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工作13年,接触过上千家供应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工厂的外贸销售,都是整个公司最没用的人。为什么?
1.不懂生产、不懂技术、不懂质量......除了商务什么都不懂,甚至连商务都不懂,唯一懂的一门外语还说得磕磕巴巴,每次跟海外客户开电话会议都秒变哑巴。
2.所有的信息都来自其他部门,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也传达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譬如生产说交期35天他就兴高采烈地告诉客户没问题,但他怎么知道兄弟部门的人没骗他?最终做不到又该怎么办?
3.避重就轻,话捡好的说,反正先糊弄过去再说。就好像我问健身房教练“你们的游泳池什么时候开”,教练说“很快就开了”,请问很快是多快?1个月还是1天?你的很快跟我的很快是一个概念吗?
所以在连续踩了好几个大坑后,我从此不跟供应商的销售讨论任何关键问题,因为没有任何意义。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曾经有位ASG同事的供应商在产品开发环节掉了链子,承诺好的样品交付一变再变,错过了好几次客户进行技术测试的时间。最终客户炸了,要求接下来的样品费与空运费必须全部由工厂承担,费用约为2万人民币。
同事立即与供应商业务沟通,电话、邮件、微信......轮番轰炸,但对方死活不松口,左右就是一个“没办法”、“做不到”。沟通无果之下,同事向我寻求协助。
在我对案例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该名供应商业务只是一个“搬运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左边搬运客户的要求给工厂,右边反馈工厂的要求给客户。无论客户提出什么要求,都只是转发到群里并at某人回答,并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也并不具备相关决策权限。基于上述,我建议同事邀约供应商老板开网络会议,同时也邀请我参加。然后,事情简简单单地就成了。供应商老板的声音有些颤抖,但他知道自家公司在之前的产品开发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后续的长期合作,他爽快地答应了承担所有的样品费与空运费。
归根结底,绝大多数执行层并没有“经营意识”,没办法看到价值、成本与风险的平衡点,也往往不懂得绕开所谓的公司规章制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看来,假如销售人员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还是在于“专业”二字。
许多人对于“专业”这个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我遇到过很多供应商,张口闭口都是“我们在这行已经10+年了,放心我们很专业”,可每次我跟他们要某某市场、某某产品的失败案例,又或者新品测试数据、质量控制文件、产品检测标准......等,全部都拿不出来。又或者说,我们需要供应商开发某款新产品,对方拍着胸口说“没问题交给我”。然而三周之后核算成本,却足足比同行贵了两倍多。像这样的产品,开发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归根到底,徒有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都只在老板的脑子里,不能沉淀下来,也没办法变成企业的能力。结果自然就是老板确实知道得很多,但老板又没有三头六臂,工作始终还是需要下面的人干。结果一落地全是问题,打了N次样都不合格,然后销售还要厚着脸皮找我们:您看这个细节问题是否能够接受?
接受你个头!
在我看来,真正的专业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在销售工作阶段,专业是一种感觉,一种能让客户产生“信任”“靠谱”的感觉。关键词有三:
1.细节。帮大家回忆一下前段时间我们在ASG华南大区接待中东客户的场景。
客户一出电梯,我就已经在电梯口迎接他。
在场的十几名同事列队在公司门口欢迎,且准备了6响礼炮在客户走近时拉响,同时鼓掌“welcome to ASG”。
送上几箱中国的特色食品,以及十几个印有客户logo的小礼物,供他回国时送给员工。
准备了带有会议议程的meeting memo放在会议桌,客户一坐下就能看到。
这些动作其实所有人都能做到,可真正有在做的企业有多少?但恰好就是这些细节,会给客户带去一种“专业的感觉”。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只有真正专业的企业,才会有将心思和资源放在小地方的能力,正如同古人所的那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分享一个小例子,我之前拜访供应商,A工厂的司机穿着整整齐齐,手戴白手套,B工厂的司机却穿着T恤常服就过来了。试问,B工厂买不起工服和白手套吗?当然不是,而是它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可假如一家企业连着装意识都不具备,能有多少意识在更加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产品细节上?
因此尽管这两家公司都是500强,但在我的心目中却高下立判。
2.具体。大家都和电商平台的客服小二打过交道,你会认为他们专业吗?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承载的,往往只是“确认型职能”而已,譬如你问他们“今天可以发货吗”,他们说“今天可以发货哒亲”,你问他们“产品有效果吗”,他们说“亲放心我们的产品有经过欧洲认证哒”。
但我们不是客服,我们也不能够只承担确认型职能,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只做是非题,只给YES or NO的答案,甚至不能只做问答题,客户明明问的是A,但我们知道其他大多数客户真正关心的是B,因此我们应该把B也给带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客户问我们:你们的UV杀菌灯适用所有家用分体空调吗?
只懂得做是否题的销售,他的回答就会是“是的,我们的产品适用于所有的家用分体空调”。
但这个回答没有办法给客户带去专业的感觉,因为太空泛了。因此,我们还应该回答更多的东西,譬如“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适用所有的家用分体空调”。就像“虽然不同品牌的家用空调外观一样,但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顶部吸风,滤网过滤,蒸发冷却,吹出冷风的不断循环,让整个屋子都充满冷却后的空气。而我们的产品等同于就是在这个循环当中设了一道杀菌消毒的关卡,让所有经过这道关卡的空气都被过滤一遍,原理和空气净化器是一样的。至于不同空调尺寸不同的问题,首先紫外线灯的安装不受尺寸的影响,其次我们也特意设计了40*35cm的光触媒滤网膜,消费者可以自己裁剪适合空调的尺寸。”
听上去,是不是具体很多,可信很多,也显得专业很多呢?
