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食话】将相故里的美餐——蒲城十大盘

文摘   2024-10-31 17:15   陕西  


专注陕菜·陕西美食产业推动者!

陕西美食被诟病或误解的是,其中大部分是“主食”甚或碳水,似乎缺乏纯粹的菜肴,这种情况尤以关中一带为甚。虽然说有一定的误解,但过于美味的“小吃”类美食较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也有一些地方,除过“小吃”出类拔萃之外,还有许多独创或特有的纯粹的菜肴,比如蒲城。在“菜肴”这一点上,蒲城特色的品类还真的比较多,很是值得一说。依着笔者的体验与感受,从中提炼出精华般的十个菜肴,惶惶然的“蒲城十大盘”

且一盘一盘的呈上:

八宝辣子

“八宝辣子”,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蒲城菜中占据着老大的地位,也几乎是所有蒲城筵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压桌菜。

“八宝辣子”的核心在于以辣子的名义荤素搭配、炒制咸菜。其主要元素体现出的特色,就是大肉丁、咸菜丁与辣椒面的融合。这三种看似简单家常的食材,乍一看就是平常生活里离不开的几道滋味,但深究起来,这辣、这荤、这咸,恰恰就是北方人乃至更大区域的人们餐桌上的当然主角、味蕾上的紧密伙伴。而把这三种滋味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几乎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群舌尖全部欲望的综合体。让味蕾在一道菜面前翩翩起舞,让唇齿在同一时间得到满足,就是这道菜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辣椒面、咸菜、大肉等几种食材,奠定了“八宝辣子”的根基。之后,本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圣训,又选择了几样蔬菜加了进去,比如蒜薹、莲菜、黄豆、胡萝卜甚至玉兰片乃至竹笋等,让这道辣子菜更加的丰富多彩,虽然“八宝”在这里是个概略词,但较真起来也够八样。这些食材都生熟皆脆生,且互相能够配伍,相互成就而不唐突,单个拿出来也不会有浸染其它食材的气味等。这些食材作为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补充、也是对于“八宝”的完善,从而让菜肴更加丰富。

“八宝辣子”的制作过程中,辣、咸、荤互相融合、互相成就、互相提升。让辣味在保持了刺激功能的前提下变得柔和可取,让咸味在作为味觉底色的基础上不至过齁,让荤味在油香爨香的本色上去除荤腻,既各得其所,又全面升华。于是,以这几种看似简单但代表着主要味觉需要的食材成就的菜肴,就变得老少咸宜、四季皆宜、经久不息

高力肉

高力肉,之所以称之为“高力肉”,一般的说辞是,当年唐玄宗的大总管高力士十分喜欢吃,加之高力士陪葬唐玄宗在蒲城境内,于是这样称谓。按照这样的说法,应该称之为“高力士肉”,是为了避讳还是简便,称为了“高力肉”。

“高力肉”,做法大致是选精瘦肉切块,裹蛋液生粉之后油炸,之后上笼屉蒸制而成。

“千古名宦”高力士身负大内总管之责,为了服务好皇家,在饮食上必有较高要求,可能也对饮食有研究的兴趣。比如高力士晚年被贬流放之时,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而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撇开别的因素不论,就高力士对“荠菜”的熟悉,也能推测其对于饮食烹饪的关注等。由此是否也可推论,这道改良版的、或者说精制版的“小酥肉”,是不是高力士力主改进的一道菜肴?

为了印证这一说法,不妨看看“高力肉”制作过程中的讲究之处:一是在选料上,一定拣选猪肉的精瘦肉,不带半点肥肉,这一点就是大家的做派;二是在肉的切制成型上,高力肉是切成方块而不是一般酥肉的条状,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肉质充分承受油炸的过程,不至于焦糊或者过于脆硬。三是在肉块被蛋液和淀粉包裹之后,在抓拌的过程中再加入少量菜油,意图让肉块入锅后不至于粘连,同时也增加了肉块的油香等。有了这几个不同于一般酥肉制作的特性,那“高力肉”的单独命名就有了更多底气。

