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和实验室以及功能性生活质量评估建议
1.在管理PAAD时,建议采用全面的方法来处理整个动脉循环。(I,B)
外周动脉疾病筛查推荐意见
1.在A型主动脉瘤(AAA)患者中,应考虑使用多普勒超声(DUS)进行股腘动脉瘤筛查。(IIa,C)
2.对于经股动脉入路患者中,可考虑进行髂股动脉疾病筛查。(IIb,C)
3.在具有两个或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的患者中,可考虑进行无症状冠状动脉综合征(CS)的筛查。(IIb,C)
腹主动脉瘤筛查推荐意见
1.在有症状/无症状PAD患者中应考虑使用DUS进行AAA筛查。(IIa,B)
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和患者教育推荐意见
1.在共同决策中,应考虑使用基于网络或应用程序的二级预防风险计算器,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IIa,C)
2.电子烟可以作为戒烟的辅助手段,但鉴于其未知的长期影响,建议限制电子烟使用并避免与传统香烟同时使用。(IIb,C)
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患者的降脂治疗推荐意见
1.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PAAD患者,建议进行降脂治疗。(I,A)
2.推荐动脉粥样硬化性PAAD患者的最终LDL-C目标为<1.4mmol/L(55mg/dL),与基线相比LDL-C降低>50%。(I,A)
3.如果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治疗后未达到LDL-C目标水平,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PAAD患者接受PCSK 9抑制剂治疗,以达到目标值。(I,A)
4.如果LDL-C水平未达到目标水平,建议对动脉粥样硬化性PAA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以达到预期目标值。IB
5.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且在高心血管风险下使用依折麦布未达到LDL-C目标水平的动脉粥样硬化性PPAD患者,建议单独或联合使用PCSK 9抑制剂添加苯吡多酸。(I,B)
6.应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来减少AAA的生长和破裂。(IIa,B)
7.可以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来减少胸主动脉瘤(TAA)的生长和破裂。(IIb,B)
8.对于PAAD和甘油三酯>1.5mmol/L的高危患者,尽管已经采取调整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也可考虑使用二十碳五烯酸乙酯2g每日两次。(IIb,B)
9.不推荐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胆固醇。(III,B)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运动疗法推荐意见
1.对于有症状的PAD患者,建议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SET)。(I,A)
2.对于接受腔内血运重建的患者,可将SET作为辅助治疗手段。(I,A)
3.当SET不可用或不可行时,应考虑进行结构化家庭运动训练(HBET)并进行监测(通过电话、日志、连接设备)。(IIa,A)
4.应将步行作为一线训练模式。当步行锻炼不可行时,可考虑采取其他模式进行锻炼(力量训练,手臂摇动,骑自行车以及不同训练模式的组合)。(IIa,A)
5.应考虑进行高强度的步行训练(最大心率的77%-95%或Borg量表上的14-17级的自我感知用力),以改善步行能力,并可考虑进行高强度有氧训练(各种有氧训练模式)以改善心肺功能。(IIa,A)
6.每周进行锻炼的频次应至少为三次、且每次训练时长至少为30分钟,并维持该训练计划至少12周。(IIa,B)
7.对于PAD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中等至重度间歇性跛行疼痛的运动训练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然而,即使是跛行疼痛严重程度较轻(轻度疼痛或无痛)也可获得改善。(IIb,B)
8.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可以考虑逐渐增加(每1-2周)运动训练负荷。(IIb,C)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抗血栓治疗推荐意见
1.对于PAD和高缺血风险且非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利伐沙班(2.5mg 每日两次)和阿司匹林(100mg 每日一次)联合治疗。(IIa,A)
2.对于下肢血运重建术后出现PAD且非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利伐沙班(2.5mg 每日两次)和阿司匹林(100mg 每日一次)联合治疗。(IIa,B)
3.无症状PAD和糖尿病(DM)患者,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进行一级预防。(IIb,A)
