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导新方向|公立医院的规模与资源配置迎来新动向

文摘   2024-09-14 17:46   荷兰  

本文参考文献

林金银,雷海潮,我国医生和护士省际分布的公平性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38卷,第6期,2019年6月

张旭,雷海潮,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第26卷,第4期,2019年4月30日

吴笑梦,刘荣梅,岳馨培,雷海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比较,《中国医院管理》第37卷,第8期,2017年8月

范娜娜,雷海潮,典型发达国家的卫生筹资历史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比较研究的视角,《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10卷,第5期,2017 年5月

刘荣梅,岳馨培,吴笑梦,谭忠婕,杨玉洁,雷海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比较研究,《中国医院管理》第36卷第12期,2016 年12月

雷海潮,岳馨培,杨玉洁,林金银,谭忠婕,刘荣梅,中国二、三级公立专科医院适宜规模研究,《中国医院管理》第36卷第11 期,2016 年11月

林金银,雷海潮,我国医疗床位省际分布的公平性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34卷,第5期,2015年5月

谭忠婕,雷海潮,毛阿燕,林金银,岳馨培,二级公立医院适宜规模定量研究,《中国医院》,第18卷,第5期,2014年5月

雷海潮,周志男,谢学勤,谭忠婕,刘荣梅,王倩,刘婉如,郑建鹏,李志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三级医院适宜规模研究,《中国医院管理》第34卷,第3期,2014年3月

林士惠,雷海潮,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演进趋势研究:市场化指数及其应用,《中国医院》,第17卷第12期,2013年12月

王倩,雷海潮,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全球卫生总费用比重研究,《医学与社会》,第26卷,第5期,2013年5月

雷海潮,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概念与加强策略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 31卷,第1期,2012年1月

雷海潮,从循证研究看卫生改革中的十大政策问题,《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4卷第5期,2011年 5月

董丹丹,雷海潮,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卫生总费用推算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30卷第4期,2011年4月

毛阿燕,雷海潮,北京市医疗服务市场 “医疗装备竞赛” 现象验证,《中国卫生经济》第 28 卷,第11期,2009年11月

雷海潮,钟东波,石光,墨西哥卫生改革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中国卫生资源》,第12卷第5期,2009年9月

李立秋,雷海潮,卫生筹资与卫生系统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28卷,第5期,2009年5月

雷海潮,刘新亮,毛阿燕,刘秀颖,我国卫生总费用推算研究:基于SHA体系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中国卫生经济》第28卷,第1期,2009年1 月

雷海潮,刘新亮,政府卫生支出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第1卷第1期,2008年10月

侯建林,雷海潮,韦潇,毛阿燕,泰国公立医院自治改革的背景及实践,《卫生经济研究》,2004年12月

张鹭鹭、卞鹰、龚向光、雷海潮、马,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与产出评价设计中国卫生经济》第21卷,第10期,2002 年10

雷海潮,胡善联,李刚,CT 检查中的过度使用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21卷,第10期,2002 年10

毛阿燕,雷海潮,侯建林,英德医院自治的经验及对我国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医院管理》第22卷,第8期,2002年8月

吴国安,雷海潮,杨炳生,杨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的方法学评述,《中国卫生资源》,第4卷,第6期,2001年11月

三大观点看变化

雷海潮于2024年6月28日就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在2024年9月12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出3大观点:

1.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从原来的三个渠道,变为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旧机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于公立医院更好发挥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我们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福建三明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学习和推广,同时福建三明的一些做法也上升为国家政策,形成了良好的贯彻执行和落实,以及再创造、再创新的工作局面。

2.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以及财力的变化,动态调整公立医疗机构应该设置多大规模,应该保证多少工作人员。

3.薪酬制度改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两个允许”的政策要落地,第二句话是“做好三个结构调整”。“两个允许”是指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要把总量核准,要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三个结构调整”,第一个结构调整,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第二个结构调整,坚持公益性的要求,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得到改善。最后一个结构调整,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多钻研技术,多提供良好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把个人收入与创收能力相挂钩。

这3大观点和以往的提法都出现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医改将迎来新的方向。

文献记录看关键词

我们分析雷海潮主任在过去20多年独自发表或与他人合作的文献记录,可以看出几条显著的线索:

