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人公: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女主人公:海伦·福斯特。美国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
1932年12月,斯诺向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秘书海伦求婚成功之后,第一个告诉了大姐姐宋庆龄。
宋庆龄特意在家中办了宴会,祝福这对恋人,并送给新人们一个美国造的银质咖啡壶作为礼物。
1932年圣诞节,斯诺和海伦在东京的美国驻日本大使馆里举办了婚礼。
然后乘游轮开始了南太平洋蜜月之旅。旅途中,这对新婚夫妇带了一大堆书,轮流着读给对方听。
这是1930年代的爱情。
纯。
1、斯诺和海伦相识
1928年,斯诺23岁,他计划用一年时间周游世界,然后当作家。
出国旅行、写书、当作家,是30年代美国青年们的时尚。
1928年7月初,斯诺到达上海,他只计划在中国待6周。结果,上海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留下了斯诺,担任助理编辑、旅行记者、代理主编。
中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国度。
1931年8月,24岁的海伦福斯特也来到了上海。她将担任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秘书。不过她也没有打算在中国待很久,最多一年。她要写一本畅销书,当一个女作家。
海伦是一位健康、自信、美国童子军式的姑娘。这次来上海,她甚至带着网球拍和高尔夫球袋远涉重洋。
海伦还是斯诺的迷妹。
海伦在美国时读过斯诺写的许多在中国旅游的文章。她把斯诺的这些文章剪贴了满满一大本,也随身带来了中国。
在海伦的想象里,斯诺会是一个犹如19世纪英国著名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那样的人物,身材魁梧,勇敢健壮。
海伦一到酒店,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向接待她的美国领事馆副领事保罗打听斯诺在哪里。
保罗和斯诺是熟人,他立刻给斯诺打电话说:刚从西雅图来的福斯特小姐要见你。
斯诺在电话里约保罗和福斯特小姐19:00在沙利文咖啡馆见面。
沙利文是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上的一家美国风味的咖啡馆,是当时上海唯一有冰激淋的所在,外国人都爱到那儿约会聊天。
斯诺迟到了半小时。迟到是斯诺的习惯。
当海伦见到斯诺的那一刻,幻想被现实击穿了。眼前的男人竟是一个面色苍白、消瘦、雀斑的有些病态的男人,走起路来还有些微跛的样子。她有点失望。
僚机的重要性在此刻彰显。
保罗连忙打圆场,他说斯诺在印度旅行时染上了痢疾,腿部受了伤行动不便,请小姐见谅。而且,斯诺的母亲刚刚去世,他都没能回美国奔丧。
海伦原谅了斯诺,排除了不好的第一印象,克服了失望情绪。她看见斯诺虽然消瘦,但长得匀称、英俊,有一头棕黄色的自然卷发,棕色的眼睛配上长长的睫毛,既漂亮,又热情,使人一见入迷。尤其是斯诺比自己大不了几岁,但却成熟得多。
斯诺也是一见钟情,因为海伦是他3年来所见到的第一位十足美国气的美丽女孩子。她标致健康,一双湛蓝的眼睛总是跳来跳去,简直是美貌与智慧的结晶。
就这样,斯诺和海伦一见如故,谈得很投缘。
而介绍他们相识的副领事保罗则成了镜子,坐了冷板凳。哈哈哈哈。
2、结婚
斯诺与海伦两人一见钟情,频繁交往,互诉衷肠。
第一次求婚被拒
斯诺用他在云南买的一个西藏的白银鞍座戒指向海伦求婚,被拒。
海伦说:我在25岁以前绝不结婚,在我游历完外国,写出一本书之前,我绝不结婚。
斯诺掩饰说,自己正在写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也是写不出来不结婚。斯诺说自己是“求爱心切,结婚不忙”的人。
第二次求婚成功
1932年12月1日,斯诺写完《远东前线》,寄往美国后,再次找海求婚。
尽管海伦还没有写出她的书,但一年来她炽烈地爱着斯诺,她再也没有力量拒绝斯诺了。
海伦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把纤细白皙的手伸给斯诺,让他把那只白银鞍座戒指戴在了她的无名指上。
斯诺还送给海伦一张订婚照片,是他叼着烟斗、坐在打字机前写作时拍的。照片上题写着:赠佩格,你的配角埃德。
海伦后来回顾说:埃德严格地遵守了那个决定,而我却犯了错误,没有先去写我的第一本书。
