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肥宅快乐水,肥胖促成剂

学术   2024-06-20 18:31   广东  


作者:张文静/葡萄没有籽儿


可口可乐(Coca-Cola),起源于一个意外。起初,它是一种提神、镇静、缓解头痛的药水,彭伯顿医生加入了糖浆、水、冰块,使它的味道变得更好。一次意外,助手误将苏打水加入其中,味道更受大家喜欢。

1886年,可口可乐正式诞生,从一杯5美分,一天只卖9杯,逐渐成为风靡全世界的饮料。而它的名字取自于糖浆的两种成分:古柯(Coca)的叶子和可拉(Kola)的果实。

可乐,被称为肥宅快乐水。是什么引起快乐呢?

虽然可乐的配方仍被保密,但快乐的源头还是可以从配料中窥探一二——糖、二氧化碳。

一瓶330ml的可口可乐含有10.6克的糖,或许只看这张配料表我们还是对其中糖分的多少没有具体概念,下面两张图展示了不同的含糖饮料中的含糖量。1小瓶可乐大概含有7匙勺糖。

糖是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摄入糖后,会刺激大脑回路,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使人感觉快乐。同时,血糖的升高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这也会导致血清素合成增多,产生愉悦感。

无糖可乐虽添加了甜味剂,但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从来不会带来愉悦感,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无糖可乐的原因,比如小编。

二氧化碳是引起快乐的另一原因。二氧化碳可以刺激舌头上的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感,二氧化碳产生的酸也可以被舌头感受到,除此之外,还有小气泡爆裂的刺激,这些刺激感混合在一起,使舌头产生酸麻的感觉。
冰可乐之所以更受喜欢,就是因为其中的二氧化碳更足,较高的温度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影响口感。同样,罐装可乐因为比瓶装可乐的二氧化碳气体更多,风味更佳。

可乐仅仅是夏日的解暑利器么?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可乐可以提供能量,在发生低血糖时迅速补充的血糖外,研究者还发现可乐在处理食物嵌塞上可能存在一定作用。

该研究纳入51例患者,其中28名患者被要求饮用可乐,剩余21名患者等待自行通过。对完全缓解者进行诊断性内镜检查,未完全缓解者遵照指南在限定时间内行内镜清除。最终41名患者完成随访。

既往研究认为可乐对解决食管食物嵌塞的成功率可达59%-100%,本文发现饮用可乐并没有明显改善食管食物嵌塞,饮用可乐组改善食物嵌塞为17/28(61%),对照组:14/23(61%),优势比1.00。

但是饮用可乐组食物嵌塞完全缓解率更高(12/28,43%),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35%(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

尽管本文并不支持可乐可明显改善食物嵌塞,但由于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研究者仍认为可乐可以作为一种愉快的治疗方式处理食物嵌塞,但不应延迟内镜治疗。

在可乐如此流行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含糖饮料所带来的问题,肥胖、糖尿病、儿童蛀牙等。

早在2005年,至少1/4的纽约成年人每天都有消费含糖汽水。研究者调查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热衷于饮用含糖汽水,男性、教育程度低、收入较低的人更可能经常喝汽水。长时间看电视的人、不运动或运动量更少的人消费更多的含糖汽水。

在以BMI为终点的线性回归中,仅调整年龄后,每天多消费一份含糖饮料的女性比每天少消费一份含糖饮料的女性平均BMI高1.8个单位,对其他因素矫正后,结果仍高0.7个单位。   

另一项研究,纳入了72667位无糖尿病女性教师,基线资料表明:经常饮用含糖汽水的参与者更年轻、不太可能处于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体育活动更少、更有可能吸烟和患有肥胖、蔬菜和水果消费较低、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更多。

在随访期间内,3155名参与者发生糖尿病。该研究发现含糖汽水消费量与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份含糖汽水消费,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27倍。

说完了对肥胖、糖尿病的影响,就要比较一下含糖饮料对死亡的影响。

研究者对NHS (Nurses’ Health Study)和HPFS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两个队列进行分析,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后,摄入含糖饮料的剂量与死亡风险之间呈正相关,这种关联是由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驱动的,与男性相比,女性中观察到更强的关联。

此外,含糖饮料摄入量与癌症死亡风险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而无糖饮料虽无蔗糖,但加入了人工甜味剂,研究表明在高摄入水平时,无糖饮料的摄入量也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但仅在女性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无糖饮料摄入量与癌症死亡率无关。

可乐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影响健康。所以,可乐虽是快乐水,适量饮用才快乐哦!

参考文献

1.Tiebie, E G et al. “Efficacy of cola ingestion for oesophageal food bolus impaction: open 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vol. 383 e077294. 11 Dec. 2023, doi:10.1136/bmj-2023-077294

2.Malik VS, Li Y, Pan A, et al.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 Circulation. 2019;139(18):2113-212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3.Stern D, Mazariegos M, Ortiz-Panozo E, et al. Sugar-Sweetened Soda Consumption Increases Diabetes Risk Among Mexican Women. J Nutr. 2019;149(5):795-803. doi:10.1093/jn/nxy298    

4.Rehm CD, Matte TD, Van Wye G, Young C, Frieden TR. 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aily sugar-sweetened soda consumption in New York City adults. J Urban Health. 2008;85(3):375-385. doi:10.1007/s11524-008-9269-8

5.“肥宅快乐水”的秘密[J].方圆,2020(12):68-69.

小黑屋作者简介

张文静/葡萄没有籽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在读,主要围绕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相关方面研究。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小黑屋编委会

初审:万重山/黄艺泉

审核:Dr.庄

审定:廖医生


本文来自双鸭山科研小黑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小编或zsyyxhw@126.com


【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 】

双鸭山科研小黑屋
本公众号由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x26quot;双鸭山\x26quot;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廖新学和庄晓东教授科研团队倾力打造,以通风不畅的“小黑屋”为家,快乐搞学术,认真办科普,努力做科研,共同见证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