01.过度检查 | 医疗设备过度使用

目的:证实并定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的过度使用情况,为制定医疗保险政策和配置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使用前瞻性的方法对利用的患者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过度使用的水平。使用 Logistic 和 Probit 模型对影响过度使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证实在利用 CT 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利用是不必要的,占总量的 16.3%。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过度使用的主要因素是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因素。前瞻性的同行专家评价的结果显示,在利用中有一部分可以使用其他普通的检查来替代而不影响诊断质量。

结论:诱导需求和道德损害存在于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中,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防止卫生资源的浪费。

02.竞争强度 | “医疗装备竞赛”现象验证

目的:在对前期北京市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强度变化趋势测算的基础上,验证北京市是否存在着 “医疗装备竞赛” 现象;

方法:描述 1990~2005 年间北京市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医疗装备情况,对代表市场竞争强度指标HHI 与代表市场投入的指标,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数、实际开放床位数、CT 配置数量和 MRI 配置数量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两方面数值之间的统计学关联,为验证 “医疗装备竞赛” 现象提供定量依据;

结果: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已经达到或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的配置水平,北京市 1990~2005 年间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正强度与医疗机构硬件建设投入方面呈现正相关关系;

结论:北京市医疗服务市场中存在着 “医疗装备竞赛” 现象。

03.系统动力学模型 | 卫生总费用仿真研究

目的:探索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在卫生总费用推算中的应用。 

方法:依据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采用 Vensim PLE 5.8b 仿真模拟软件建立卫生总费用的系统仿真模型,推算 2005—2009 年卫生总费用水平并与核算报告值进行对比。

果: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推算结果优于其他推算方法,非常接近报告值, 推算值与报告值的相对平均误差为 0.71%。

结论: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卫生总费用推算效果良好,可为卫生总费用仿真研究增添一个新工具。

04.医疗公平 | 省际医疗床位公平性

目的:评价我国医疗床位省际分布的公平性变化趋势,为完善资源规划政策和促进健康公平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基尼系数分析1978—2013 年我国医疗床位分布公平性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床位分布的基尼系数均从1978 年的0.164 降至2013 年的0.067。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床位省际分布的公平性持续改善,今后应当保持这一趋势,并采取多种方法监测评价卫生资源分布公平性的变化。

05.医疗公平 | 省际医生和护士分布的公平性

目的:评价中国医生、护士省际分布的公平性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卫生资源规划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基尼系数及公平性指数分析 1978—2017 年中国医生、护士分布公平性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生分布的基尼系数从 1978 年的 0.188 降至 2017 年的 0.077,需要-资源公平指数由 1.153 降至 1.024;护士分布的基尼系数从 1978 年的 0.278 降至 2017 年的 0.077,需要-资源公平指数由 1.450 降至 1.023。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生、护士省际分布的公平性持续改善,今后应当保持这一趋势,并采取多种方法监测评价卫生资源分布公平性的变化。

06.循证研究/医改 | 10大政策问题剖析

本文从循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卫生改革中的 10个重大政策问题进行了剖析,内容涉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选择、基本药物制度、竞争、垄断、医疗价格、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公立医院改革等,希望对调整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有所借鉴。

07.公立医院治疗 | 医院自治

简要介绍了医院自治的概念以及医院自治在英、德两国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 医院自治” 管理模式在我国公立医院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效仿英国的模式,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事会监管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卫生局或医院所有者采用多种任用形式确定医院理事会主席和理事,让他们在医院享有充分的管理权、决策权和经营权,但是不得与医院有任何经济利益联系,其薪金报酬由政府核定和供给。理事会负责制定医院年度和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院长由理事会采用多种选拔方式任命,其职责是贯彻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和决议,对理事会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向理事会汇报工作进展和绩效,接受监督。院长可自行聘用负责医院各方面具体事务和运行的助理或副院长,副院长对院长负责。临床和职能科室主任由院长聘用,但不再纳入行政序列,另外,组成由来自政府、 人大、 政协、 社区以及有关专业协会的人员组成的监事会对医院进行监管 在目前阶段,应当鼓励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试点和探索,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扩大范围。相信通过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公立医院新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对于激发公立医院的活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控制医药费用,推进“ 三项改革” 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公立医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对于在我国形成营利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既竟争又合作的发展局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08.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 公益性的概念与加强策略研究

文章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讨论的分歧,提出了可以将公益性划分为自然公益性和衍生公益性,并分别界定了两者的内涵。当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问题主要是衍生公益性发挥不良。

文章分析了公立医院衍生公益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 6 点加强建议,即:控制公立医院总规模;确保基本公共投入;加强预算和收支管理;控制收费项目和价格水平;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管理队伍;鼓励公益性捐赠等。

