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

文摘   2024-11-07 17:17   江苏  

中原解放区,地处豫鄂两省,境内长江由西向东,平汉铁路贯穿南北,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必须首先摧毁的目标。


因此,日本刚一宣布投降,蒋介石躲在四川后方的嫡系部队就蜂拥而出,一面抢占了武汉、郑州、信阳等军事重镇,一面沿着长江两岸、平汉铁路两侧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夺取武汉及其外围地区的战役。


国民党调集十个军、九个游击纵队的兵力,进犯我中原地区,相继侵占了我鄂南、襄西、豫中等八个地区。


在国民党军的迫击下,我八路军嵩岳部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新四军第五师三支部队集结在豫鄂边区,组建成中原军区,发起了桐柏山自卫反击战役,严正地还击了国民党军的无理进攻。


1946年初,国民党由于进犯解放区失利,全面大打尚未准备就绪,迫不得已于1月10日与我党签订停战协议,公布了停战命令。


我中原解放军从全局出发恪守停战命令,即以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停止待命。


宣化店,位于湖北省大悟县,是鄂豫交界处大别山区的一个小镇,四周青山环抱,竹竿河从中流过。河东是宣化店小街,中原军区司令部设在这里。河西有一所中学,早年是湖北会馆,后来成了接待国民党代表的招待所。


停战协议是国民党用来玩弄缓兵之计的花招。在停战期间,国民党不断破坏停战协议,秘密下达作战命令,调动大军对我中原地区逐步包围进逼,实行经济封锁、政治破坏。


中原内战危机日趋严重。


桐柏地区会师

王震、李先念、王树声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等三大主力,和晋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在桐柏地区胜利会师。


三五九旅是奉党中央的命令,从广东北上,到达河南的桐柏山区的。关于三五九旅南下的故事,请见《从3800到830,这是359旅南下支队的征程》。


1945年10月下旬,在这里,王震、王首道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河南桐柏山地区会师,组成了中原人民解放军。


同时,王定烈率领的冀鲁豫水东八团等中共领导的部队与上述三大主力会师,使中原军区部队很快发展到6万余人,但不久精兵简政又复员了1万人。


中原局、中原军区

6万人的中原解放军


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对敌斗争,中央将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为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郑位三、李先念为首,组建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


1945年10月30日,新的中原局在桐柏山区成立:


代理书记:郑位三

常委: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等。


下辖鄂东、江汉、河南三个区党委:


鄂东区党委书记聂洪钧,下辖鄂南、鄂东和罗礼经光、罗礼应等地区;


江汉区党委书记由郑绍文代理,下辖襄南、襄北、襄中三个地委;


河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下辖一、二、三、四、五地委。河南区之前叫桐柏区。


中原突围后,1946年8月又成立了鄂豫陕和鄂西北两个区党委,鄂豫陕区党委书记汪锋,鄂西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


中原军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和第一、二两个野战纵队,组成了6万人的中原解放军。


王树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一纵队司令员。中原突围前,三旅旅长刘昌毅被任命为纵队副司令员、二旅旅长张才千任纵队参谋长、三旅副旅长闵学胜任三旅旅长。


中原军区的妥协


中原军区的任务是,坚持中原斗争,牵制国民党的兵力,配合华北和东北的斗争。


1946年2、3月,中原军区按照中央指示,同国民党谈判,要求允许我中原部队以四万武装转移到皖东苏北或华北就食整编,以二万人就地复员。


1946年2月18日,党中央指示中原军区争取合法北移。


1946年3月18日,党中央又指示争取移兵到皖东五河就食。


为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派出代表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要求允许我中原部队和平转移到五河地区。


这就是说,我党以让出整个中原解放区为代价来换取中原解放军能完整无损地转移到皖东,并保持全国的和平局面。


但是,蒋介石认为中原部队已是落到他嘴里的肥肉,他不仅要占领中原解放区,而且还想把中原军区部队一口吃掉。


因此,蒋介石拒绝了我中原部队和平转移的要求,而以30余万大军加紧了对我中原部队的重重包围和蚕食。


军调处的终结


这一节是题外话。


1947年1月21日,马歇尔到达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在随后的几天内,马歇尔和杜鲁门总统讨论了军调部的问题,并建议撤出美方人员。杜鲁门批准了马歇尔的建议。


