了应对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权当提供一些操作思路。
一、提升供应链的深度,向上游供应链要效益。
2018年,美国客户一行四人忧心忡忡地来中国。当时他们面临的挑战是:由于关税上涨,相当于总成本也随之上涨了25%。但是下线客户受渠道属性的限制,坚决不接受涨价。(大家可以理解为中国的10元店,无论如何都不能卖超过10元,进货价的天花板自然也被限死了)
因此客户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是否有可能通过谈判的手段,让供应商将这部分上涨的关税承担起来?
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绝大多数工厂连25%的毛利率都没有,怎么可能承担得了?百般思量之下,我们正式开启了“二级供应链管理”的工作。
到底什么是“二级供应链管理”呢?简单来说,就是向供应链上游要效益。听上去似乎很高大上,但其实许多人很早就接触到了,以我刚刚创业时为例。
我的产品,主要由A/B/C三个核心零部件组成。一开始纯贸易时,我跟工厂买成品,A/B/C的采购都是工厂解决的。
采购岗位你懂的,不是工厂老板的小舅子就是小姨子,中间不赚点都没人信。终归钱都被工厂一家子赚去了,无论如何成本都是比较高的。
一开始生意还比较好做时,客户也不跟我计较,我报什么价格客户就接受什么价格。但慢慢地,客户开始嫌弃我价格高了。
没办法,我只能自个儿想招。于是我花了几个月时间跑零配件市场,自己采购A/B/C,然后另外找一家生产加工厂负责最终的成品组装,一下子就把成本降下了30%。
这30%二一添作五,我开心,客户也Happy。
正是因为这段刚创业时的经历,我们在美国客户提出降本要求时,第一时间选择了二级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具体怎么操作呢?说起来其实也不复杂。
我们过往逛展会找供应商,眼睛可能只会盯在成品上,但对于那些组成成品的零部件却往往选择了一笑而过,觉得跟咱们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现在,只需要将这个思路调整一下就好,分出50%的展会时间在关键零部件的工厂摊位上。这么做有如下几个好处:
1.学习上游行业的知识。后续不至于成品工厂说啥我们就只能相信啥。
2.积累上游行业的资源,了解每一个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再用于核算成品的成品是否还有多少调整空间。
之后在时机成熟时,或者自己与零部件工厂谈好再让成品工厂直接与其采购,或者将自己看中的零部件工厂介绍给成品工厂。
你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1.工厂本身也有合作开的零部件工厂,我们怎么确保自己选择的零部件工厂更便宜?
(1)合作时间越长的供应商,越容易出现价格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成本或汇率变得更好时,你会主动给合作了10年的老客户降价吗?再加上如同之前所说,许多工厂的采购往往都是老板的“自己人”,自己人意味着知根知底,但并不意味着能力过关。
(2)我们自己的零部件工厂不一定更便宜,但至少工厂没有理由在上面加上“采购管理费”作为他额外的利润。这一部分差价,就是我们的降本结果。
2.工厂本身也有合作开的零部件工厂,他会愿意你介入其供应商吗?
他当然不会愿意,但轮不到他说“不”,只要你有订单在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订单是供应链管理的大前提。没有订单,万事休提。
二、拉阔供应链的广度,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亚洲制造”。
除了二级供应链管理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了境外制造的可能性。当时我们大概花了1个月时间走访供应链,共计跑了12个城市,其中就包含了中国台湾和越南胡志明。一开始去台湾和越南,仅是因为美国对这两个地方没有额外加征关税,但这段出差经历还是给了我不少思维启发。
在台湾时我拜访了一家供应商,对方号称自己有四家工厂,其中一家工厂是主工厂,另外三家是“卫星工厂”。然而在我走访他的这四家工厂时,我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第一家工厂确实是他的,但第二家、第三家工厂,他顶多只持有非常少数的股份。至于第四家工厂,一进去就知道了与他事实上没有任何法律层面的关系。
我直接问:这家工厂应该只是你的供应商吧?