无症状和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一般)的介入治疗建议
1.对于有症状的PAD患者,在进行3个月的最佳药物治疗(OMT)和运动治疗后,建议进行PAD相关的生活质量(QoL)评估。(I,B)
2.建议根据解剖学病变位置、病变形态和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整血运重建的模式和类型。(I,C)
3.对于有症状PAD且在3个月的OMT和运动治疗后PAD相关生活质量受损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运重建。(IIb,B)
4.对于PAD患者,如果血运重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预防疾病发展为严重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进展,则不推荐进行血运重建。(III,B)
5.对于无症状PAD患者,不建议进行血运重建。(III,C)
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按动脉床)的介入治疗建议
1.在股腘病变中,药物洗脱治疗应被视为首选治疗策略。(IIa,A)
2.对于股腘病变患者,如果需要进行血运重建,且患者具有低手术风险并存在自体静脉(如Ila,大隐静脉GSV),则应考虑采用开放式手术方法。(IIa,C)
3.对于正在接受股腘动脉血管内血运重建的严重间歇性跛行(IC)患者,可在同期考虑治疗膝下动脉(BTK)。(IIb,C)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随访建议
1.建议定期对PAD患者进行随访(至少每年一次),以评估临床和功能状态、药物依从性、肢体症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并根据需要进行DUS评估。(I,C)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管理建议
1.建议早期识别CLTI并转诊至血管团队进行保肢治疗。(I,C)
CLTI患者的药物治疗建议
1.建议由血管团队对CLTI患者进行管理。(I,C)
2.对于CLTI和溃疡患者,为促进伤口愈合,需缓解机械组织应力。(I,C)
3.不建议CLTI和伤口患者进行下肢运动训练。(III,C)
慢性危及肢体缺血的介入治疗建议
1.对于CLTI患者,应建议尽快行血运重建。(I,B)
2.对于CLTI患者,建议使用自体静脉作为腹股沟下旁路手术的首选通道。(I,B)
3.对于多节段血管疾病,建议在治疗下游病变时消除流入道阻塞。(I,C)
4.对于自体静脉良好且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死亡率<5%,2年生存率>50%)的CLTI患者,可以考虑采取腹股沟下旁路术。(IIb,B)
5.对于CLTI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视为一线治疗治疗,尤其是对于手术风险增加或自体静脉条件不足的患者。(IIb,B)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的随访建议
1.对于CLTI患者,建议在血运重建后进行定期随访。(I,C)
2.随访时,建议评估临床、血液动力学和功能状态、肢体症状、治疗依从性和CVRF。(I,C)
颈动脉狭窄评估的建议
1建议使用NASCET方法或其他无创等效方法评估颈内动脉(ICA)狭窄。(I,B)
2不建议使用ECST方法来评估ICA狭窄。(III,C)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建议
1.建议对所有PAAD患者进行双侧手臂血压测量。(I,B)
2.尽管长期结局相似,但由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可考虑将血管内血运重建作为首选手术策略。(IIb,B)
3.不建议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血运重建。(III,C)
肾动脉疾病的诊断策略建议
1.对于疑似肾动脉狭窄(RAS)的患者,建议将多普勒超声(DUS)作为一线影像学检查方式(I,B)
肾动脉疾病的治疗策略建议
1.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RAS>70%、且伴有高风险特征和肾脏存活体征的患者,在确立OMT后,应考虑进行肾动脉血运重建。(IIa,B)
2.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双侧(>70%)RAS或孤立RAS伴发高风险特征和肾脏存活体征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肾动脉血运重建。(IIa,B)
3.对于因纤维肌发育不良(FMD)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和/或肾功能障碍迹象,同时伴有高风险特征和肾脏存活迹象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初级球囊血管成形术和紧急支架置入术进行再通。(IIa,B)
4.对于具有肾动脉血运重建适应症且解剖结构复杂或血管内血运重建失败后的患者,应考虑采用开放手术进行血运重建。(IIa,B)
5.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RAS的患者,不建议进行常规血运重建。(III,A)
