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扬:何谓“九黎”

文化   2024-10-02 20:27   贵州  

韦文扬(苗族)

我们来看五千年前三位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介绍:

轩辕黄帝: 曾居于轩辕之丘,居于广阔的草原放牧,善用马匹,马可以骑,还可以拉车,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破蚩尤的大雾阵法,车就是轩辕,故而居轩辕之丘,土色黄,号“轩辕黄帝”。

炎帝说得更明白,是姜姓部落的首领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种小米的,因发明农业,被称为神农氏,炎帝族是燧人氏的后裔,燧人氏发明了使用火,以火德称于天下。因而是两个火幷起来就是炎。

而九黎呢,除了知道九就是九个部落以外,没人说出“黎”为何物。九黎族是远古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由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一带的九个部落组成,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这样的介绍,在古今的文史典籍上几乎都是一样的,当人类已经熟练使用文字,熟练用文字来褒贬事物的时候,已经距离蚩尤九黎与炎黄战争事件的发生有至少二千余年了。对九黎之君蚩尤的注释,历代文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地丑、恶化,而唯独没有人注释这个“黎”字为何事物。山西黎城县黎候墓地出土,诸家考释铭文中,有三个金文,当隶定为“榜”、“槽”、“楷”,释为“楷”与“黎”相通,楷候即黎候。这是我发现黎字的最早解释,山西的黎城县距运城市盐湖的解州大约100公里,蚩尤被远途拉到盐湖杀害,尸首异处,分尸的地方就叫“解”,九黎部落的一部分逃亡到黎城定居下来。黎城自古至今一直称呼“黎”,穿越千年,直到“商”末,成为“黎国”,故有“黎候”碑文出土。从“逐鹿大战”到今天,黎人居住的地方依然叫“黎城县”,古人对已创造出来的文化符号是不易丢弃的,就仿佛人身进化成的某个功能部件,比如人的姓氏符号,就如人的血脉基因一样,世世代代永不丢弃。后人也正是根据依附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来认识人类自己,寻回远古的基因密码。

“黎”音的出现时,中华大地上还没形成成熟的文字,但已经有了成熟的、可以相互畅通交流的语言。现在的解释说:所谓“黎”,是指依靠种植水稻生活的氏族部落,亦被称作“黎民”。来自西部,以种植旱地作物“粟”生活的炎黄氏族部落,称东部地区的,以种植灌溉谷物“黍”生活的氏族部落为“九黎”,确实反映了当时华夏各氏族部落的生存状况。文字能够保存和编纂信息,尤其是过去和神秘的信息,但最初的文字并没有那么神奇,它并没能对已知信息进行更抽象的辩证的分析,它只能忠实的记录音,也没有产生任何文化多样性,正如英国埃及学家怕金森所指出的那样:“古代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口头文化,文字只是一种有限的社会和认知现象而已。”

最近,我读了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国栋先生的著作《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深深被李国栋先生的团队在分子学和声韵学研究与古苗人的稻作文化创造上的成果所折服。李国栋教授是北京人,曾在日本的大学里任教,为了研究稻作文明,离开日本就职于贵州大学。在贵州大学期间,对贵州的稻作文明作了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他的苗族稻作文明研究用的是三重证据法:

1.苗族关于稻作的语言证据。

2.苗族关于枫香树图腾信仰的证据。在湖南城头山稻作文明遗址中,出土了信仰祭祀仪式中大量的枫香树遗存,这种枫香树信仰,至今只存在于苗族的信仰中。

3.城头山出土的人体遗骸,经过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测认定是古代苗瑶先民。这就证实认定城头山开创稻作文明的人是苗族和瑶族的古代祖先。

李国栋教授在研究中得出了6000千多年前,是苗族和瑶族先民开创了长江中游稻作文明的结论。在李国栋教授之前,还没有人对古代苗族先民的稻作文明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是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是令人信服的。