高力肉与其它酥肉的区别还有几点,是包裹的芡粉较少,没有更浓厚的粉感,食之口感更纯粹;是因为肉块较大,所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肉块的质感,一口咬下来,里面的肉丝丝缕缕清晰可见,全没有囫囵混沌之意;是相对独特的调味方法,让高力肉的口感更多了一份香爨,而且咀嚼起来更有感觉。

蒲城生炒

“蒲城生炒”,这是一道荤素兼备的菜,荤为大肉、素为莲菜,使用“生炒”之法。

“蒲城”放在这里,肯定寓示着是蒲城首创、独有或坚持的。而“生炒”本是一种烹饪技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熟炒”。将地名与技法组合在一起,是说这是蒲城独有的一道菜肴。“生炒”在蒲城已经是这道菜约定成俗的简称,全称应该是“蒲城风格的用生炒技法成就的一道猪肉与莲菜结合的菜”。

“蒲城生炒”炒制时肉不过油、也不可过油。炒时最好用大油,也可用菜籽油。技法与程序上,依次下入葱片、姜末、肉片、莲菜等,肉片入锅后须烹醋、莲菜片入锅后也须烹醋,先后烹两次醋,出锅时淋上大油。成菜肉片暗红泛黄、质地鲜嫩、油汪荤香,莲菜素雅洁白、脆生爽口、味觉清香。不荤腻亦不寡淡,色泽诱人、滋味引人、醇厚养人,故而上下大小皆喜。

为什么不把“生炒”做得和通常的“莲菜炒肉”一样?或者说为什么要特立独行?原因可能有几点:一是口味的偏好、二是技法的自信。这种炒法,成菜汤汁很少,比较干散利落,当然口感也更“干脆”,这就比较符合蒲城人的性格,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说到技法的自信,那就是干货了,十分考验厨师的水平,只有信心满满,方敢如此操作。

蒲城红肉片

蒲城红肉片。这“红肉”指的是纯瘦的肉,而“红肉片”自然是其成就的片状的肉,上乘的用里脊肉,一般的也要用到后腿的腱子肉。

这道菜的关键在于“煮肉”。煮肉看似简单活,无非是水开撇去浮沫,掌控好火的大小,再看好煮的时间即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蒲城红肉片中煮好的肉是要切片的,而且都是瘦肉,所以这个火候就自有它的讲究。肉煮得不能太过,否则难以切片成型,不能太欠,否则硬而柴。这里的厨者自有心得,一定会把肉煮得恰到好处,一定会让它切片后“颤悠悠、微透亮”。还有些技巧,比如这肉煮出来一定要用凉水“激”一下,一是快速冷却,二是紧致紧密。

必须补充的是,大路货色的煮肉,尤其是这样要后加工的肉,顶多放点葱姜去腥。但蒲城红肉片的猪肉,会更讲究一些,那就是除过葱姜,再加入适量八角、桂皮、花椒、香叶、茴香之类,这就接近卤制了,但不是真正的卤制,不加咸味进去,这是必须的。

煮好的切成薄片的肉,要被转着圈的互相叠压着摆在盘子里,并慢慢聚拢成圆堆状,煞是齐整秀美。这圆堆的顶部,再叠放一撮切得细细的葱姜丝,以及不多的但烘托颜色的几丝干辣椒。这些肉片们以及点缀的葱姜辣椒们排出造型后,再接受双重的洗礼——一勺滚烫的热油,浇泼在那个小圆堆的顶部,滋啦声响起,被激发出焦香的辣香葱香随之氤氲而起。一碗提早准备的汁水,此时顺着小圆堆的周边浇灌而入,随物赋形,洇染流淌,在肉菜们的周边如城墙般环绕,也是“水围城”的感觉了。这就是一盘“蒲城红肉片”呈现的外在形态。

至于滋味嘛,那咱开动——原本已经蕴积了香料味道的肉片,再经过油泼葱姜辣椒的焦香激发,再接受酸香汁水的浸润,此刻的感觉自然是腥膻全无、周身清香,肉味纯粹、漫透荤香,醋味介入、清冽酸香,些微着辣、不燥而香