09.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 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构建评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指标体系,为评价公立医院公益性奠定基础。

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建立初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并确定权重。

结果:建立含有 14 项指标的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医院运行、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医学发展 4 个维度。

结论: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为定量评估公益性状况提供工具。

10.卫生筹资/国际视角 | 典型发达国家的卫生筹资历史经验

目的:基于历史比较的视角,总结典型发达国家的卫生筹资经验,为中国未来 15 年的卫生筹资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确定典型发达国家与中国 2015—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类似的历史阶段:采用文献法梳理典型发达国家在类似阶段的卫生筹资经验和改革措施。

结果:典型发达国家与中国 2015—2030 年类似的历史阶段大概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 21 世纪初之间:在此期间,这些国家的卫生筹资经验主要集中在控制医疗费用和成本、完善卫生筹资政策和加强保障体系等方面。

结论:类似历史阶段的提出为借鉴国际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借鉴典型发达国家的卫生筹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卫生筹资渠道,整合、健全健康保障制度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建议。

11.卫生筹资/国际视角 | 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全球卫生总费用比重

目的:探讨中国卫生总费用占世界卫生总费用比重及其历史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卫生总费用、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与部分国家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中国卫生总费用全球占有份额 1995 年为 0. 98%,2000 年为 1. 86%,2005 年为 2. 40%,2010 年增至 4. 50%,而中国人口数量、GDP 占全球的比重在2010 年分别是 19. 45% 和 9. 39% 。

结论:研究证实“中国使用 2% 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占全球 22% 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的判断是缺乏依据的,此说法不应继续沿用:中国卫生筹资规模和公共支出比例应逐步扩大,实现中国卫生与经济、人口同步协调发展;卫生政策和管理要建立在循证研究的基础上。

12.卫生筹资/国际视角 | 卫生筹资与卫生系统绩效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索卫生筹资对卫生系统绩效的影响,为筹资模式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29 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将其筹资模式分为税收与社会保险筹资两种方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卫生筹资模式及有关变量与卫生系统绩效间的回归模型。

结果:税收筹资模式国家的卫生系统绩效总体优于社会保险模式的国家。政府卫生投入、卫生支出、GDP 等筹资指标与卫生系统绩效正向相关。

结论:税收筹资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卫生系统绩效。中国卫生筹资应优先考虑税收筹资制度。

13.政府卫生支出/国际视角 | 政府卫生支出的中外比较

目的:比较中外政府卫生支出的差异,并探讨卫生筹资相关政策及卫生总费用统计报告等问题。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获取国外部分国家卫生总费用中的政府卫生支出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中外对比分析。

结果:中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均低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结论:不同卫生体制的模式决定政府卫生支出的水平。国际上一般使用广义政府卫生支出进行跨国比较。建议尽快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或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要求,调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报告口径。文章还对增加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探讨。

14.卫生总费用/新方法 | 我国卫生总费用推算研究

目的:根据部分 OECD 国家卫生总费用的数据,推算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方法:选取遵循 “卫生账户测算体系(SHA)的部分 OECD 国家为研究样本, 根据文献确定影响卫生总费用的各类社会经济、人口卫生等因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训练卫生总费用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数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推算我国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例。

结果: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得到 1995~2003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为:5.10%、5.20%、5.30%、5.41%、5.47%、5.49%、5.53%、5.94%和6.11%。模型推算结果与其他有关工作组的卫生总费用统计测算结果趋势一致,但费用水平稍高于后者。模型推算结果也与 WHO 对我国卫生总费用水平的估算结果相近。

论:国内对于我国卫生总费用的统计测算距离 SHA 的要求有差距,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偏窄,测算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尽快根据 SHA 的方法测算我国卫生总费用,以增强测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同时,提出了对改善我国卫生系统绩效的政策建议。

15.医疗服务市场化 | 市场化演进趋势

目的:构建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的演变趋势进行评价。方法:使用政策文献综述法,结合统计数据,构建取值范围在0-100的医疗市场化指数并开展评价。

结果: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从1978年的18.24上升至2011年的49.85,市场化趋势明显。

结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自1978年以来持续加深,政府主导和管制作用下降。研究所开发的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可供今后开展监测评价使用。

16.医院规模与成本控制 | 国际间公立医院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比较

通过对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5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基本情况的梳理,总结以上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医院规模、布局、结构和功能等现状。