1947年1月29日,美国国务院在华盛顿向新闻界发表了通告,宣布美国决定结束与三人小组和军调部的联系,并且表示,美国人员将尽早撤出。


美国将协助共产党方面的正式工作人员返回到适当远近的共产党地区,完成这一行动的最后期限定在1947年3月5日。


南京的美国大使馆宣告,美国将在1947年3月5日以前协助共产党人员返回共产党地区,协助国民政府的战地工作人员返回原来的驻地,逾期留在现地的人员将由他们自己负责而与美国无关。


正式工作人员包括被直接指派参加军调部共产党方面的人员和在周恩来将军1946年11月18日给马歇尔的备忘录中列入名单的人员,那份备忘录曾在1946年12月得到驻南京共产党代表团的证实。


按照马歇尔的回忆录,国民政府军方领袖的反应表示满意,因为他们把美国退出军调部和政府的公告解释为谈判的结束,并且认为这表明,国民政府现在可以放手谋求武力解决了。


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1946年4月底、5月初,党中央、中央驻重庆代表团及中原军区先后发表声明,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予以揭露和警告,严正指出:中原内战爆发,必将成为全国的内战起点。蒋介石如不悬崖勒马,必将玩火自焚。


勿谓言之不预也。


1946年4、5月间,国民党蓄谋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已基本就绪。在中原解放区周围,调集了十一个军二十六个师30万人以上的兵力,挖通战壕十万多条,构筑碉堡6000余座,将我中原部队重重包围于纵横不满60公里的狭小地带,妄图首先包围聚歼我中原解放军,然后再向华中、华北、西北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中原解放军坚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转移。


1946年6月中旬,蒋介石密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绥靖区和武汉行营主任程潜所辖第六绥靖区等部的十个整编师,预定于7月1日,向我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宣化店发起总攻,妄图在“四十八小时内全歼”中原军区部队,制造新的皖南事变。


蒋介石决定大打,全面内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在这千钧一发的形势下,我军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挺起胸膛接受挑战?


党中央和毛泽东从严峻的实际情况出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一条路,指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1946年6月26日晚,中原军区部队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的突围部署,分路举行突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行动。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同志率第二纵队主力,为北路军。


王树声等同志率第一纵队主力及二纵队十五旅的大部,为南路军。


一纵从南路突围,共15000多人,但由于皮定均率一旅约6000人担负整个中原主力突围的掩护任务,所以一纵突围时实际只有二旅、三旅和二纵十五旅四十三团共10000余人。


北路军和南路军均以秘密、神速、巧妙的行动,问西突围。


为迷惑国民党军队,掩护主力向西行动,张体学率鄂东军区部队,继续在原地坚持斗争。皮定钧率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突围。罗厚福率江汉军区部队,作为南路的先遣部队,向襄河以西行动。黄林率河南军区部队,在平汉铁路以西接应主力突被平汉线后,又立即转为北路右翼掩护部队。


中原军区主力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第一关是跨越平汉铁路。


1946年6月29日夜,北路军突过了平汉铁路,向桐柏群山和豫西南平原疾进。


1946年7月1日,南路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也越过了平汉铁路,直指襄河。


南北两路军都出其不意地跳出了蒋军的内层包围圈。


北路军、南路军越过平汉铁路后,仍然面对着严重的比十年内战时期大不相同的敌情。


蒋介石与刘峙获悉我军主力向西突围,虽然大惊失色,但仍贼心不死,一面下令尾追,一面下令堵截。又用汽车运兵,又派飞机袭炸,又搞坚壁清野,先后在天河口、苍台、唐河、白河、丹江、狐狸垭、白桑关、荆紫关、南化塘、梁家坟、漫川关等地拼凑堵击合围圈,妄图消灭我北路军于运动途中。


