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涉及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感的整体状态。几乎在同一时期,「艺术疗法」在欧洲兴起,这一术语最初由英国艺术家 Adrian Hill 创造。1938 年,患有肺结核的他在疗养院静心疗养,由于离不开病房只能通过绘画来打发时间,Hill 很快发觉,艺术创作帮助他更快地从疾病中康复。这一经历启发了他,随后,Hill 开始教疗养院的其他病人一起绘画,这些病人里有些是战场归来的受伤士兵,有些则是从未接触过艺术的普通平民。
在二战后的几年里,即便人们身体无恙,战争对精神健康的摧毁性的影响依然存在。短期的心理治疗和补偿经济损失并不能让社会重新收获希望和幸福感,但艺术实践激发的个体创造力却能够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艺术疗法」的诞生与个体感知到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它证实了人文艺术所带来的疗愈作用并不只是人们的想象。
不久前,lululemon 携手艺术家 Lee Baker 和 Catherine Borowski,将他们的 Graphic Rewilding 项目带到了上海星美术馆。Baker 和 Borowski 原本是两位各自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因为共持有一个相似的观点而决定合作 —— 他们认为艺术不仅应该出现在精英化的画廊白盒子空间里,还应该出现在公共空间里,大众理应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们在 2014 年相识后创作了挑战艺术博览会展陈规则的「垃圾箱画廊」(Skip Gallery)项目。他们将新人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在街角垃圾箱中,在公共空间以开放的形式展示艺术作品,鼓励大众与之互动。相较于该项目的试验性,建立于 2021 年的 Graphic Rewilding 更像是一个轻松有趣的尝试。Baker 和 Borowski 发现在城市环境中,许多人越来越难以接触到大自然。有研究表明,即便只是接触简单的大自然图片,也会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一使命的驱使下,Graphic Rewilding 的创立便是为严重缺乏绿色空间的城市带来一种艺术平衡,在经常被忽视和低估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出沉浸式的,带有广阔的、积极向上意味的艺术作品。
受到东方艺术家对花朵描绘方式的启发,Baker 讲述了 Graphic Rewilding 成型的过程,「我一直被它的美和传达的简单信息所吸引 —— 一朵花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东西,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 花带给人一种亲密感。如果你在家庭或画廊展览的环境里看到它们,你很容易就会错过和忽视它们的存在。但如果我们把花朵放大,它们就会变得格外吸引人,就好像在说『来吧,看看我』。」
展览「好状态心展花园」是对 lululemon 2024 年《全球幸福感报告》的有力回应。从 2021 年首次发布报告以来,lululemon 一直在探索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方式。当代生活的复杂性让追求幸福成为了一种挑战:报告表明,人的好状态受到身体、心理和社交等三个维度的影响。
幸福感的建立需要人们具备长期主义的思想,lululemon 已连续第四年与社区共同开启「一起好状态」年度主题活动,除了与大使、产品教育家、合作公益机构以及社区伙伴共同呈现为期一周的社区活动,lululemon 同时携手栩栩华生内容集团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一起「对话好状态」。
10 月 9 日,第三期「人文深述好状态」的对话在上海星美术馆展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评人、作家、bilibili 名师 UP 主毛尖,策展人、作家与文化学者沈奇岚博士,以及 lululemon 门店大使、播客主播冷建国作为主持人参与了这场对谈。
在观看完展览后,对话从嘉宾各自的感受出发,毛尖直言她看到这种花与鲜艳的颜色后,会生出一种愉悦的、甚至社交的愿望。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一起好状态」让毛尖产生了许多思考。她认为「好状态」固然重要,然而「一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在弄堂里的生活经历,彼时虽然邻里街坊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社群间紧密的联结让所有人都处在一种安全与满足的状态中。
在 2024 年 lululemon 发布的《全球幸福感报告》中,社交是决定人们幸福感的关键条件之一。回馈社群可以有效地增强个人的幸福感,77%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积极投身于社区活动中,而 57% 的受访者则依靠更积极地参与到小范围的社交生活中来避免倦怠感。这或许正应和了「一起」的重要性,当我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利他行为常常给个体带来正向积极的回报。
人文艺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联结性」不可小觑。在毛尖看来,围绕艺术展开的活动本身就具有激发讨论、形成社群的先天优势,无论是对一部电影发表看法,还是对一场展览各抒己见,人们总会在表达的过程中找到同路人,思想上的共鸣所带来的价值感与满足感有利于增加幸福感受。「我们要允许生活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行动和瞬间。建立跟人、跟世界的联结的行为本身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更宽阔。」沈奇岚认为。
在本次《全球幸福感报告》里,中国大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继续领跑全球,但即便整体的幸福感指数较高,内卷、孤独和社会压力仍然是人们如影随形的挑战。「倦怠感」是人们用来形容自身状态的一个高频词汇,在调研中,「倦怠感」被定义为身心及社交状态因长期处于过度压力之下,而出现的疲惫的精神状态。当人处于「倦怠」中时,其成就感和目标感也会随之降低。
「许多人去到远方,例如西藏,但是拍照修图上传分享等一系列行为显示他们仍处于电子枷锁当中。现在的热词『精神远方』不该局限于『远方』,更重要的是『精神』—— 脱离此时此刻此地的那一个精神空间。思维方式没有改变,走多远都还是回到原点。」沈奇岚尖锐地指出。
毛尖认为要找到「好状态」,寻找的东西肯定是其同义词 —— 好文本,好的艺术品,好的生命感受。我们应该以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寻找、挑选自己接触的文艺作品, 短期的、即时性的娱乐刺激只是一时满足,而高质量的作品才会带来深刻的精神滋养。
在讨论中,沈奇岚指出许多女性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正是她心目中的好状态的象征。摒弃了主流视野下的天才叙事与年少成名带来的压力,一些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往往在中年后才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直到生命的末尾。她们的创作生命很长,一路上不疾不徐,保持着一种自洽的好状态。在这一话题上,毛尖也深有感触:「接受自己一切状态的存在,不要局限于他人、现代社会加给你的指标,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从文艺作品谈到个人经历,参与对话的嘉宾给出了保持「好状态」的真诚建议:拉近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容许自己的全身心与世界建立联结。想要摆脱倦怠感,沈奇岚建议人们认知到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在寻找意义的路上,文学和艺术可以成为一座灯塔。毛尖认为,无论是拥有幸福感还是获得好状态,它们都不应该是人们追求更健康生活状态的路上的唯一目标。把握当下的同时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感受生活本身的愉悦。本期对谈将于「对话好状态」栏目播客呈现,欢迎大家前往小宇宙 App 收听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