提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应遵循公平、效率与适应性原则,不断优化公立医院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成本。

17.医院规模控制 | 三级医院规模研究

目的:研究三级医院床位和人员的适宜规模,控制医院过度发展和资源浪费。 

方法:以北京市三级医院为研究样本,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利用 DEAP (2.1) 软件,分析 1991—2011 年北京市三级医院规模报酬状态,找出规模报酬拐点,从而确定三级医院适宜规模。 

结果:2011年,34 所医院中,有 31 家医院处于数据包络分析(DEA) 有效状态,3 家医院处于 DEA 非有效状态;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中,有 26 家医院出现规模报酬拐点。北京市三级医院的适宜规模的严格控制标准为:床位 619 张,在职职工1,242 人;较宽松的控制标准为:床位 844 张,在职职工1,785 人。

结论:研究得到了三级公立医院的规模控制标准,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和特大型医院的数量,注重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18.医院规模控制 | 二级医院规模研究

目的:研究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床位和人员的适宜规模,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确定医院投入和产出指标,利用DEAP(2.1)软件,以中国东部地区3个省份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为研究样本,分析研究期内各医院规模报酬状态,找出规模报酬拐点,确定二级公立综合医院的适宜规模。

结果:2012年各医院横向比较发现,194家医院中仅有17家医院处于DEA有效状态,177家医院处于DEA非有效状态;研究中共发现严格拐点115个,宽松拐点60个。二级公立综合医院适宜规模的严格控制标准为:床位294张,95%CI为(262,326),在职职工483人,95%CI为(437,528);宽松控制标准为:床位363张,95%CI为(291,434),在职职工564人,95%CI为(479,648)。

结论:研究建立的医院适宜规模测量方法有效可行,得到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规模控制参数可支持政府卫生管理和决策,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公共政策。

19.医院规模控制 | 专科医院规模研究

目的:研究公立专科(肿瘤、口腔、儿童、妇产、精神)医院医疗床位和人员的适宜规模,辅助政府调控和医院管理决策。

方法:分析7 个省(区、市)101 所公立二、三级专科医院与846 所综合医院的实有床位和在职职工数及其数量关系,结合综合医院的适宜规模,使用比值法计算专科医院的适宜规模。

结果:研究分别得到了三级和二级肿瘤、口腔、儿童、妇产、精神专科医院的床位、人员适宜规模。

结论:研究建立了公立二、三级专科医院适宜规模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可以供医院管理者参考,政府有关部门可据此调控公立专科医院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目的。

20.医院规模控制 | 国际间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卫生服务体制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状况,为我国其他省市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描述性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单体规模。

结果:服务人口和功能定位对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影响较大,公立医院的单体床位规模一般不会超过1,000 张,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的床位规模偏小,人员配备充裕。

结论:把控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促进医院规模向集约型方式转变。

21.医院定位 | 公立医院功能、规模、布局、结构的历史回顾

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的功能、规模、布局、结构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客观呈现我国公立医院功能、规模、布局、结构等发展的历史进程、现状及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明确卫生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及监管能力。

22.资源配置 | 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评价

了3部分内容:一是转型时期中国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呈复杂性, 核心是卫生资源配置,进程由存量调整、增量选择过渡到结构优化阶段二是转型时期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的方法与框架:应用逻辑模型,评价框架包括投入、过程、产出与结果,其中,卫生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是规划 的核心并可近前测量三是设计了卫生资源投入产出评价的内容、类别、 配置指标与评价指标

23.资源配置 |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的方法学评述

该文使用文献评阅(Literature review)的方法对中国区域卫生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病床、卫生人力、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的有关测算方法进行了简评。

科学研究新工具

可以看出公立医院规模控制、国际领先经验学习,医疗公平、政府支出提升、卫生筹资研究这几个是雷海潮主任的研究兴趣,未来的医改在这几大内容上大概率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而且雷主任对新工具,比如神经网络、系统仿真等兴趣浓厚,未来的医改之路,在资源配置、规模控制、物价改革、医疗公平、卫生筹资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或许将迎来新进展。

文献学习

下边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雷海潮主任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的方法学评述》

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今后一段时期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卫生主管部门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卫生资源配置不适应居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卫生资源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同时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比较低,公平性差。因此,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区域卫生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愈来愈突出。

制定适宜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关键是根据区域内卫生服务需求测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按照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总量、层次结构,构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供给体系。

