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特辑——大心脏?大心脏!

学术   2024-08-12 18:30   广东  

作者:威化饼/周子威

吸引亿万观众目光的巴黎奥运会已经缓缓落下了帷幕,激动、惋惜与“揪心”同在。

竞技体育本身存在的结果未知数令其显得尤为有魅力,在比赛结果揭晓前观众的心都会悬在半空。

在“国球”乒乓球男单1/4决赛中,中国仅存的男单选手“Litte fatty”苦战7局,最终凭借精湛技术和过人的心理素质成功逆转张本智和。这场比赛让全国观众的心都揪紧,同时也让大家都看到了运动员的“大心脏”。

事实上,有关运动员“大心脏”最终逆转比赛的报道屡见不鲜,可以说有一个“大心脏”、能抗压是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条件。

但是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小编下意识想到的却是: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下,他们的心脏是否如同肌肉暴涨,最终真的成为“大心脏”呢?

目前,医学界把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变化称为运动员心脏综合征(Athletic Heart Syndrome, AHS),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改变,是指长期从事耐力训练或力量训练的运动员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但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运动诱导的心脏重塑的潜在影响及其临床后果

其主要特征如下:

01

心脏增大

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心脏增大,尤其是左心室肥厚,这是心脏对运动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

不同训练方式对于心脏改变影响不一致:力量型选手更常见的是心室壁厚度的增加;而耐力型选手往往是的左心室体积和心肌质量显著增加,但心室壁厚度变化不明显。

02

心率减慢

运动员在休息时心率通常较慢,这是因为心脏的每一次收缩更为有力,因此只需要较少的收缩次数就可以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有了更好的心脏储备功能。

03

心电图改变

某些运动员的心电图可能会显示出一些特定的变化,如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PR间期延长等,这些变化在运动员中是常见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心脏有问题。

04

心脏功能增强

运动员的心脏在泵血功能上更为高效,每搏输出量增加,使得运动员在运动时能够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肌肉。

但是如果出现症状(如胸痛、晕厥、心悸等)或心脏改变超出了正常范围,就需要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潜在的心脏病,例如通过心脏磁共振检查等。

尽管目前已经公认运动会给健康带来益处,但是关于其是否存在一定的不良效应医学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认为,适度的耐力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延长寿命。如有研究显示,奥运奖牌得主的生存率显著增加,特别是耐力运动员。

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延缓衰老,降低晚年残疾概率。

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长期高强度的耐力运动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改变,如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等。这些改变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尤其是在某些遗传易感人群中。

由于在体力活动期间肾上腺素能张力高,出现缺血、离子干扰和高壁应力,在休息时迷走神经张力高、心动过缓等,可能使得运动员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运动本身也可以作为诱发心律失常的一个点。
运动员心脏是如何心律失常的

在一项主要针对耐力运动员的小型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发现运动员的房颤发生率增加了约5倍。

三项更大规模的研究的数据调查了运动与心房颤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证实了运动剂量-反应曲线的U形模式,即定期进行轻度至中度运动可以有力地预防心房颤动,但长期的高强度耐力运动则可能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运动剂量和房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运动诱导的心脏重塑通常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些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环境因素或遗传易感性来解释。
环境和异常共同作用于心脏重塑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运动类别、训练特征、年龄、性别、饮食等,它们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心脏的重塑;而运动员的基因组成则通过影响心肌能量代谢、控制水盐平衡、调节自主神经张力等多种方式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如下图)。

基因对心脏重塑的影响

就目前的观点来看,运动引起的心脏重塑无法完全恢复成正常形态,有些运动员的重塑改变在退役几十年后仍然十分明显。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关心的点更多的应该是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保证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小贴士


逐步开始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适当的热身

在运动前进行热身,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适当的装备

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和服装,使用必要的运动装备。

适当的恢复

确保在运动后有充足的恢复时间,包括适当的休息和营养。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水分和恢复所需的营养。

安全第一

在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高风险动作,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Mihl C, Dassen WR, Kuipers H. Cardiac remodelling: concentric versus eccentric hypertrophy in strength and endurance athletes. Neth Heart J. 2008 Apr;16(4):129-33. doi: 10.1007/BF03086131. PMID: 18427637; PMCID: PMC2300466.

2.Baggish AL, Wang F, Weiner RB, Elinoff JM, Tournoux F, Boland A, Picard MH, Hutter AM Jr, Wood MJ. Training-specific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prospective and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competitive athletes. J Appl Physiol (1985). 2008 Apr;104(4):1121-8. doi: 10.1152/japplphysiol.01170.2007. Epub 2007 Dec 20. PMID: 18096751.    

3.La Gerche A, Wasfy MM, Brosnan MJ, Claessen G, Fatkin D, Heidbuchel H, Baggish AL, Kovacic JC. The Athlete's Heart-Challenges and Controversies: JACC Focus Seminar 4/4. J Am Coll Cardiol. 2022 Oct 4;80(14):1346-1362. doi: 10.1016/j.jacc.2022.07.014. Epub 2022 Sep 5. PMID: 36075838.

4.Aubert AE, Seps B, Beckers 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athletes. Sports Med. 2003;33(12):889-919. doi: 10.2165/00007256-200333120-00003. PMID: 12974657.

5.Petersen SE, Selvanayagam JB, Francis JM, Myerson SG, Wiesmann F, Robson MD, Ostman-Smith I, Casadei B, Watkins H, Neubauer S. Differentiation of athlete's heart from pathological forms of cardiac hypertrophy by means of geometric indices derived from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J Cardiovasc Magn Reson. 2005;7(3):551-8. doi: 10.1081/jcmr-200060631. PMID: 15959967.

6.Heidbuchel H. The athlete's heart is a proarrhythmic heart,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Europace. 2018 Sep 1;20(9):1401-1411. doi: 10.1093/europace/eux294. PMID: 29244075.    

小黑屋作者简介

周子威/威化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研究.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小黑屋编委会

初审:小黑屋编委会

审核:Dr.庄

审定:廖医生


本文来自双鸭山科研小黑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小编或zsyyxhw@126.com


【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 】


双鸭山科研小黑屋
本公众号由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x26quot;双鸭山\x26quot;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廖新学和庄晓东教授科研团队倾力打造,以通风不畅的“小黑屋”为家,快乐搞学术,认真办科普,努力做科研,共同见证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