婚礼
斯诺第一个打电话给宋庆龄,告知他和海伦订婚的喜讯。宋庆龄是把斯诺当小弟弟看待的。她特意在家中举办了宴会,对斯诺和海伦订婚表示祝贺,还送给他们一把美国造的银质咖啡壶作为礼物。
1932年圣诞节,斯诺和海伦在东京美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婚礼。他们先在日本各地作蜜月旅行,然后登上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的“加拿大马鲁丸”号轮船,驶向天气温和、风平浪静的南太平洋。
在旅途中,这对新婚夫妇带了一大堆书,轮流着读给对方听。他们把大自然、各国的风情和各种书里的思想作为话题,尽情地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
3、中国的婚姻
蜜月旅行一直持续到1933年3月,斯诺夫妇去了台湾、婆罗洲、塞利比斯、爪哇和巴厘岛等地,然后从新加坡到香港再到广州,又沿海岸线到上海,继续乘船北上天津,最后到达北平安家。
两人在北平一直住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占北平后才离去。
改变包装丈夫
是不是女人都喜欢改变自己的丈夫?
在结婚后的头一年里,海伦试图把丈夫斯诺改造成自己所设想的那种男人,她想让斯诺成为北京的外国人中最漂亮最有风度的男士。
海伦强迫斯诺跳舞、骑马、打高尔夫球、打网球。逼斯诺锻炼身体,要他同各色人物一块去周末野游社交。
但是斯诺生性不喜欢这些活动,海伦对他大吵大嚷,甚至拳打脚踢,斯诺也无动于衷。
斯诺习惯于我行我素,有自己真正的自由,不必为妻子、家庭负责的自由。斯诺将这些视为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
妻子海伦的牺牲
幸运的是,海伦很快醒悟了,她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是改变不了的。
从此,海伦把家庭作为自己的责任。
斯诺习惯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写作,从睡眠心理直接进入写作天地,不容许任何使他思想偏离的行为,甚至不要早餐谈话,不看报,不打电话。
海伦小心地保护着丈夫,使他在中午以前不受任何干扰。
海伦开始认为,妻子是丈夫完成更高成就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发电厂。
海伦后来自豪地说:他们的婚姻在其存在的日子里,是工合式的成就,而且成了不少人和历史事件的原动力。
海伦的牺牲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从上海来到北平,海伦不仅因此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外交工作,用掉了她多年来的积蓄,而且放弃了自己的许多生活爱好。
海伦为斯诺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海伦和斯诺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海伦热情,爱运动,喜欢交际,追求事物的完美并更有进取性;斯诺文静,处事从容,喜欢思考,生活随意,在小事上漫不经心。
不过,夫妻二人也有共同点。
他们都追求真理,勇敢坚定,对中国的看法客观公正,没有偏见;他们都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对中国的革命事业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热忱的支持。
4、夫妇去陕北
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
1936年夏天,斯诺打算秘密去陕北苏区访问,寻找红军,寻找毛泽东。
尽管国民党的报纸上充斥着赤匪、杀人放火的故事,而且去陕北要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冒很大风险,前途未卜,海伦还是坚定地支持了丈夫的这一决定。
当时中共中央是邀请一位记者、一位医生访问苏区,斯诺夫妇商定,斯诺先去,然后请中共地下党组织帮助海伦去苏区与他会合。
斯诺走后,海伦担负起他的《每日先驱报》特邀记者的工作,进行采访,掩护了斯诺的秘密行踪。
斯诺到达陕北苏区后,党的秘密信使王林于1936年9月到北平,带来斯诺给海伦的一封信:我希望你来此地分享我的快乐。你若来此,能够进行多么热烈的谈话和讨论呀!