蒲城辣酱肘子

蒲城辣酱肘子。这道菜在选材、调味等方面,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肘子菜有所区别。

一是选材。蒲城辣酱肘子通行的做法是选用大块的五花肉,这五花肉也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肘子,也可能离原本的肘子远一点,但一直如此,一直就把它称作肘子。二是调味。一般的肘子菜,因为其体量的原因,所以都会采用炖煮、水蒸的烹饪办法,从而使其成熟,蒲城辣酱肘子概莫能外。但一般的肘子菜,在调味之中很少出现“辣”的元素,顶多加几个干辣椒提个味、增个色。而蒲城辣酱肘子却是实实在在的预先放入了辣椒面,并且有油泼的动作,这就比较少见。另外,这道辣酱肘子的另一个调味元素,就是较大数量的面酱的加入。一般说来,面酱是菜品成熟后再用来蘸取食用、进而佐餐的,但蒲城辣酱肘子却是在预先的调味中就加入了面酱。这一辣一酱,是“辣酱”名头的来头。

“蒲城辣酱肘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酱香浓郁、辣香四溢。那之前的面酱加入、辣椒油泼,此刻显现出了既特别又和谐的滋味。多说一句“面酱”,这是一款好物,它是用蒸熟的馒头再发酵制作的,不独味美,而且极其利于消化吸收,这才是“面酱”的真谛。“不得其酱不食”,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面酱基础上的“酱”们。“酱为将也”,酱在古代饮食中实际上的作用是帮助消化、并引领其它食物的被消化、被吸收。

这就是有着科学养生讲究的、有着独特滋味的“蒲城辣酱肘子”。

蒲城虎头鸡

蒲城虎头鸡。这是一道蒸碗菜,外貌好似一般概念上的“黄焖鸡”,但蒲城人就称之为“虎头鸡”,而且很早就这样叫,现在仍然这样叫。

其实,“虎头鸡”是鲁菜里的一道大菜,原本是有归属的。但为什么偏偏在蒲城就有这么一道菜,而其它相邻的地方以及陕菜里却没有这个称谓呢?

一个原因可能是偶合。这道“虎头鸡”可能就是蒲城人发明创制并命名的,不过殊途同归,恰巧与鲁菜的“虎头鸡”叫了同一个名字。之所以命名为“虎头鸡”,就是缘于鸡块炸制后,形状类似于“虎头”的缘故。以山东人的豪爽与蒲城人同样的豪迈,以小喻大,有气派地叫出这样的名字当不为怪。

另一个原因有待考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山东移民西进关中,这些移民有相当一部分落户在了蒲城一带,于今仍然有几万后裔和集中居住的村庄。这些移民带来了勤劳、带来了耕种技术,也一定会带来包括烹饪在内的其它技艺,就如鲁菜制作。所以,“蒲城虎头鸡”也许是鲁菜技艺与蒲城烹饪技法相结合,但又进行了改良。

鲁菜的“虎头鸡”的制作,是把鸡连骨切成较大的块,之后调味、裹浆、油炸,再之后炖煮,进而成就;而蒲城“虎头鸡”的制作,则是在油炸之后,装碗、浇汤,之后上笼屉蒸制。这两种做法前半截相同而后半截相异,一定程度上应了鲁菜炖煮居多,而陕菜蒸制居多的特色,这是传统使然,也是口味使然。

“蒲城虎头鸡”,外观金黄璀璨,口感香味浑全,蒸制的特色之一就在于滋味尽可能不外泄。另是在油炸兼蒸制之后,被热油激发的焦香再被笼罩之后,充分的散逸,在面糊与蛋清的包裹之内,鸡肉与调料的香味充分糅合,尽是一个香味浓郁所在。当然,口感筋道不柴、香爨而不油腻,也是它独特的感觉。