内脏动脉狭窄患者的建议
1.对于急性或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建议由血管团队进行评估。(I ,C)
2.对于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内脏动脉狭窄患者,不建议进行血运重建。(III,C)
三尖瓣合并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手术建议
1.对于管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如果可以进行低风险手术,则应考虑在最大直径>52mm时,进行升主动脉置换术。(IIa,B)
2.在接受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疾病手术的患者中,如果患者伴随主动脉根部或升管状主动脉扩张,且手术风险较低,则应考虑在最大直径≥45mm时,进行升主动脉或根部置换,否则应在≥50mm是进行该手术。(IIa,B)
3.当没有其他口服抗凝剂(OAC)为基线适应症时,在保留瓣膜主动脉手术后的前3个月,应考虑使用SAPT联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天)。(IIa,C)
4.在接受非主动脉瓣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升主动脉或主动脉根扩张,且最大直径≥50mm时,应考虑同时进行主动脉手术。(IIa,C)
主动脉弓动脉瘤的手术建议
1.对于具有低或中等手术风险且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瘤和反复胸痛(非主动脉原因所致)的患者,建议进行开放手术置换弓部。(I,C)
2.对于接受开放手术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的患者,如果动脉瘤疾病延伸到近端胸降主动脉,则应考虑象鼻或冷冻象鼻手术。(IIa,C)
主动脉瘤治疗后的随访建议
1.进行TAA开放修复术后,建议在1个月内进行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CT),如果结果稳定,则建议在术后前2年每年进行CCT随访,此后每5年进行一次。(I,B)
2.对于术后5年内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每5年进行一次CCT,来长期随访TEVAR。(IIa,B)
3.如果观察到被排除的动脉瘤生长,且无I型或III型内漏的证据,应根据观察到的生长速率,每6-12个月复查一次CCT。(IIa,C)
4.对于低风险患者,在EVAR术后1年开始,应考虑每2年进行一次DUS/CEUS复查。(IIa,B)
5.如果在DUS/CEUS期间发现任何异常,应考虑使用额外的CCT或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进行确认。(IIa,B)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性检查的建议
1.对于疑似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患者,建议将自颈部到骨盆的CCT作为一线成像技术,因为它广泛可用、准确,并能提供关于入口撕裂、延伸和可能并发症(灌注不良、扩张或破裂)的信息。(I,C)
2.对于疑似AAS的患者,建议进行TOE来指导围手术期管理并检测并发症。(I,C)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建议
1.对于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且通过静脉抗冲动治疗达到血流动力学目标的AAS患者,如果保留胃肠道转运,则建议在术后24h后改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BBs),并在要时上调其他降压药物的剂量。(I,B)
2.如果患者存在BB禁忌症,应考虑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IIa,B)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建议
1.对于主动脉根部广泛破坏、根部动脉瘤或已知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的急性TAAD患者,建议使用机械或生物带瓣人工血管进行主动脉根部置换。(I,B)
2.在急性TAAD患者中,如果可以在不明显延迟手术的情况下完成转移,则应考虑在多学科团队的参与下从低容量主动脉中心转移到高容量主动脉中心,以提高生存率。(IIa,B)
3.在选定的患者中,如外科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考虑保留瓣膜的根部修复。(IIb,B)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修复策略建议
1.在急性TAAD和部分夹层主动脉根部但无显著主动脉瓣叶病理的患者中,建议性主动脉瓣再修复而非瓣膜置换术。(I,B)
2.对于接受主动脉修复术的急性TAAD患者,建议采用开放式远端吻合术以提高生存率并增加FL血栓形成率。(I,B)
3.对于急性TAAD患者,如果没有动脉弓部内膜撕裂或严重的动脉弓部动脉瘤,建议性半弓修复术而非更广泛的动脉弓部置换术。(I,B)