1 卫生资源与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卫生资源包括卫生硬资源和卫生软资源两大类。卫生硬资源指卫生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卫生软资源指卫生信息、卫生政策与法规、卫生管理等无形资源。从狭义来说,卫生资源指卫生硬资源,即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

卫生资源配置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部的分配与转移(或流动)。卫生资源配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分配,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

2 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方法探讨始于80年代中后期区域卫生规划在我国的引入。起初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研究较多,对床位资源特别是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研究甚少。199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使得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在我国掀起了一个高潮。全国许多地方开展了对卫生技术人员、病床资源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方法研究。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一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测算方法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1 床位资源配置方法

2.1.1 服务目标法。

服务目标法是先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求出基年标准床位数,然后再考虑人口增长和医疗服务需求潜在增长因素,对目标年床位数进行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基年标准床位数=Σ(各级医院年实际占用病床日数/365天)

预测年床位数=基年标准床位数×(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n×(年潜在需求增长率)^n

年潜在需求增长率=1+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医疗服务需求弹性系数

该方法的关键是对测算过程中的有关参数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潜在需求增长率做出准确的预测。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要对潜在需求增长率做出准确的预测是较困难的,而且按照这一公式计算出来的床位配置量往往是外延扩张型的,与近年来床位利用率下降的事实相左,按此配置医院床位容易造成新的病床资源闲置,此外,计算基年标准床位时使用365天为标准床位工作日也值得商榷,因为这意味着病床必须达到100%的利用率。具体使用中需要参考当地近年来的床位使用率变化情况,以85%~93%的标准床位利用率为理想值。如果距此标准较远,也可以选取其它高于目前水平的床位利用率。

2.1.2 供需平衡法。

床位需求量=人口数×年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365/标准床位利用率

对于上式中,根据不同等级的医院,标准床位利用率可以按90%,80%,70%,60% 等计算。

按供需平衡法配置床位,需要掌握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的数据,还要确定标准床位利用率。可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病床利用率来决定。该方法在用于预测时必须要考虑潜在住院需求的转化问题,否则将会影响预测的准确程度。

2.1.3 卫生服务需要法。

床位需要量=住院病床数+人口数×应住院未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365/标准床位利用率

目前也有一些文献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床位需要量=人口数×需要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开放床日数

对于两个公式,根据不同等级的医院,标准床位利用率可以按90%,80%,70%,60% 等计算,平均开放床日数以280,250天,230天,215天等计算。需要住院率由专家给出。按需要法配置床位,只要有患病,专家认为该患病需要住院治疗,就给予配置相应的床位,而没有考虑患者由于支付能力、时间等各种原因实际上并没有住院治疗的情况,故测算的结果比居民的实际需求数要高,有可能导致床位资源的闲置。

2.1.4 数学模型法。

灰色 GM 模型在近10年来应用较多,它不要求历史资料完整、对样本的分布无特殊要求、计算结果有修正,受样本含量和概率分布的限制较小。灰色模型不是对原始数据建模,而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累加生成后再建模,而且运算简单,对近期目标的预测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趋势外推法,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利用过去数年卫技人员与床位数配置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a+bx,再以预测的目标年的卫技人员数为基础推算目标年的床位数量。

尽管这些方法在数学上是严谨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慎重的逻辑分析,不能够把统计上的数量关系当作因果关系来对待,筛选自变量时要谨慎。此外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既往的资源已经达到了较高效率的利用状态,否则按此计算的资源配置方案将继续保留过去和目前所存在的资源配置弊端,难以发挥“规划、调整和约束”的作用。

2.2 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2.2.1 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法。

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法、卫生需要法、卫生需求法、服务目标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4种经典预测方法。该方法计算指标只需2项:预测的目标年人口数与预测的目标年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数。对于目标年的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数的预测可以结合历史资料使用特尔菲法或趋势外推法等方法获得。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法简便易行,通俗易懂,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用于卫生人力需要量预测。

2.2.2 卫生服务需求法。

卫生服务需求法的出发点是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门诊医生人数=(区域人口数×两周就诊率×26)/(每全时门诊医生日服务量×年有效工作日×K)

病房初级医生人数=(区域人口数×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日)/(每全时住院医生日服务床日×年有效工作日×床位使用率×K)