同时,企图在襄河渡口流水沟、垭口等地,消灭我南路军。


我军机智灵活,英勇奋战,互相配合,排除万难,使蒋介石、刘峙多次组织的一系列围歼计划全部落空。


1946年7月中旬,在入陕门户的荆紫关、南化塘,我北路军突遭堵击,我军在蒋介石自以为最有利的战场上,向胡宗南部迎战,痛击了自诩为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使蒋介石限期7月20日前务必全歼的命令变作了废纸。


突围成功


突围后,一路由李先念带领到了陕南,一路由王震带领回到了延安,一路由王树声带领到了鄂西北。


李先念的北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和闵学胜所率南路军一部,先后突进到陕南。


王震三五九旅于1946年8月下旬回到陕甘宁边区。


王树声的南路军大部和江汉军区部队,先后突进到鄂西北地区。


此外,皮定均掩护主力突围后,向东到了苏皖解放区。向东突围的第一纵队第一旅,于1946年7月中旬突进到苏皖边解放区。


鄂东军区部队以团为单位活动,牵制敌人,后于1946年7月下旬分散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我中原各路突围部队,在一个月左有的时间里进行了数千里的长征,粉碎了国民党30余万军队的围歼、追剿、堵击,实现了战略转移,使蒋介石企图制造新的皖南事变的阴谋彻底破产。


这次突围是十分艰苦的,中原军区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部队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中原解放军保存了主力部队约两万人。还有一大批经过严峻考验的优秀干部。


其中,皮定钧所率第一纵队第一旅5000余人,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为一个独立师,转战华中、华北,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著名战役,屡建战功。


皮有功,少晋中。


三五九旅重返陕甘宁晋绥解放区以后,扩编为一个军。在王震领导下保卫延安,进军陇东、关中、新疆,在西北战场起了重要作用。


文建武、汪锋所率豫鄂陕军区北渡黄河的7000部队,原为新四军第五师的主力,晋城休整后,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


这支部队在李先念率领下,重返中原,汇合张才千、李人林所率中原独立旅,转战平汉路南端、襄河两岸,重建了江汉解放区。以后又进军川东,对中原决战、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都作了重要贡献。


刘昌毅、桂林栖所率之皖西人民自卫军,汇入刘邓大军编为一个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罗厚福等率部在鄂西北地区,刘昌毅等率部从鄂西北到皖西地区。张体学、何耀榜、刘名榜、熊作芳等各率部掩护主力突围,牵制敌人,坚持大别山地区的斗争。留在秦岭、伏牛、桐柏、大洪、武当诸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各支游击队,都先后汇入南下大军,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了新的功勋。


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中原突围说:

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


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王首道在回忆录里写:

评价中原突围,应从整体上去看,要认识它的战略意义。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孤立地去看。


全国的解放战争就是这样,有胜有败,有得有失,我们在这里遭受一些损失,而在那里却取得了胜利。


中原突围也是如此,中原部队吃点苦头,遭到一些损失,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在华北和东北却得到了大发展,后来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可以这样看,没有中原部队在中原吸引大量敌人,我军不可能迅速地在华北、东北和全国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应当肯定中原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坚持斗争和胜利突围的战略意义。


1947年1月,刘少奇在关于中原问题的讲话中说,中原坚持与中原突围,起的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的作用小。


1947年5月28日,党中央致中原部队的慰问电说:

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牵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所有参加这一英勇斗争的指战员均为全国人民所敬佩。


1947年11月,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毅对原新四军第五师部分干部讲话时说:

中原部队牵制蒋介石三十万主力部队达十几个月之久,这就为华北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的七战七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敢说,如果没有中原部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可能没有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七战七捷的胜利。


中原部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对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对配合各个解放区作战,对党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非战斗人员的突围


当时,最困难的是非战斗人员的突围


中原局决定,除三五九旅的非战斗人员随军突围外,其他部队的非战斗人员主要以疏散隐蔽、投亲靠友、分散化装突围等办法安置。


贺炳炎被周恩来先调回延安。行前,贺炳炎交代说:

