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如何发展?看晋绥系与南京的博弈

文摘   2024-11-23 15:07   江苏  

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封建制度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交替时代,各种矛盾交织。


新的民族与国家观念正在逐渐形成,个人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正逐渐被军人们所接受。


但是,新的国家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仍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政治选择的背后,都带有着新旧交替的时代痕迹。


1

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政策


中原大战后,以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北方实力派实力大减,失去了与蒋介石逐鹿中原的机会。但冯玉祥、阎锡山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阎锡山虽然一度被逼下野,但很快就借助蒋介石内外交困的境地,重返太原,出任山西绥靖主任,重新掌控了晋绥两省。


冯玉祥则丧失了对西北军的掌控权,西北军被分化为了几个地方实力派,包括韩复榘、宋哲元等。


1932年以后,蒋介石对北方实力派改为以怀柔放任为主。在蒋介石拟定的基本政策中,对北方是亲善放任的。


1933年8月,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计划如下:
一、张学良来中央;

二、对刘湘扶助;

三、对冯玉祥限制;

四、对阎锡山放任;

五、对孙殿英联络;

六、对杨虎城领导;

七、对韩复榘督查;

八、对于学忠培植;

九、对商震、庞炳勋、傅作义提携。


可以看出,除了对没有地盘又失去了军队的冯玉祥采取限制外,蒋介石对其他地方实力派都是培植放任与提携。


倒霉的冯玉祥哈。


1929年,蒋介石到北方时,赠送给傅作义、商震每人5万元,傅作义比较忠义,将赠款转交给了阎锡山,而商震则留为私有。


所以,商震也是几个军师长中最先离开阎锡山的。


2

晋绥系二号人物徐永昌


徐永昌,字次辰,山西崞县人。他本不是阎锡山的部署。


徐永昌最早在宋庆的武卫左军,先后在武卫左军随营学堂、陆军部将校讲习所、陆军大学等校求学。


1917年,徐永昌受陆军大学同学孙岳邀请,出任位于廊坊的军官教育团教育长。此后十余年间,徐永昌与孙岳一直并肩作战。


1924年,孙岳部被编为国民第三军,徐永昌是第三军第一混成旅旅长。


1925年,孙岳任豫陕甘三省剿匪总司令,徐永昌是第三军第一路总指挥。


但此后,因为对冯玉祥亲近苏联不满,加上故乡亲情,徐永昌逐渐与晋绥系靠近。


1927年,徐永昌率国民军第三军入晋,接受阎锡山的津贴。


自此,徐永昌成为了晋绥主将,为阎锡山出谋划策,与赵戴文并称为阎锡山的左右手。


中原大战以后,徐永昌主政山西,任山西省政府主席。


他策划阎锡山复出,是阎锡山在1932年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掌晋绥军政的重要推手。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永昌并不认同包括山西在内的反蒋活动,这使他又成为了蒋介石拉拢的对象。


徐永昌既关心晋绥系的集团利益,又拥护中央。于是,徐永昌就成了晋绥系与南京中央政府之间的桥梁。


3

晋绥系的财务困境


事实上,不仅晋绥系缺钱,地方实力派大多都缺钱。


由于军队数量庞大,除了广东等少数富裕省份,地方实力派的军费往往都入不敷出。


阎锡山的收入方面,山西、绥远两省全年国税收入686万元、特税160万元、中央统税补助费314万元、特别建设补助费360万元。合计收入1520万元。


支出方面,山西、绥远两省军费每月共计172万元,全年2064万元。


也就是说,阎锡山一年军费缺口达540万元。


军队欠饷是要造反的。


1932年,阎锡山收缩军队,裁撤老弱闲散官兵,开赴绥西屯垦。


1934年,晋绥系不得不准备再度裁军。6到7月,《申报》、《大公报》等陆续报道晋军缩编情况:每个营裁减一个连,八个师共裁去士兵20000余人,官长1000余人,每月可节约军费20万元。


但徐永昌不愿裁撤晋军,他私下与杨永泰讲:

余个人意见,晋绥军人确能爱国,何时国家不需要,何时皆可编遣之。


但就今日状况言,对外则晋绥几如边地,而中央尚在准备抗日。


若豫陕鄂等地,土匪遍地,共党四伏,似又不能先裁此项军队。

”


抗日与剿匪是山西不愿意裁军的挡箭牌。实际上,对于地方实力派而言,财力需要裁,却又不能裁的更重要理由是需要防蒋。徐永昌、韩复榘、于学忠等北方主要实力派将领就裁兵问题有过讨论。


不裁,财力不许。裁兵,则顾忌日渐增加的中央军队。


裁与不裁均难,如何破局?