4.对于急性TAAD患者,若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DTA)存在继发性内膜撕裂,可考虑进行近端DTA支架置入的扩大主动脉修复术(如冷冻象鼻技术),以减少晚期远端主动脉并发症(如剩余剥离的降主动脉动脉瘤演变)。(IIb,C)
急性主动脉夹层灌注不良的管理建议
1.对于出现灌注不良(脑、肠系膜、下肢或肾)的急性TAAD患者,建议立即进行主动脉手术。(I,B)
2.对于出现脑灌注不良或非出血性卒中的急性TAAD患者,应考虑立即进行主动脉手术,以改善神经系统结局并降低死亡率。(IIa,B)
3.对于出现临床显著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TAAD患者,应考虑在具有专业知识的主动脉中心,进行主动脉手术术前或术后的即可有创血管造影诊断,以评价经皮灌注不良的修复情况。(IIa,C)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建议
1.对于无并发症的急性TBAD患者,应在亚急性期(14至90天之间)对具有高危特征的患者进行TEVAR(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IIa,B)
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建议
1.对于慢性TBAD和胸降主动脉直径≥60mm的患者,建议在合理手术风险下进行治疗。(I,B)
2.对于慢性TBAD和胸降主动脉直径≥55mm的患者,应考虑对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IIa,C)
3.对于患有慢性夹层后胸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当患者具有治疗指征时,可以考虑使用开孔型/分支型覆膜支架。(IIb,C)
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治疗建议
1.对于无并发症但具有高危影像学特征的B型PAU患者,应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IIa,C)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建议
1.对于严重的主动脉损伤(4级),建议立即修复。(I,A)
2.对于轻微的主动脉损伤(1级或2级),应考虑在仔细的临床和影像学监测下进行初始药物治疗。(IIa,C)
3.如果IMH进展(2级),应考虑半选择性修复(24-72小时内)。(IIa,C)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治疗后的随访建议
1.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B型AAS或IMH患者,建议在发病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成像,如果成像结果稳定,则每年复查一次。(I,C)
2.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PAU患者,建议在诊断后1个月进行随访成像,如果成像结果稳定,则每6个月复查一次。(I,C)
3.AAS开放手术后,应考虑在6个月内通过CCT和TTE进行随访成像,然后在12个月时进行CCT,如果结果稳定,则每年复查一次。(IIa,B)
4.如果在前5年内未发生并发症,则应考虑此后每2年复查一次CCT。(IIa,B)
5.如果术后3年内未记录到通畅FL,则应考虑每2-3年复查一次CCT监测。(IIa,C)
6.在接受药物治疗的PAU随访中,如果影像学稳定超过2年,那么低风险患者应考虑延长随访间隔。(IIa,C)
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管理建议
1.建议对HTAD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医疗管理,且以共同决策为基础。(I,C)
2.建议在具有此类患者护理经验的中心对已知或疑似综合征性或非综合征性HTAD患者进行评估。(I,C)
主动脉疾病的基因检测和主动脉筛查建议
1.对于HTAD患者,在已知潜在基因/变异的情况下,应考虑由其指导临床管理。(IIa,B)
女性Turner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建议
1.考虑到TS女性(≥15岁)患者的较小体型,建议使用ASI(主动脉直径[mm]与BSA [m2]的比值)、AHI(主动脉直径[mm]与高度[m]的比值)或主动脉z评分来定义主动脉扩张程度并评估主动脉夹层风险。(I,C)
2.建议根据升段ASI和伴随病变,评估的夹层风险,并确定影像学和临床监测间隔。(I,C)
女性Turner综合征患者主动脉手术的建议
1.对于年龄≥15岁、升段ASI>23mm/m2、AHI >23mm/m、z评分>3.5、且伴有主动脉夹层相关风险因素或计划怀孕的TS女性,应考虑择期对主动脉根和/或升主动脉瘤进行手术。(IIa,C)
2.对于年龄≥15岁、升段ASI>25mm/m2、AHI >25mm/m、z评分>4、且无主动脉夹层相关风险因素的TS女性患者,可考虑择期对主动脉根部和/或升主动脉瘤进行手术。(IIb,C)
血管性Ehlers-Danlos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建议
1.对于vEDS患者,建议通过DUS、CCT或CMR定期监测主动脉和外周动脉。(I,C)
2.vEDS患者应考虑塞利洛尔治疗。(IIa,B)
马凡氏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建议