海伦采访张学良
1936年10月初,海伦到达西安。此时正是西安事变前夕,形势十分紧张。海伦没能越过军警的封锁线,只好返回了北平。
但是,海伦抓住机会在西安采访了张学良,写出了《宁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采访,报道了张学良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意向。
1936年10月8日,海伦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了伦敦的《每日先驱报》上,接着又刊登在了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华北明星报》上,最早向国内外公众透露出了要求国共团结抗日的呼声。
《西行漫记》中保留毛泽东的自述
1936年10月末,斯诺从陕北苏区归来后,海伦帮助丈夫把在苏区拍摄的胶卷照片和纪录影片洗印出来,制作访问苏区的幻灯片。
海伦还帮助丈夫整理采访笔记,为每一个被采访的中共和红军领导人的照片撰写传记说明。
在写作《红星照耀中国》时,斯诺原本想把毛泽东自述个人革命经历的材料进行删节,只把摘要写到书里去。
但海伦认为,斯诺不仅为自己,也为中国人和全世界发现了毛泽东。这是他访问苏区带回来的最重要的东西。
海伦不赞成删节、摘要、改写毛泽东的自述。海伦认为毛泽东的生平应该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精髓,他亲口叙述的全部经历,形式完美,不应该动它,一字不漏地引用才对。
海伦特意把毛泽东的自述,用打字机一字不漏地打印出来交给斯诺。
就这样,斯诺在写作《红星照耀中国》时,每写出一个章节,就交给海伦阅读。海伦也都提出了许多的修改意见。
斯诺称赞,妻子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我的批评家。
为了感谢妻子,斯诺把毛泽东生平的记录手稿作为礼物送给了海伦。
海伦去延安
斯诺采访了毛泽东,海伦则采访了朱德。
斯诺去陕北时,朱德还在四方面军,没到陕北呢。
1937年4月下旬,海伦去到西安,然后在中共人员接应下离开西安,先到云阳会见了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然后转赴延安。
海伦对毛泽东说:我已读了您的故事,我丈夫在书中写了您的生平,是我打的字,但是我必须亲眼看见您。
海伦对朱德说:我是沿着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我丈夫未能见到您甚为遗憾,我要从您这里获得最后的一章。
后来,斯诺《西行漫记》中关于朱德的内容,就是使用了海伦的采访材料。
海伦在延安待了四个月。她不仅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作了多次谈话,并对60多名从全国各地来延安参加中共苏区代表会议的各路红军将领进行了采访,其中许多人是斯诺没有见到过的。
海伦以报告文学形式写成了《红区内幕》,也就是《续西行漫记》,成为了《西行漫记》的姊妹篇。
海伦还写成了《红尘》、《中国之妇女》等书,把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了全世界。
5、最后的故事
1940年12月,美国政府下令美国的妇女儿童撤离东方。海伦只身一人从上海乘船返回了美国,携带了有40个大箱子的行李,里面装的是他们在中国收集到的资料和写的文稿。
海伦回国后发现,《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已经成了畅销书,斯诺的名字和评论他的书的文章频频出现在报刊上。
于是,斯诺立即退掉了去新加坡的机票,买了泛美航空远程快速的剪式飞机票。他拍了加急电报告诉妻子:他将以最快的速度飞到她的身边。
回到阔别了13年的美国,斯诺和海伦先是住在好莱坞的一所公寓里,然后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买下了一幢1752年建造的小农舍。
这儿环境幽静,特别适合于潜心写作,在到国内外旅行的间隙,斯诺在这儿写了三本书。
1942年,斯诺被聘为《星期六晚邮报》的第一位战地记者,担任副总编辑。他先后到苏联、欧洲、印度和东南亚采访。
海伦则把她的全副精力投入了美国支援中国的工合委员会的工作。直到1951年委员会解散时,她仍担任委员会的最后一任副主席。
1947年2月离开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的房子后,斯诺就再也没有回来同海伦一块居住了。
1949年5月,斯诺同海伦作出了美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年离婚的决定。
斯诺和海伦的分手是友好的。他们依然十分敬佩对方。
海伦离婚后没有再婚。她始终保持着斯诺这个夫姓。和斯诺离婚后,海伦一直住在斯诺留给她的麦迪逊小镇上的小农舍里。
1972年,斯诺去世。
1997年,海伦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