4

晋绥系


中原大战后,华北由张学良主持。张学良驻在北平,组织陆海空军副司令部,改编山西军队为32、33、34、35四个军,商震、徐永昌、杨爱源、傅作义分任军长。


这就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35军的由来。


晋军另外还有正太护路军,若干骑兵部队和炮兵部队。正规军每军2个师,每师3个旅,每旅2个团。


商震离去


1931年夏,石友三对张学良反目,举兵进攻东北军,张学良向南京告急,蒋介石一面派刘峙、顾祝同沿京汉线北上援助张学良,一面电示商震出兵石家庄截击石友三后方。


商震认为时机到来,秘密召集旧部黄光华、高鸿文两个旅,星夜出娘子关截击石友三部。


当时,阎锡山正逃亡大连,晋军群龙无首,商震得以从容离去。


商震离开后,太原海子边广场就召开了一个反商大会,山西将领表示拒绝商震再回太原。


商震是河北保定人,他地域观念浓厚,虽然阎锡山对自己屡加提拔,但商震始终对阎锡山怀有戒心,对山西人更是看不起。


商震在山西多年,但他的司令部里几乎全是河北人,因之山西人对他也自然不满。


第32军军长商震率第67师离去,一拍两散,自此彻底脱离了晋绥系。


商震离开后,晋绥系还剩下3个军,合计7个师。


1934年,正太护路军改称第101师,晋绥系又恢复至8个师的编制。


这8个师的师长分别是:

第66师,杨效欧

第68师,李服膺

第69师,杨澄源

第70师,王靖国

第71师,杨耀芳

第72师,李生达

第73师,傅作义(兼)

第101师,孙楚。


南下围剿红军


1934年,蒋介石对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4月28日,中央军陈诚部攻占了苏区核心区域第一县城广昌,打开了通往苏区的门户。


但是,随着围剿的不断深入,蒋介石深感兵力不足。


1934年8月18日,蒋介石开始有征调晋鲁军入赣的打算。这一打算被徐永昌获悉,他在日记中写道:“昨闻蒋有电调晋军。”


敏锐的徐永昌立即察觉到,这是解决晋绥系军饷问题的好时机。


1934年8月24日,徐永昌从太原到北平,在李鸿文那里获得了更准确的消息:“太原接江西电,调晋军六团或八团入赣助剿匪,候余返并商,应付甚急”。


并,是太原简称。


1934年9月4日,徐永昌从北平返回太原。


1934年9月5日,第二天,徐永昌即前往绥靖公署,商议出兵江西问题,但并未做出决策,他还要去河边,请老板阎锡山拍板。


1934年9月7日,徐永昌和第34军军长杨爱源一起到河边,晋谒阎锡山,商讨出兵助剿。


然而,阎锡山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阎锡山担心出兵有去无回,自己的人马会被蒋介石吞编。


徐永昌则给阎锡山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山西财力有限,正需要裁兵,晋军到江西去助剿,强于养不起而自家裁撤,而且蒋介石“正谋树信统一,不见得以小害大”。


经过徐永昌的开导,阎锡山同意了出兵。


讨价还价


晋绥系内部就出兵江西达成一致意见:出兵助剿,军饷由南京中央承担。


1934年9月8日,徐永昌将山西出兵助剿的意见,请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贾景德复电熊式辉、杨永泰。


山西的如意算盘,蒋介石显然难以全盘接受。


于是,山西与南昌行营之间开始了讨价还价。


1934年9月12日,牯岭那边复电,对晋军南开八团只能补助饷项半数。


山西要全额,南昌行营只同意给半数。


对半砍。


第二回合。


1934年9月14日,山西军需处核算出来,八个团的军饷及给养费,需要共计17万元每月。


徐永昌提议,中央承担四分之三,山西承担四分之一。


但阎锡山仍坚持由中央全额承担。阎锡山铁公鸡式的态度引起了山西内部的不满,不知如何回复南昌行营。杨爱源开始称病,秘书长贾景德也不代拟电了。


由于山西坚持索要全额,南昌行营做出了让步:所开8团,中央每月勉助10万元。


于是,在南昌行营做出了让步,晋绥系内部也同意出兵的情况下,阎锡山没有继续固执,同意了中央出10万块的方案。


这场类似于商贩之间的讨价还价,恰恰是南京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真实面相。


李生达南下


军饷问题解决后,剩下的问题就是领兵将领的选择了。


晋军助剿兵力是8个团,统兵将领需要从上文的8个师长当中挑选。


然而,当得知需要抽调晋军南下助剿后,晋军将领似乎都不愿意去。


第71师师长杨耀芳再三表态,不愿去江西。


第68师师长李服膺,则以家有老人而明确拒绝。


最后,徐永昌向阎锡山建议,在第101师师长孙楚与第72师师长李生达二人中选择一人。


阎锡山选择了孙楚,但孙楚知道后,也不愿意去,他托秘书长贾景德疏通,推李生达去。


最终,晋军由李生达率领8团兵力南下助剿。


10万块买了8个团的外包服务,便宜!


南京每个月10万元军饷的补助,对于捉襟见肘的山西财政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补充。尝到了甜头的阎锡山认识到借师助剿的好处后,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江西剿共结束后,蒋介石同意李生达调回江西后,阎锡山却希望李生达继续在江西助剿,不必返回山西。


续签外包服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此同时,因为没有协饷,阎锡山严词拒绝了助剿与山西接壤的陕北红军。


哪有什么革命情谊,都是利益交换基础上的互动啊!


这就是央地关系的实质内容吧。


给钱办事,没钱免谈。


八达街行走
历史是由时光点化的厚味,又回转头来,装点人们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