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析了企业通过收入和成本调节粉饰财务报表的方法,本文将进一步剖析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科目调整,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企业利润很多时候就像女艺人的事业线,从资产负债表中挤挤都会有。就如前文所说,会计准则给了企业较多灵活性,而利润并非是真实的现金,在符合会计报表原则的前提下,企业从资产负债表中是可以挤出利润的,这种调节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企业如果违背会计原则,或者无中生有虚报利润,则属于财务造假,是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资产负债表“挤”利润有4种思路。
1、调整资产减值准备降低当前经营成本
资产减值准则要求,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为可收回金额,其中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相应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审慎性原则,报表编制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持有到期投资等都需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如果需要调增利润,则适当调减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则对减值计提要求都有规范,规定了减值计提准备的方法,但对于计提的条件、具体方法和计提比例等,企业有一定自主权。
企业可以对具体资产减值计提的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将加速折旧改为直线折旧等。
企业对减值计提的时间、比例等也有弹性处理空间,某些资产可能已经失去回收价值,但是否满足计提条件、何时做全面计提,企业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某项无形资产,有可能已经不能带来价值,但如果本期有利润压力,企业就可以考虑适当延后处理。
2、利用减值拨回增加当期利润
会计准则明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得转回,但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等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减值损失拨回常用于以下情景:
一是当期利润不佳,将以前计提的减值准备拨回。
二是当期亏损不可逆转,干脆“洗个大澡”,通过超额计提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便后期报表扭亏或“好看”。
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资产项目计量方法调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减值拨回均不涉及资金收付和现金流变动,企业调节相对比较容易。
3、调整相关资产项目的计量方法达到调增利润目的
企业有些类别资产入账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盈利数据带来较大影响,比如存货,因为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增加存货-营业成本,可以通过增加期末存货的办法,降低营业成本。
在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企业可以将先入先出调整为后入先出,这样确认了营业收入,但没有足额确认营业成本,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而原料价格如果上涨了,则可用先入先出降低营业成本。
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调整为持有到期投资进行利润调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入账,在发生减值损失时,相应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持有到期投资则只需按相关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因而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较大损失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将其转为持有到期投资,从而减少损益表中支出,达到调增利润目的。
4、通过资产处置、互换等方法增加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和支出,它们不会持续发生,具有偶发性。
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所得的利得(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时,出售获得的收入超过其相应的账面值)、非货币资产互换增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债务重组利得(重组前后债务账面价值之差,实际为企业债务减少量)和政府补贴等。
营业外收入可直接提升公司当期利润,常被企业当成“及时雨”,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操作,调整盈利。
企业为达到某些目的粉饰报表,在会计规则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利润调节,无非就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关系,今年调增利润必然会使明年的利润相应减少。
而财务造假为了做高业绩,刻意采用虚构、隐瞒、变更、关联交易等方法,虚增收入、利润、资产等,编制虚假报表。
虚构收入是最常见的财务造假行为,包括打白条出库,作虚假销售入账;对开发票,确认虚假收入;虚开发票,确认虚假收入等。
财务造假者一般也会隐瞒成本及费用,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刻意隐瞒不报,如原材料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等。做假账企业大多数时候会依照虚增的收入,同比例虚增成本费用。
资产负债表方面造假手段主要是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比如多计存货价值,或者虚列存货;将部分销售成本仍计为存货,增加存货,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多计应收账款;漏列负债……等等。
现实中关联交易常被作为报表粉饰的重要手段,而财务造假者却会掩盖关联交易。
如果是业务正常需要的关联交易,在企业需要调增利润时,关联适度让利,可以认为是符合会计原则要求,但关联交易如果背弃市价原则,或者并非业务正常需要,而是刻意为之,则可能涉嫌财务造假。
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收支为依据,造假难度相对较大,但对存心、刻意做假的企业,它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给弄虚作假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增加可信度,也会通过篡改现金流量性质,来匹配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虚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