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窗/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B EVAR)已成为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一种微创且高效的手段。然而,在引导该手术的技术上,3D打印技术与传统测量方式究竟孰优孰劣,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近期,一项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等64家医疗中心共同参与的多中心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405例接受F/B EVAR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259例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引导(3D组),而另外146例患者则采用传统测量方式引导(传统组)。所有患者均因主动脉病变累及重要内脏分支而接受手术。
在手术方法上,传统组依据主动脉CTA影像,使用专业测量软件进行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特征测量,并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根据测量结果体外释放覆膜支架并进行开孔。而3D组则通过Mimics等软件对患者主动脉CTA数据进行3D重建,设计并打印出透明中空的3D主动脉模型。在模型中直观地进行支架释放和开窗定位,再标记并开孔于实际支架上。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组,3D组患者的腔内手术时间更短,这得益于3D模型能够精确还原各分支血管间的相对位置,降低了手术难度。在不良事件方面,尽管两组在脊髓缺血、严重肾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3D组的数值均低于传统组。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随访期间3D组的内漏发生率、分支动脉闭塞发生率和再干预率均低于传统组。这可能与3D打印技术指导下的体外开窗精准度更高有关,减少了因支架不符合解剖结构而导致的内漏几率。
然而,尽管3D打印技术在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早期预后方面表现出优势,但研究也指出其远期疗效仍有待长期随访证据的支持。此外,个性化定制的开窗/分支支架虽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目前价格昂贵且制造周期较长,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在开窗/分支支架主动脉修复术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测量方式展现出了一定优势,尤其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早期不良事件方面。然而,其远期疗效和成本效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3D打印技术有望在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潘朝晖, 付东生, 韩月雪, 等. 三维打印技术与传统测量方式指导下的开窗/分支支架主动脉内修复术的多中心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中英文),2024,9(5):319-327. DOI:10.3760/cma.j.cn101411-20240516-00048.
参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9816861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