1.对于MFS患者,建议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BB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除非有禁忌症),以降低主动脉扩张率。(I,A)
2.对于MFS患者,应考虑同时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BB和ARB(除非有禁忌症),以降低主动脉扩张率。(IIa,A)
马凡氏综合征妇女妊娠的建议
1.建议所有患有MFS的女性:进行孕前评估,以解决母体CV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并且在提供妊娠心脏和血管团队的中心进行随访。(I,C)
2.建议HTAD(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或风险人群接受孕前遗传咨询。(I,C)
3.建议在孕前对整个主动脉进行成像(通过CMR/CCT)。(I,C)
4.建议在妊娠期间进行随访,频率由主动脉直径和生长情况决定。(I,C)
5.建议在怀孕期间使用BB。(I,C)
6.对于主动脉直径>45mm的孕妇,建议进行预防性主动脉根部手术。(I,C)
7.对于主动脉直径为40-45mm的孕妇,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主动脉根部手术。(IIb,C)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体育锻炼建议
1.建议MFS患者根据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家族史和既往健康状况进行个体化体力活动。(I,C)
2.建议大多数MFS患者进行常规的中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根据主动脉直径确定。(I,C)
3.对于患有主动脉夹层和/或接受过主动脉手术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旨在改善身心健康的术后心脏康复治疗。(IIa,B)
Loeys-Dietz综合征影像学随访的建议
1.对于Loeys-Dietz综合征患者,建议在基线时进行TTE,随后根据主动脉直径和生长情况每6-12个月进行一次TTE。(I,C)
2.对于Loeys-Dietz综合征患者,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CMR或CCT从头到骨盆的动脉成像,随后进行CMR或CCT或DUS监测。(I,C)
ACTA 2相关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的影像学和手术建议
1.建议每年进行TTE监测主动脉根/升主动脉,以评估主动脉根/升主动脉扩大。(I,C)
2.建议每3-5年采用CMR/CCT对主动脉进行成像。(I,C)
3.如果主动脉直径≥45mm,或存在其他风险因素时直径更低,应考虑进行预防性主动脉根部手术。(IIa,C)
二叶式主动脉瓣相关性心脏病的治疗建议
1.当主动脉根部表型二叶主动脉病变患者的最大主动脉直径≥50mm时,建议进行手术治疗。(I,B)
2.推荐对具有根部表型主动脉病变和/或孤立性主动脉反流的二叶主动脉瓣(BAV)患者的一级亲属(FDRs)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I,C)
3.对于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当主动脉最大直径>52mm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IIa,B)
主动脉缩窄患者的评价和药物治疗建议
1.对于原发性或修复性缩窄患者,建议终身随访,包括每3-5年定期复查CCT/CMR主动脉成像(根据临床状态和既往影像学结果进行调整)。(I,B)
多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合并心脏病的筛查和管理建议
1.对于外周血管疾病(PVD)患者,建议LDL-C从基线水平降低≥50%,并将LDL-C目标值设定为<1.4mmol/L(<55mg/dL)。(I,A)
2.对于至少在一个区域内出现症状且没有高出血风险的稳定型PVD患者,应考虑使用利伐沙班(2.5mg 每日两次)和阿司匹林(100mg 每日一次)联合治疗。(IIa,A)
参考文献:Mazzolai L, Teixido-Tura G, Lanzi S, Boc V, Bossone E, Brodmann M, Bura-Rivière A, De Backer J, Deglise S, Della Corte A, Heiss C, Kałużna-Oleksy M, Kurpas D, McEniery CM, Mirault T, Pasquet AA, Pitcher A, Schaubroeck HAI, Schlager O, Sirnes PA, Sprynger MG, Stabile E, Steinbach F, Thielmann M, van Kimmenade RRJ, Venermo M, Rodriguez-Palomares JF;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and aortic diseases. Eur Heart J. 2024 Aug 30:ehae179. doi: 10.1093/eurheartj/ehae17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