病房中主治医师以上医生人数=病房初级医师人数×7/8

医生总人数=门诊医生人数+病房初级医生人数+病房中主治医师以上医生人数

对于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医生人数的测算可以引入标准工时的概念。根据各类服务工作条例及国家有关标准,确定各类服务量,再根据医生提供每项服务所需的标准工时和人均提供有效工时,计算得出某专业医生数量。

妇幼保健或公共卫生医生人数=Σ(各类服务对象数×服务覆盖率×年平均服务次数×每次服务标准工时/年人均提供有效工时/K)

式中26为将两周换算为一年的常数;

年有效工作日为254天;

K 为医生从事医疗工作的时间占总工时的百分比,不含医生从事非医疗工作,包括教学、科研、防保、学术活动、社会工作等与因病、因事请假所占用的工时,有些文献取80%~90%,87%~93%,90%等数值;

7/8 为卫生部规定住院医生与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之比为8∶4∶2∶1;

床位使用率,考虑到服务提供的效率,一般不用实际床位使用率,而用在较高效率下的床位使用率。通常城市为85%,乡卫生院为65%,也可以通过专家法获得;

年人均提供有效工时=254(年有效工作日)×6(日均工作时间)

=1524小时。

也有文献采用以下公式计算门诊医生需要量:

门诊医生需要量=区域人口数×两周患病率×人均两周就诊次数×26×需要医疗照顾率×(1-X/100)/(每全时门诊医生日服务量×年有效工作日×K)

式中X/100为当地居民到村卫生站(室)的乡村医生处就诊的比例,其余指标意义同上。

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药剂人员数和管理工勤人员数的测算可以根据他们与医生数的比率求出,根据我国目前实际,卫生部建议近期医护比为1∶1。1997年全国医生与医技人员数、药剂人员数和管理工勤人员数比率分别为:1:0.31、1∶0.22、1∶0.22 。在做区域卫生规划时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再作调整。

2.2.3 卫生服务需要法。

使用该方法预测的结果比实际需求高,因为在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去就医,总是会有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去就诊,就诊人数少于发病人数,即有需要而没有产生需求。

门诊医生人数=(区域人口数×两周需要就诊率×26)/(每全时门诊医生日服务量×年有效工作日×K)

住院医生人数=(区域人口数×年需要住院率×平均住院日)/(每全时住院医生日服务床日×年有效工作日×床位使用率×K)

2.2.4 医院规划模式法。

医院规划模式法是美国学者 Thomas L.Hall 博士提出的,结合卫生人力需要量预测中的服务目标法、卫生服务需要法、卫生服务需求法和卫生人力、人口比值法4种经典方法,联系实际,对卫生人力进行中长期宏观预测。高歌等对上海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卫生人力需要量进行了预测,其具体方法是根据预测区域的大小建立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数的医院模型,其中包括该模型的医院卫生人力数量,依据目标年被预测地区的经济、政治、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趋势,预测出目标年需要该模型的医院数量以求得卫生人力需要量 。

2.2.5 其他方法。

服务目标法、趋势外推法、灰色模型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供需平衡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此外微观集成法在卫生人力资源预测上也有应用,微观集成法是根据系统理论的分析观点,把人才群体进行合理地分割,研究各组成部分的规律性,分别对每一部分预测,然后集成。根据集成方法的不同,既可以得到人才需求总量或人才需求补充量,又可以得到人才按专业或学历的分类需求量或需补充量。人才群体所包括的因素很多,但与人才培养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是人才的总量、专业和学历。

2.3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理论与方法

2.3.1 需要理论与方法。

按照需要理论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一般要清楚设备服务的人口数量、设备针对的病种、人群疾病别两周患病率、设备的年最大工作能力等。工作程序是首先邀请临床专家以及设备使用人员确定设备所适用的目标病种以及每个病种需要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概率;然后开展居民卫生服务调查,获得人群疾病别患病率数据;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技术评价,确定设备的理想工作效率,如平均日检查(治疗)人次,年开机天数,年最大工作量。关于非客观指标的定量如目标病种利用设备的概率、设备理想工作效率等可以采用特尔菲法,邀请相关专家在严密组织下,给出评判。

以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配置为例,假设某地区有人口600万,该地两周患病率为13.5%。为简便起见,MRI 覆盖的疾病仅列举以下几种,各病种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

颅内和体内损伤0.1%,椎间盘疾病和其他运动系统疾病0.2%,脑血管病0.15%,神经系统疾病0.3%。

经过专家咨询法得知各病种需要使用MRI 检查的比例分别为:

