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胶体金这样目视判读的试剂,临界值应该怎么确定?

文摘   2024-11-13 08:03   广东  

最近很多朋友问,胶体金试剂的临界值要怎么来确定?是不是也要用ROC方法来做

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用

但朋友的疑问也就接踵而至,药监不是要求所有的临界值都要用ROC的方法做么?

今天,我就和你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临界值本身会受哪些变量的影响。

对于临界值来说,是两个

第一个变量就是在你配方里的抗原抗体浓度,当然,对于分子检测来说,可能就是探针和酶的浓度,在一般情况下,浓度越高,检出能力越强,临界值就越低,反之亦然。

另一个变量,则是你开发的试剂,也就是这个检测系统,它给出的测得信号。

对于一个包含二元变量的参数而言,要确定它的结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锁死一个变量,然后就只需要调整一个变量了。

对于那些用设备进行判读的试剂来说,它的临界值是可以浮动的,比如说,如果测得信号是1-10,临界值是6,也就是1-6是阴性结果,7-10是阳性结果。

那如果我们把这些测得信号都乘以10,也就是测得信号范围是10-100,临界值是60, 10-60是阴性结果,70-100是阳性结果。

看,虽然样本的测得信号变了,但它被判定为阴阳性的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试剂定型之后——只对检测系统的稳定性有要求,也就是要求检测结果重现性好——再用ROC曲线去将测得信号和临床阴阳性结果挂钩,并且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值来做为临界值。

关于这一点,在《AUC这个指标,对IVD产品来说有什么价值?》一文当中,我做了相关描述的。

但这一点,对于胶体金法这类目视判读的试剂来说,就不太合适,因为它的判读标准是线条出现就可以判阳性,这也就是说,对于这类试剂而言,临界值的测得信号是被定死了,也就是L3或者L4浓度的水平。

能变化的,就只有浓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用ROC曲线的方法来确定临界值已经不合适了,得采用量值传递的方法来做。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临界值是多少,可以首先看你所做的这个项目,在临床上面是不是有明确的临界值要求,就像1 IU/mL这样,如果没有,那就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市面上口碑较好的临床试剂。

接下来,你需要准备一份高值样本,然后用确认没有基质效应的稀释液进行稀释,稀释十五到二十个梯度左右。

稀释的时候最好采用比例稀释的方案,而不是对比稀释的方案,因为对比稀释的间距太大,很可能会错失浓度要求。

然后,再用选定好的试剂盒,对系列稀释样本进行检测,每个样本测定二十次,找到95%检出的那份样本。将这份样本定义为6号样本,向上找四个梯度样本,分别定义为7-10号样本,向下找五个梯度样本,分别定义为1-5号样本。

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临界值传递参考品了,其中,1-5号样本检出概率要低于95%,6号样本的检出概率为95%,7-10号样本的检出概率高于95%。

接下来,你就可以利用这套参考品,去调整胶体金试剂的抗原抗体浓度,确定在临界值为L3或者L4的时候,试剂的检出性能,是符合临界值传递参考品要求的。

对于采取目视判读的试剂,比如说胶体金、模条、荧光层析法等等来说,都可以采用这套方案来确定你的临界值是多少,而不是去硬套ROC法来确定临界值。

关注我,降低产品上市认知门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资料商店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诊断科学
诊断科学,产品和合规咨询顾问,打造了《IVD上市课》等系列课程,曾为多家国内外诊断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提倡“从概念到市场”的理念,为诊断厂家提供产品和合规规划的参考方向,一起更早看到未来。使命:降低产品上市认知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