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要分享的第27本书是今天刚刚读完的《教师写作:从经验到专业》。很多朋友会觉得写作是个人爱好,但对教师这个行业来说,写作其实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且不说于职称评定的时候,论文也好,课题报告也好,总是要写的,就是绝对躺平,平时备课也总要写一写(或者至少理一理)思路。写作是思维的外显化,学习写作,不光是学习文字的表达,更是学习如何更清晰更有逻辑的思考。这本书从教育新闻开始,拆解了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论文,各种报告(包括课例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以及一整本书和微课的写法。
但从策划选题到写脚本的过程,其实和我们做课题写论文的思维过程是非常类似的,所以其中的核心能力一脉相承。
只不过“写”完之后,微课还涉及到拍摄和剪辑等后期工作,难度比普通的写文章大了很多,所以作者把这个板块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来处理,作为一个进阶训练。
我自己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第二模块——如何写课例研究报告。一开始我以为课例研究报告和调查研究报告这些差不多,但看了之后才发现这个部分其实更关注我们“从备课到上课/观课,再从评课到改课”的过程。比如备课环节的学情分析,可以用问卷、统计、观察和谈话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虽然平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节课都把学情分析得这么细致,但如果想通过课例研究来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某一类问题并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种“高于平时”的做法就是有必要的。
然后就是观课的时候,要提前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梳理出观课的具体维度,既要有定性的分析,也要有定量的统计,最好有细致的观课量表,方便后续的数据整理。接下来的评课环节,也不能利于形式大家一通夸奖就完了,必须要公开坦诚地评估效果。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段话:“课例研究是一个集规划、行动与改进于一体,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不能随着一堂公开课的结束而结束。基于课堂观察结果和课后研讨的结论,修改教案后,还需要进行第二轮公开课及课堂观察和课后探讨,第二轮观察和研讨还要关注第一轮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提出的假设是否得到验证,有没有达到预期等。还是那句话,我们平时肯定做不到每节课都琢磨到这个程度,但课例研究的时候还是值得一试。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稍显啰嗦偏理论,但还是不失为一本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师写作经验手册。1/52 | 《学习的学问》:行动本身就是方法
2/52 | 《聪明的阅读者》都在用怎样的高效阅读法?
3/52|不想上班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4/52 | 《笔记的方法》:真正有用的笔记得这么做!
5/52 | 原来这就是小红书的流量密码!
6/52 | 时间贫困: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7/52 | 如何设计深度学习的课堂?
8/52 | 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学生成绩
9/52 | 非常值得初高中老师和青少年父母阅读的《青春期情绪密码》
10/52 | 阅读策略这么抽象,到底怎么教?
11/52 | 如何摆脱那些窃取你时间夺走你生活的“软瘾”?
12/52|课堂上如何保证小组讨论的效率?
13/52|如何快速摆脱手机成瘾?
14/52 | 原来时间管理也要先测人格类型?
15/52 | 各位,勇敢一点,大方秀出自己的工作!
16/52 | 一本所有需要当众发言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17/52 | 一本半小时就能读完的情绪急救指南。
18/52 | 老师如何有逻辑地表达?
19/52 | 原来幽默也是可以学习的~
20/52 | 这本书可以拯救你的腰酸背痛!
21/52 | 继续拯救长期伏案后的腰酸背痛!
22/52 |父母和老师必读的《青少年抑郁照护者指南》
23/52 | 15个练习带青少年走出抑郁!
24/52 | 老师要怎么说话学生才听得进去?
25/52 |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评分系统?
26/52 |为什么韩国的综艺节目那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