中央指示,部队立即想法突围,只要能活着回到延安,凡是共产党员,中央都承认你们的党籍。


从中央对中原突围的后事安排,就可看出形势的严重性了。


一起突围案例

鄂东地委书记 程坦

夫人 向云英


程坦,鄂东地委书记、鄂东军分区政委、鄂豫区组织部长。当时的鄂东地区包括现在河南省信阳等湖北以外的地区。


中原局决定由程坦率领刘西尧等10余名高级干部,化装成三方协调停战谈判小组成员,到武汉找到董必武。董必武以参加调停工作的名义,安排他们乘坐美军飞机到北平,实际上是变相疏散中原部队无法参加突围军事行动的伤病人员。


不久,叶剑英又安排程坦他们乘坐美军飞机从北平飞往延安,因此他们这一行人没有参加突围的军事行动。


程坦夫人向云英没有和程坦在一起离开中原解放区。


与向云英及子女一同突围的有:黄岗地委书记刘西尧的夫人陈景文,十四旅旅长吴林焕的夫人陈善平及其子女,徐达三的夫人靳明,肖远久的夫人林克,黄涛若的夫人连克,布风的夫人等。


加上孩子,一行十来个人。


组织上决定她们这群妇孺化装突围,到山东沂蒙山区解放区,并每人发给5万元国民党货币关金币作为路费。


她们化装成国民党77军的军官家属,在该军一名军官的帮助和护送下起程。


77军,军长何基沣,老熟人。


关于这名神秘的军官。组织有纪律要求,不允许打听这位护送军官的姓名,并要表现出与这位军官有一定的距离。


后来得知,这名国民党军官,是中共地下党员,名叫李连成,有说他是副官的,有说他是参谋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贵州省工作,


十来个人只买到一张车票,从信阳混上火车,几经辗转和周折,经郑州到达徐州。这位军官即到77军接洽了工作,然后按原定计划返回了宣化店。十来个人都改了名字,还编造了谁是77军哪个军官的家属,什么时候和男人结的婚,背记了77军的编制、驻地等简要情况。


一行人然后从徐州分散潜入了农村,想办法分别到了鲁南地区,进入了山东解放区。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闯过了国民党军、警、宪、特甚至共产党叛徒的多次盘查,精神高度紧张,有时还惊心动魄,但都全部平安到达了突围目的地沂蒙山区,没有损失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掉队。


从大别山区的宣化店到山东省的沂蒙山区,走完整个路程顶多不过一天时间,当时却历时了整整18天。


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韦国清很快接见了这群突围出来的妇女儿童,并亲自招待吃了一顿饭,这顿饭有猪、羊、鸡、鸭、鱼。几天后,韦国清派车将大家送到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山东临沂。


尾声


中原突围中,除牺牲的同志外,被俘、被捕、掉队、流落他乡的中原部队人员共约两万人,损失还是相当大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对这些人进行了审查,但绝大多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列为了不可信任一类。


他们中的共产党员,被取消了党员资格。绝大多数人没有安排工作。每逢政治运动,都要再被审查一次。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受到摧残。他们的处境一般比较艰难,生活相当困苦。他们的子女甚至亲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受到影响,牵连覆盖面约百万人,主要分布在鄂、豫、皖三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们一直坚持向有关部门申述,希望得到公正的待遇。


郑位三、陈少敏等老同志也为他们向中组部交涉,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


1979年,程坦的儿子程沐雨在湖北省委看到一份文件,专门为在中原突围中的这两万人彻底平反:


原新四军五师参加中原突围而曾被俘、被捕的人员,经审查确属没有问题的,原来是共产党员的恢复党籍,可以工作的安排工作,已经不能工作的要发放生活费,并要保证他们的医疗。


文件后附有李先念手写的关于中原突围的简要说明一篇。还附有胡耀邦坚决为这两万人平反的批示,也是手写的,共计三篇。


事过33年,才为中原突围中的流血奋斗者解决了最基本的政治待遇问题和生活出路问题,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


八达街行走
历史是由时光点化的厚味,又回转头来,装点人们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