对方也很坦诚,直接承认了这家工厂确实只是他的供应商,但他也说了:“尽管如此,但这家工厂确实有你们需要的产品,我和对方老板几十年交情了,能够确保价格足够有竞争力,也能够帮你管控好生产和质量。”
确实,法律上的关系真的不重要,是否有关键控制力或者影响力才是最关键的。例如我们有些品类的采购已经占据了供应商50%的营业额,像这种情况,有没有股份几乎没有区别,我们也根本不害怕客户知道这家工厂不属于我们。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慢慢确立了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思维,也开始慢慢觉得,或许国际贸易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夕阳行业。
许多人总觉得外贸公司没有前途,确实搬运工式的外贸公司肯定没有未来,但新.贸易公司未必。
所谓新.贸易公司不是传统认知中的“倒爷”和“搬运工”这种靠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企业,他承载的应该是全球供应链的组织者甚至设计者的职能”,意思也就是说:为什么就非得Made in China,非得从中国出口呢?
许多人一说起Made in Vietnam就摇头,说自己作为一家小工厂,没有那个实力去海外设厂。对此我非常赞同,那些忽悠企业去海外设厂的大多数都是割韭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海外采购啊。
即使是台湾这样的劳动成本非常高昂的地方,只要自动化生产做得好,在某些不需要人工介入的单品,甚至可以做到比大陆工厂便宜10%,关键质量控制得也还蛮不错。
FOB价格低10%,关税再低25%,这里面的35%差额,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弥补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你是工厂又如何?你是工厂就一定说明了成本低吗?”正如同广东顺德的小家电,在价格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比浙江慈溪更低。
3.实现供应链的进一步升级,从“亚洲制造”改为“美国制造”。
“越南制造”其实只是一种迂回的手段,大家觉得美国政府不知道许多所谓的越南工厂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吗?所以这条路,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在我看来,未来更加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介入“美国制造”。
自奥巴马时代起,美国历届政府都把制造业回归本土作为其经济政策的关键部分。无论是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计划,还是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归美国”计划,以及拜登政府的“制造业复兴政策”,我们且不管其具体落地效果如何,但这就是其政府的战略倾向,因为他们都深深地意识到,制造业才是经济最稳重的基石。(除了美国外,其实各个人口大国都在鼓励本土制造,譬如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份墨西哥政府的项目投标书,里面有有一项就是“请声明你是否墨西哥制造”)
无论谁上台,中美之间的矛盾都是难以调和的,只不过有的政府激进些,有的政府温和些。这也意味着,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参与到“美国制造”中,加征关税始终会是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怎么参与,去美国建工厂?当然不现实。最简单的方法,开发拥有美国供应链的客户,包含不限于如下两种类型:
(1)从美国工厂采购成品的客户。
(2)本身就是美国工厂的客户。
给他们提供什么产品呢?半成品、零配件、原材料等不在历史加征关税清单里的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成品A包含了B C D三个关键零部件,A在加征关税清单里,但B和C不属于,B和C组合之后的半成品E也不属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出口零部件B或C,以及半成品D?之后,再在美国生产加工成A?尤其假如加工成A的工序自动化程度很高,本身就不需要太多人工介入,在中国生产还是在美国生产,成本并没有太大差异的情况下。
如此,我们就算是介入“美国制造”了。至于这些客户到底怎么来,大家觉得他们会给你主动发询盘吗?不现实,因为他们未必意识到有这种可能性,直接拜访或者展会开发,才是最直接的途径。
在上述操作思路指引下,我们从2018年开始,跟客户一起从零做到了数千万的订单量。具体我在【从零开始大客户经营】这门课程中有更加详细的阐述,欢迎大家收听。【ASG集团成员、优选工厂出海计划成员、门徒俱乐部超级会员免费。其余朋友,9月1日前限时66折】
外贸创业上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