文学人类学资深教授叶舒宪提出考古“四重证据法”,创建出一套关于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前后衔接与演化的文化理论系统,他将甲骨文出现之前的数千年史前文化脉络作为大传统,将甲骨文出现之后的汉文字书写传统定义为中国文化小传统。人文领域的证据大致可分为文字证据和非文字证据,证据的内涵正在从单一文字证据向非文字证据拓展,非文字证据的考证和阐释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李国栋先生在其著作《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里说:“‘九黎’的‘黎’上古发‘liei’,笔者认为它是中部苗语‘li’的汉字音译,含义为‘田’。所以,‘九黎’的本义就是‘九块稻田’。而不是汉语‘黎民百姓’的意思。当然,耕种这‘九块稻田’的就是苗越族群,他们的首领就叫‘蚩尤’”。我为之震惊,也深受启发,我提出几点为李教授佐证:就是苗语里的“田”,田是稻作民族的根本,没有田怎么栽稻? “li”还有两个物体,一是树木,即苗语的杨梅树,为何将杨梅树被苗语称为“li”,杨梅树与“田”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抑或杨梅树与田的发明有关?杨梅树(黎)至今与“苗族贾理”休戚相关,苗族贾师在诵贾或传授贾理时,必用杨梅树和金竹制作法器,贾理的《案件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洪水滔天”之后,世上再生万物,那时万物均会说话、能行走,特别是树木和荆棘,它们当薪,自动到家来为人添薪进灶煮饭。在一次煮饭时,因树木大意,致火力过猛,鼎沸汤溢,烫伤了竹子,于是引发纷争,于是它们请来懂贾的杨梅树评判。杨梅树把这场纠纷归结于树木“不喊自来家,不唤自临屋”,责成“树木返山居,荆棘回山住”人们需要时自去取。“只留竹疗伤,当杨梅助手”。因此,现在的贾师在诵唱贾理时,要在半截杨梅枝上放十二块竹片,每取出或者放一次,都要在杨梅枝上轻轻地挞一下,意为不要忘记贾理传自杨梅树。水稻原先是撒播在湖边或水塘边浅水的边沿地方,后来发展到专门开辟浅水的湿地来播种水稻,这种稻的场地不知为何被命名为“li;其二是“贾理”的“理”,“贾理”中“贾”当动词讲,相当于“诵”或“讲”,而“理”是实质,是“道”、“道理”,实质的“理”也用“li”音;其三,li音还专用于“秤量”米等谷物解释,秤量一升米、一碗米、一斗米都适应用“li”。li——田——贾理——杨梅树——秤量(标尺)。这田的发明与杨梅树(li)有关 ,因此就命名为li,杨梅树(li)也就成为一种规矩,一种标尺,渐而产生了最初的规约li(理 )。几千至上万年后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苗族“百科全书”《苗族贾理》,依然用这li(杨梅)树为法器。这样的实例在苗族的古歌、史诗、贾理中并非唯一,比如,枫香树为苗族的图腾,枫香树被冤砍倒之后,其身粉化出世间万物,黔东南苗语称枫香树为“豆邙”,“豆”即树,而“邙mang”,是苗语“妈妈”的古音“闷”(men)的音变,也就是“母亲树”。有苗学专家推断,这应该属于远古“巢居”时代先民们在枫香树上建造房屋的事,后来才有了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又有了苗族的吊脚楼。至今,苗族仍然以枫香树为保寨树,传统的吊脚木楼,依然需用一棵枫香木作中柱;另有一例:苗族称李子树为“豆讷”,意思是“命树”,“ne”就是“命”,《苗族贾理》里说人在李子树下诞生,李子树就是人的命树,人死后,送葬有一道仪式,叫“解钩”,《苗族贾理》专门有一节“解钩”辞,由巫师念诵,用两个李树钩相扣,一个为干树钩,一个为生树钩,意寓“生死钩”,两个树钩都用稻草绳系住,干树钩的绳子套在死者的棺材上,生树钩的绳拿在生者的手上,牵钩人举着把伞,扛着棵枝叶茂盛的竹子,身后是一脉兄妹子孙。巫师念诵完“解钩”辞,即分开相扣的“生死钩”,生者众人立时跑离祭祀现场。

我想,在人类文化史上确乎存在着一个漫长的“木器时代”,它贯穿了整个新旧石器与铜铁时代,一个木神时代。但木器容易腐朽,远古木器无法保存下来而被忽视,仿佛人类一开始就用石器开创文明时代,旧石器完了就是新石器,然后就是青铜器……其实不然,燧人氏钻木取火,那是木与木相摩则燃。“斫土为耜,揉木为耒,耒䎪之利,以教天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之利,万民以济。”工具的发明常常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火生于木,而火能炼出陶器,也能冶炼出青铜,火照亮了人类的蒙昧时代,人类正是扶着木拐杖走进了文明。