3.换位思考。
但此时许多人经常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假如我公司一直做开A市场的B行业,此时遇到的客户却是C市场的D行业(这种情况在线下展会主动开发时很经常遇到),我对于市场和行业压根就不熟,是不是很难把专业的感觉体现出来呢?
答案并非如此。
假如小伙伴们跟我一起见过客户,应该知道我懂的行业其实也就那几个,假如要聊具体的产品和行业压根不是我的擅长。但是我懂另外两样东西:
(1)采购。我知道在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痛点,并且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将一些曾经遇到过的真实案例将清楚。
(2)决策。我知道决策层在衡量一个项目,一位合作伙伴时,最关心的点是什么(价值、成本、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我很容易让客户产生“你很懂我”的共鸣,进而产生“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很专业嘛”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专业信任”。所谓专业信任,并不是指你对某个领域有多了解,而是你对客户的业务有多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下两个场景,假如你站在了客户的角度,你会认为哪个更加专业,更加值得信赖呢?
A:我曾经服务过世界500强,在服务过程当中,解决了大大小小超过30个问题,并为对方创造了超过100万美金的效益。
B:我虽然没有从事过贵司的相关行业,但类似情况我之前在服务一家世界500强的时候经历过,当时对方的情况是....我采用的方法是...最终的结果是....不知道您觉得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毫无疑问,答案是第二个,因为A的答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强调的“我”的能力,而B的答案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强调的是“我”对你的作用,但是客户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他听到第一个答案时,可能仅仅只会是一个“哦”,而只有听到第二个答案时,才有可能身体开始前倾,甚至有冲动掏出纸笔来做记录。
第二个维度,在方案阶段,专业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给客户创造直接价值的能力。
上个星期ASG新成交了一个广交会开发的新客户。复盘这个案例,我们能够成交的关键点有四:
1.我们找到的供应商,比客户自己找到的更便宜。(采购能力)
2.下单产品属客户的新增业务,安全更重要。我们在华常驻,能够帮客户更好进行风险把控。(地理优势)
3.下单产品并不是工厂的标准,而是根据客户寄过来的样品,进行二次开发与重新开模。跟进客户项目的同事是采购工程师,懂生产,懂技术,懂产品开发,能够实现客户想法从零开始的落地。(产品开发能力)
4.我们做过多年的美国市场、零售渠道、家居产品,也做过许多年的采购工作。除了产品本身,还给客户提供了全新的海关编码,节省客户关税,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供应链能力)
我参加过一些同事与客户的网络会议,发现经常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将销售阶段的操作应用到了方案阶段,这种做法并不理想。因为站在客户的角度,他很容易感觉“怎么老半天都没说到重点”“说时天下无敌,做时一败涂地”。
那该怎么办呢?放心,能力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但其实也有速成的办法。
做法就是完全将自己放在客户的角色上。任何客户在进行B2B决策之前,考虑的不外乎价值、风险、成本这三个要素,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问自己诸如下方问题:
价格足够低了吗?
产品足够好了吗?
交期足够快了吗?
定金足够少了吗?
条款足够好了吗?
装柜足够多了吗?
……………………
将客户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不断向供应商寻求更好的方案,探索更大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劲地想“客户怎么还不下单”。
顺德团队隔壁办公室的老板是个澳大利亚人,我们经常在电梯间遇到,有时候他会跟我们抱怨,说他的工厂明明知道问题在哪里,但就是不去改变,搞得他经常要跑工厂帮他们改变。同样道理,许多供应商明明知道自己价格不行,产品也没多好,品控也不高明......却一直幻想客户不在乎这些隔三差五就能下一批订单。这种情况,你觉得现实吗?
客户不傻,他只会觉得“到底是你傻,还是你以为我傻”。
与此同时,将供应商的工程师、质检员、生产工......当成我们的人,最大限度向他们吸取能量,而不要只跟供应商的销售沟通。毕竟如同之前所说,许多工厂的销售,本来是整个公司最没用的人,跟他们说再多又有什么用?
我曾经有个采购同事,一直恪守所谓的“职业道德”,但凡涉及供应商的工作,都严格只通过工厂销售人员这一个窗口。
一开始订单不多时还好,但订单量一上去,问题就出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工厂的生产发现我们的订单存在问题,将问题反馈给了销售,但销售本人不懂生产不懂技术不懂产品,他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再加上销售岗位,谁愿意整天给客户汇报问题和麻烦呢?于是,她选择了将问题隐瞒下来。直到发货之后,问题在终端爆发,我们向工厂兴师问罪时,才知道问题出在销售人员不进行信息传递上。顺藤摸瓜,还知道了我们之前反馈给销售人员的许多产品与质量问题,销售人员也压根没有向内部工厂反馈,又或者仅仅只是反馈但完全没有跟进。
我不清楚这位同事为什么不与工厂其他岗位的人沟通,或许是因为害怕接触自己不懂的领域,或许是害怕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人,或许纯粹是喜欢那名销售......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家贸易公司/采购代理/供应链管理人员,假如仅仅只跟上游的销售人员接触绝对是不合格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真正实现方案层面的专业,给客户带去直接价值。
只有做到上述,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人,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传声筒。
最后,ASG集团即将于10月13日在东莞举办主题为【展会客户主动开发】的线下培训,假如你期望提升自己与客户直接沟通的能力,欢迎报名,剩下的名额已经不多了。
外贸创业上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