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有位创业者朋友,由于工厂不愿意提供约30万元账期,最终不得不忍痛放弃了某个高价值客户。刚好前段时间我拜访了一家10亿产值的工厂,经过两个小时的会议,对方不仅承诺会降低新订单的价格,同时也将原本20%定金+80%出货前的交易方式更改为提供账期。借助这个案例,我跟大家详细分享如何通过谈判,获取更多来自工厂的支持。
1.不要陷入“固化思维”,觉得供应商“肯定不会答应的”。
我刚创业时有比较严重的“畏强心理”,因为我的供应商除了世界500强就是中国500强。别说谈判了,甚至有些时候我连客户的要求都不敢传达给对方,连价格都不敢砍,觉得对方肯定不会答应的没必要浪费时间,担心对方“店大欺客”,担心对方索性不跟我们合作了。
但后来发现,这些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原因很简单:即使集团不缺订单,分公司也会缺订单;即使分公司不缺订单,部门也会缺订单;即使部门不缺订单,个人也会缺订单;即使个人不缺订单,也总会有需要冲业绩的时候。
除非自己的订单量距离MOQ还很遥远,否则哪个销售会把订单往门外推?
想通之后,我再也不会害怕提任何要求。我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此时此刻你就是个印度人”,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答不答应是对方的事,但提不提是我的事。
总而言之就是“I need bedder brice”。这道思维关卡,需要自己想办法越过。
目标在前,而不是障碍在前。
2.除了供应商不愿意提供支持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供应商没能力提供支持。
刀子要朝有膘的地方下手,老往没肉的排骨使劲有啥意义?选择供应商时,双方关系是否足够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对方到底有没有给你提供支持的能力。
假如工厂本身日子就过得紧巴巴,每天起床一睁开眼睛就得发愁今天工人的工资从哪里来,即使他再怎么想支持你,钱从哪里来?我们只能解决对方的意愿问题,但我们解决不了对方的能力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关注“工厂的土地是租的还是买的”“工厂的设备是租的还是买的”“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平均库存约有多少货值”“平均年销售额是多少”“工厂有贷款吗”等与财务相关的数据,以此判断对方的经济实力。
做生意讲究门当户对,除了客户与工厂是否门当户对外,我们与客户、与工厂是否门当户对也很重要。尤其在采购代理业务下。假如工厂本身没有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要做的不是死磕,而是马上换一家工厂。
3.谈判不是嘴皮子功夫,不奢望空口白牙就从对方身上咬下肉来。
谈判是一种相互妥协与相互交换,当你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时,你就得首先付出什么,即使只是时间。
在这一次会议之前,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详细准备了一份PPT,介绍我们当前在市场的销售情况,我们的未来订单计划(今年40*40HQ,明年100*40'HQ,后年200*40HQ),表达我们与对方长期合作的愿望。而且,这并不是单纯画饼,而是我们通过与客户端的沟通,得出来相对科学的数字。这也意味着着,当我们代表客户跟供应商进行谈判之前,本来就要花时间了解客户的认知与未来的工作与订单计划,如此我们才有足够的信息能够传递给供应商,对方也才会有足够大的信心,觉得“即使我今天付出了什么,明天也会收获更多”。
B2B业务,本来就是看长远的生意。
当然了,你可能会觉得“假如我有100个40'HQ的订单,我也能做到。问题就是没有啊。”
你说得对,订单是一切的前提,单纯刷脸不可能长久。没有订单,再强的高手也难为无米之炊。但即使100个货柜的订单,相比供应商10亿产值的体量来说,始终也只是毛毛雨而已。因此除了订单外,我们还在赋能这个领域下了很多功夫。
“跟我们合作,能够开拓你之前没有接触的新渠道/新市场。”
“跟我们合作,能够提高你团队的业务、研发、品控实力。”
一级客户给能力,二级客户给利润,三级客户给订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工厂来说至少就是一个优质客户,而不是一个只懂得压价格要条款的垃圾客户。
(2)讲述我们当前遇到的挑战。
首先,产品研发速度慢。
其次,质量控制不稳定。
最后,商务支持不足够。
不是我不想下更多订单,而是上述这些挑战,制约了我们将更多的订单从现有供应商手里转移出去。
这些挑战当中,有的挑战并不容易解决(尤其涉及研发和品控),又或者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那么,对方自然会倾向于在容易解决的地方优先让步,譬如商务支持。
(3)做好角色设定。
人性当中有一个叫“反抗机制”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杠”。譬如客户说:“你价格太高了。”
我们说:“不,我们的价格一点都不高。你看......”之后开始各种各样的解释
之后客户又说:“我确实收到更低的报价,你是不是睁眼说瞎话?”
上述这些其实都是反抗机制的作用。而且一旦反抗机制抬头,有时候原本的利益之争会变成立场之争,“你这个人不行”“老子不跟你做生意了”云云。
因此在实际的谈判工作当中,我们一般需要避免触动对方的反抗机制(除非故意)。所以在这次会议中,我所有的反对意见,所有关于研发、品控和商务的质疑,都是冲着当时在现场的同事去的(同事与供应商坐在会议桌的一边,我在另外一边。他们是“自己人”,而我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这种做法,除了不会触发供应商的抵触心理外,当他看到他的“自己人”被我这个无良的资本家责难时,也会下意识地想要帮助他。
<说在最后>
绝大多数外贸人习惯了邮件、whatsapp或微信,但这些间接沟通渠道压根就不适合谈判。强烈建立大家在沟通重要事项时,一定要通过网络会议、面对面沟通等直接渠道。
分享美国一句俗语:If you've got something to say,say it to my face。
我在8月底计划了一场关于【如何拿捏供应商】的直播,详细阐述下方两个关键问题,欢迎预约。
1.海外客户拿捏中国供应商的主要套路,如何避免被客户拿捏。
2.贸易公司如何避免被工厂拿捏,怎样获取来自供应商的更多支持。
最后,很多人之所以经常被客户/供应商拿捏,源头在于自身实力与规模不足,尤其贸易公司/SOHO一族更是如此,于是在面对大客户/大工厂时,很容易发生底气不足的情况。为什么不考虑加盟ASG呢?作为年订单量20亿的500人大集团,组织就是你的靠山,轻易不被别人拿捏。
外贸创业上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