颅内和体内损伤2%,椎间盘疾病和其他运动系统疾病1%,脑血管病3%,神经系统疾病2%。

MRI 日最大检查能力12人次/日,每周工作5天,全年开机260天。据此可以测算出该地区MRI 的需要配置量。

可见,如果配置7台MRI 就可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

MRI 需要量=6000000×26×(0.1%×2%+0.2%×1%+0.15%×3%+0.3%×2%)/(260×12)

=7.25

按照需要理论进行设备配置的关键是专家咨询结果的客观准确性,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家对有关系数的把握性也未必很高,会影响评判结果的客观性。

2.3.2 需求理论与方法。

需求理论是在需要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而建立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个体患病之后需要利用大型医用设备时,由于受到认识、经济水平、传统观念、交通条件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利用大型医用设备,于是又产生了大型医用设备利用率、未利用率以及未利用的原因构成。同时还需要考虑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存在着诱导需求(Induced demand)和道德损害(Moral hazard)问题,在计算设备配置量时必须将这部分不必要需求(Unnecessary demand)剔除。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在疾病谱上存在交叉现象,某种疾病往往可以利用多种设备来诊断或治疗,在研究大型医用设备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当分析设备利用中的可替代性问题。具体计算方法为:

理论配置量=某大型医用设备的真实需求量/[(年可开机天数-年停机天数)×日单机最高工作效率]

真实需求量=区域人口数×26×该设备两周利用率×检查必要率+区域人口数×26×被替代设备两周利用率×可替代比例

与居民患病率相比,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率低得多,因此在大型医用设备调查时,可以调查月利用情况,然后计算出月利用率,比取两周利用率更节省调查成本。

2.3.3 效率理论与方法。

效率理论是从供方出发,依据供需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配置。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使用情况的技术效率分析,可以判断目前设备所处的使用状态,从而指导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如果设备的工作量处于不饱和状态,则不应装备设备,如果目前的设备已处于超负荷运转情况,则可以考虑新增设备,但也应分析目前的设备利用中是否存在诱导需求和道德损害问题。评价大型医用设备技术效率的指标主要是:

年能力利用率=ΣNi/Σ[Mi×(D1i—D2i)]

其中,Ni 指第i 台设备的年检查(治疗)人次,

Mi 指第i 台设备的日最大工作量,

D1i指第i 台开机天数,

D2i指第i 台设备年停机天数。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节省时间和研究成本,简单易行,便于掌握和使用。缺点是忽视对设备需求的研究,难以解决跨区域需求流动的问题。

2.3.4 深圳市根据目前的大型医用设备诊疗人次占年门诊诊疗人次、年住院人次的比例推算目标年大型设备的日均诊疗人次‚再结合两周就诊率、住院率和区域人口数预测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数量。

以CT 的配置为例,1997年CT 的诊疗人次占年门诊诊疗人次的0.7%(调整后按1%计算),占住院人次的12.6%(调整后按12%计算),CT 的投资回收平均年数为4年。经测算日均检查人次≥13(日单机理想效率),则可在4年内回收投资成本。

日均诊疗人次计算公式是:

CT 的日均检查人次=年门诊人次×1%/250天+年住院人次×12%/250天

到2010年,深圳市人口数预计达到516万,结合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计算出CT 预期的检查人次‚再除以13得到CT 的配置数量为22台。深圳市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标准除了有总量约束以外,还提出了对诸如医院服务人口、服务半径、门诊人次、出院人次以及医院床位方面的量化要求,标准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从而也保证设备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该方法测算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数量,简单可行,但是大型医用设备的日单机效率如果根据成本的回收期来计算的话,有可能会造成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过多,导致利用不充分和资源浪费。设备的理想效率应当依据设备的物理性能来确定。

欢迎大家加入 DataMap 知识星球,一起聊一聊未来医改的新动向。

「DataMap知识星球」,搭建了行业内领先的资料分享群和知识体系,最近偶然间发现,去年我们分享的两个文档,浏览记录都已经破了1千,我们为行业带来了价值,是让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我们用心创作,只为您提供医院运营、医保管理的高质量资料。所谓高质量的资料,我们可以从①系统性、②表格化、③有来源、④能落地这4方面来评估,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DataMap 在这方面一骑绝尘。
有志于更上一层楼的医院管理同道们可以加入「DataMap知识星球」会员,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

购买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扫描二维码联系老师解决,购买成功之后,老师会邀请您加入会员专属社群
我们在2023年上线了一门数据分析的课程,用3个案例教会大家更好地分析医保结算数据。