蒲城大烧

蒲城大烧。“大烧”是豪华版的“烧肘子”,或者称之“汤肘子”也可,这样可能更好理解。

做“大烧”,前一段的程序与一般的“烧肘子”相像——大块五花肉煮好,扎上小洞,抹上蜂蜜,下油锅炸成棕红色捞出。之后改刀成规则的四方块,再将四方肉块纵向剖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肉皮加肥肉,一部分是瘦肉。再之后,把肥肉底部用花刀切成分而不离的网状,把瘦肉切成小块状。之后再准备油炸豆腐,也切成块状。再之后,把瘦肉块与豆腐块加入佐料搅拌。最后一步,改成花刀的肥肉部分肉皮朝下铺入碗底,瘦肉与豆腐覆盖其上,聚拢起来,加肉汤后上笼屉蒸制。还有关键一步,那就是再另行准备汤羹,也就是用原本的肉汤,加入调料,点缀青菜红萝卜等,烧成色香味俱全的汤。待“蒸碗”出笼,汤羹也烧好,于是浇入,此时“大烧”即成。

“大烧”是一种蒸碗升华后的感觉,其烹制手法集中了煮、炸、蒸乃至烩等一系列办法,几乎是成菜手法的集大成了。于是乎,这份菜肴被称之为“大烧”;从这道菜的食材来看,普通不过,算不上什么大,但要往大上靠也可以,那也是大块肉啊!此可算做一大;更贴切的“大”是之后一系列的烹饪手法,那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费点事的,从刀工从熟制,经历了好几个步骤,当然也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如此说来,这算作一道大工程,于是更可称“大”;再进一步说,这道菜的滋味,让人能觉出煮制的贴心、油炸的荤香、蒸制的暖心,尤其是再加上汤羹加入的“烩”的融合,于是乎,这道菜更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为“大”——大食材、大手法、大心思,加之蕴含的大智慧,依着国人“烧菜”的说辞,名之以“大烧”就实至名归了。

睁眼辣子蘸鱿鱼

睁眼辣子蘸鱿鱼。这道菜的主食材无疑是鱿鱼,鱿鱼是海洋动物,陕西不沿海,蒲城当然不例外。但是,在陕菜中,鱿鱼作为食材出现的频次不低,成就的菜品种类也多,质量也都上乘。不独在西安的大饭店里,就是在关中的一些县城的饭店里,鱿鱼做成的菜都很有特色和名气,包括这道蒲城厨者擅长的“睁眼辣子蘸鱿鱼”。

从上述这道菜来看,对于鱿鱼的浸泡、刀工、加热等基础手段,乃至之后的火工之法,汆、煨、炖等,莫不显现对于鱿鱼这种海味性征的准确把握、与本地食材的和谐融合等,从而让原本遥远陌生的食材在这里成就了适口与美味。就如这道“睁眼辣子蘸鱿鱼”——“香辣当先,鱿鱼犹鲜,两相辉映,十足香爨”。

“睁眼辣子”无须多言,上好的秦椒,温带种植,性格温和,辣度适中,香味浓郁,香而不辣,最是适口。干红的“秦椒”在精巧的炕烤之后,研成辣子面,之后精确掌握热油火候浇泼,成就的“油泼辣子”再点香醋,瞬间小气泡泛起,宛如许多眼睛睁开般,故谓之。

绿柿子炒绿辣子

绿柿子炒绿辣子。这里所谓的绿柿子,是指没有成熟的西红柿,许多人称洋柿子。绿辣子,一般指细长的秦椒,又称线线辣子

这是一道做起来很简单的家常菜:绿柿子切片,绿辣子切圈,再辅之以葱段蒜片,简单佐以花椒面及咸盐,大火爆炒,稍微“过火”一点即成。

这道菜品口感清脆,绿柿子绿辣子都是脆生的食材,热炙之后依然保持了鲜嫩脆爽的感觉;这道菜品“青草”气息满满,新鲜的食材保留了植物的纯粹的清香,十分地接地气,简单的作料没有破坏它原本的植物的青鲜气息,自然滋味浓郁;这道菜的最精彩之处当然在它的味觉,酸辣爽口。这酸,是绿柿子自身的酸,没有任何的添加,就是一种自身酿成的植物的酸,柔和、绵润,没有一星半点的过头的酸冽。这辣,是绿辣子自身所蕴含的辣椒素,夹杂在青草滋味里的辣,是可人的、适中的,这酸与辣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酸中有辣、辣中有酸,直让人的味蕾欢腾起来。