人类走出森林后,依旧怀念森林,眷恋着以木为生,依木而居的森林家园,以木护寨,祭拜神树。苗族对不同树的祭拜,分门别类,祭什么神用什么木,驱什么鬼用什么木,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大致有七十多种。这积淀着多么深厚的“树木文化情结”。也包涵着历史文化信息,非文字证据。

李国栋先生认为,稻作文化起源于古苗人居住的长江中游,苗语称稻为“na(那)”,另一个读音“ne(讷)”,“ne”是“na”的音变。而从一万年前起,稻作文化逐步在长江下游发展起来,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河姆渡遗址、马家浜遗址、崧泽良渚遗址等等,这些稻作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长江下游是古越族居住区,古越语称稻田为“na”,李国栋认为,古越语的这个“na”肯定是由古苗语“稻”音“na”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古越人的稻作文化肯定是从古苗人那里传来的。古朝鲜语称“稻”为“na”或“narak”,古日语称“稻”为“na”和“ne”,由此可见,古朝鲜语和古日语的“稻”都与苗语相连,特别是古日语与苗语的“na”和“ne”完全对应。在稻作文化顺水传播的过程中,日本列岛一直扮演着最东端终点站的角色。

时至今天,非文字证据越来越受到历史学的重视,比如苗族,本来是个古老的族群,经历过上万年的历史文明创造,却因后来历史的种种原因,没有得到适宜的环境发展文字,但是苗族有口传史,“心经”、“心史”,它堪比文字证据更可靠。《苗族贾理》是苗族的百科全书,是苗家人心目中的圣典和法典,是苗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世代遵从执行的圣典。它的真实性可以和文字是同等的。

我坚信,何谓“九黎”,诚如李国栋先生得出的证据:“黎”就是苗族中部方言的“li”,即“田”,九黎的九不只是九,汉语的九是无数的意思,苗语黎是稻田,九黎古国,其意是有无数稻田的古代国家。著名考古学大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根据考古遗存,不用部落来称呼古代社会,而是用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来命名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五千年前长江和黄河流域已经有古国,按他的说法,九黎应该称为“九黎古国”,黄帝和炎帝应该称为黄帝古国和炎帝古国。

2024年10月1日于丹寨

相关推荐:

韦文扬:蚩尤是雄鹰的部落

漫画 | 07人文始祖尤帝(蚩尤)

Hmub人或是最早的“华族”

尤帝(蚩尤)-苗族人文之祖

蝴蝶“神显” | 苗族信仰符号

石朝江:格蚩爷老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

孙中山评价最高的古人

Hmub人或是最早的“华族”

梅山与尤帝(蚩尤)的研究

尤帝(蚩尤)-苗族人文之祖

论蚩尤文化的“与他者共生”理念

苗族鼓社官制和东夷鸟官制对比

雷山苗族姑娘银冠上插的不是牛角

尤帝(蚩尤)九黎部落的四大发明?

央视《千里寻蚩尤》2011年09月07日

冬至,苗年祭炯拜蚩尤,坐标山江苗寨

山西人的视角 | 蚩尤,一个被误读的战神

蚩尤天皇 | 继孔子之后,蚩尤变成韩国人了

“神母犬父”故事,应是各类盘瓠故事的原型

官修《苗族简史》| 苗族和楚国是什么关系?

苗族和九黎三苗的关系,官修正史怎么说?

中华第一城在哪里,建造者是什么民族?

新中国建立,对中国苗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示意图片来源于作者豆包ai制作以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期编辑整理:东银西博

本期校核:蒋文慧、潘青山、小草等


关注即是支持,功德无量

Hm苗学书院
苗学书院,是苗族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载体。有三个功能,文化传播:即苗族历史文化等学习和物质文化展示的场所;礼仪安顿,即建立苗族信仰和苗族礼仪传播;苗族集场功能,即苗族特产的交易场所。通俗的说即文化传播+信仰礼仪+特产交易这三大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