适合人群

有一定数据分析基础的,医院医务管理、医保管理、运营管理等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

学习目标

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医保结算数据,可以掌握好玩儿又实用的数据分析技能

详细介绍

通过3个最轻的决策链(Excel、规划求解、DEA)结合3个实际案例,讲解医保数据分析的好玩之道

医保结算数据,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医保结算数据的分析,是一件颇有意思的工作,如果我们带着童真来看待这个事情,那么会多很多乐趣:

1.首先我们将从问题导向来和大家界定这个问题;

2.其次我们将介绍医保结算数据分析中会使用的工具——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玩具,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是却可以增添无穷的乐趣;

3.接着我们将讲解数据分析的思路——流程+技能,给大家一个技能地图;

4.最后我们会给大家讲解 3 个案例,从风险病案的分布、医院发展目标的规划、学科发展效率分析,来和大家一一呈现其中的妙趣所在。

课程大纲

一、问题导向,医保数据分析的5大问题导向

二、建议工具,介绍5个好玩儿的玩具,我们本次课程选择其中4个来讲解

三、所需技能,给您介绍福尔摩斯探案需要准备的百宝箱,箱中都是实用的技能,还有更重要的使用流程

四、分析例 Ⅰ,从制作一份风险结算清单分布图的任务,来实际演练一遍Excel的数据分析

五、分析例 Ⅱ,从如何制定既有挑战又可实现、既满足领导战略又符合主任能力范围的医院发展目标,来实际演练一遍规划求解

六、分析例 Ⅲ,从如何分析判断医院内部的低效科室,用数据来说话,来实际演练一遍DEA(数据包络分析)



为了使数据分析更加强大,我们和大家推荐两款Excel插件,其中之一为 tusimpleBI,5年国考A++医院动态排名 这篇文章中的可视化图表即是采用tusimple制作的

tusimpleBI 具有一键化、专业化、傻瓜化、无痕化、原生化的特点:
  • 一键化:仅需一次或几次鼠标点击即可生成这些高级图表。
  • 专业化:参考了商业图表规范和最佳实践,直接以简洁专业的外观呈现。
  • 傻瓜化:用户无需了解这些高级图表背后的复杂原理和高深技巧。
  • 无痕化:并不修改和破坏用户工作表文件,完全无痕化。
  • 原生化:完全使用 Excel 内置原生图表组合实现,100%
  • 原生态,在分享文件时,对方无需 tusimpleBI 即可正常打开阅读和更新图表 。
总之,您将像使用 Excel 内置的常规图表一样,方便地创建和格式化这些高级图表,迅速成为令人羡慕的商业图表专家。

大家有需要的,可以在 http://www.tusimplebi.com/ 下载试用社区版,根据实际需要再购买,专业版和旗舰版,刘老师送了100张30元的优惠券,先到先得,有需求的可以在购买时输入RJ67T2

另外一款为 EasyShu,医保改革,除了“围追堵截”,更需“疏导畅通”一文中,我所呈现的可视化图表,数据源正是本文开头推荐的Excel,做图所使用的工具,是EasyShu,是一款专业Excel图表插件,由微信公众号【Excel催化剂】的李伟坚和【EasyShu】的张杰作联合打造,主要用于数据可视化与数据分析。

以上6个图,都是EasyShu可以呈现的,这里边的大部分图,属于商业杂志级别的图,像国外的经济学人、商业周刊等杂志之所以能风靡近百年,和他们专业的图表呈现有巨大关系,而这些能力,是多数信息化厂商所实现不了的,什么样的数据用什么样的图来呈现,绝对不是简单套一个模板就可以。

近期我们和EasyShu的创作者取得了联系,拿到了优惠价,另外EasyShu支持试用30天,试用30天之后,如果觉得好用,可以在下边的二维码中以专享优惠价购买。强烈建议对EasyShu有足够认识,对自己工作上数据分析可视化上产生较大价值的,可购买终身版,一次付费,终身使用。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感谢您的一路相伴!

DataMap 能落地的医管咨询
郭仁杰,医院管理咨询师,曾为300家医院提供过DRG、DIP的业务指标分析解读及管理建议的会议和咨询。擅长使用最轻的决策链 鱼骨图、QCC、OODA、DEA、Topsis\x26amp;熵权法、规划求解,切割解扣最复杂的业务 DRG、DIP、CCHI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