豆腐丝拌粉条

豆腐丝拌粉条。所谓“豆腐丝拌粉条”,实际上就是油炸豆腐切丝,与泡煮好的粉条拌和调味后,成就的一道凉菜。这道菜原料易得、做法简单,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却能长期占据蒲城筵席的一角,这就很有些说头了。

简简单单的一道菜,但正如最简单的却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做好的,越是看似简单的菜肴的制作,越需要更多的精心与技巧,就如这道“豆腐丝拌粉条”也概莫能外。

上好的老豆腐,一定要是卤水点制的,最好就是附近那家开了几十年的“豆腐坊”,他家从选料到工序一点都不马虎,出来的豆腐豆香味浓郁、软硬适中。那好,再把这豆腐里的水分尽量去得彻底一些,单是晾一晾还不行,要用一块青石压一下。在大块的豆腐上面垫上笼布,之后把青石压上去,让豆腐里的水分徐徐地渗出来。待豆腐里的水分被压榨得几乎不会再渗出来了,再把大块切成小块,再切成片,薄厚不超过一公分,长短也就是成人一中指左右,这样的大小便于炸制、也便于食用。下油锅炸至金黄捞出晾凉,把油炸豆腐片再从中间“片”开,使之一分为二,这样做的考量是,让豆腐一面是金黄的脆生表皮,一边是稍微绵软的内穰。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前切薄不就行了?不是,之前如果切得太薄,可能会炸得过“干”,影响口感;另外,一面脆生一面绵软的结构,利于调料汁渗入入味。片开之后,再切成细丝,这就是豆腐丝,当然全称是油炸豆腐丝。

粉条呢,也要那家老作坊“挂”的,他家用了上好的红薯,手工漏粉、自然晾晒,粉条又筋又韧,中间还不会有硬芯,功夫老到,吃起来感觉最好。把这粉条清水里浸泡半个点,待软了,再在锅里煮一小会,赶快捞出,再放凉水里“激”一下、“冰”一下,让粉条外表“锁”住,这样不会“秾”,而且更耐嚼。

好了,把豆腐丝和粉条基本按一比一的比例放进盆里,之后放切好的葱丝,再浇上热腾腾的炸了花椒的油,滋啦一声,激发出所有食材的焦香。之后,咸盐、酸醋掌握好分量比例,倒进去拌和开来,一盆酸香爽口的“豆腐丝拌粉条”即成。

这道菜吃的就是豆腐丝油炸后的混合着油香、豆香与酸香的感觉,吃的是粉条包裹了汁液后的爽滑利口和筋韧耐嚼,吃的是豆腐丝的脆生、吃的是粉条的绵软,吃的更是两种食材混合后的和谐的化合的感觉,直让人觉得这就是一道神仙发明的神奇搭配与纠合。

十大盘上齐了!
可以下酒,可以下饭,什么也不下也可。
就让它独独的舌尖欣然、味蕾欢腾、唇齿留香、肺腑滋润。于是心生欢喜、心境灿然、心满意足、心心念念,却原来在这蒲城的餐桌上,有如此多的美心美情美意,直让人欢喜斯地、感念天地!

(文中所有图片均于近期拍摄于蒲城县锦禾小院饭店。感谢参与拍摄的各位朋友,感谢蒲城县锦禾小院饭店的制作者和经营者,祝锦禾小院饭店生意兴隆!)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小陕推荐

Recommendation of Shaanxi Delicacy


End

标题




编辑 | 邱泽轩  主编 | 安娜

图文来源 | 张同武 锦禾小院

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

法律顾问 | 刘陆训团队 |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指导单位: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省食品协会、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西安旅游协会、北京陕菜协会
联合运营: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学院、陕菜研究院、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陕菜文化研究会
战略合作:红餐网、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栏目、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中国精品酒店联盟、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
合作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网络大V自媒体

陕菜网SCW
专注陕菜·陕西美食产业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