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黔东南“黑苗”是最上进的苗族群体

文化   2024-12-04 13:44   广东  

【编者按】前言:我在前面文章《苗族,一个逃避国家的民族》说过,苗族精英一旦有所作为之后,便会逃离文化母体,这是苗族文明的魔咒,也是历史的悲哀,也许是上天垂怜,有一地方苗族精英可以做到两者兼顾,那就是下文我提到的地区,之所以有此感悟,来源于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文/YENL JEX DAOX


之所以会取这么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源于前几天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架空苗族历史何时休,以大松山古墓群基因分析为例,资料提供者为黔东南台江县苗族,编者为凯里市苗族,他给我看的时候,我也是非常悲愤,大松山周围苗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达一万余人。居然有学者考证为“汉族文化扩散”甚至“彝族传统墓地”,由此可见,一些文化学术霸权已经达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编者建议我发文对此事评论,我说:“但凡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必须依托当地的语言风俗,脱离当地文化背景的研究,本身是很空洞的,本地人都不关心,我们无从下笔……”。这就陷入一种矛盾:懂本地文化的苗族漠不关心此事,关心此事的反而是黔东南的苗族。当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活的区域都在清水江沿岸的村寨,我为什么要提这个特征,请大家往下看。


这种尴尬的局面不仅是大松山事件,笔者在与六盘水等地苗族精英攀谈中,他们也在抱怨,本地彝族享受的政策远远超过苗族,对苗族政策倾斜都还是黔东南那边苗族干部到任后争取的不管承不承认,黔东南苗族精英文化觉醒,远远超过其他地方苗族,甚至黔东南苗族迁徙至安顺、黔西南等地数百年后,比本地西部方言还要热衷于文化建设。


此类现象,苗族圈子虽有所察觉,但是都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我认为,这个话题应该摆在台面上来讨论,促进各个地方苗族精英更好反思。


实际上,说是“黔东南苗族”我认为都宽泛了,更准确来讲仅是清水江中游一小片区域(如下图示意),即从原麻江县下司镇剑河县岑松镇清水江及各大支流沿岸的地区,以苗族中部方言北部土语为主,但笔者家乡并不在该区域。


麻江县下司镇至剑河县岑松镇清水江及各大支流沿岸示意图


苗族文化自古有个悖论,即:“生活富足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地方,往往汉化严重。而保存民族文化相对完整的地方,则经济和教育非常落后”。似乎上天垂怜,这个片区打破了这个文化魔咒,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塑造出这种独特区域面貌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当地物产丰盈,人口众多;人是文明的载体,大量人口对军事入侵和文化入侵有天然优势,虽然明代已在清水江北岸设立了卫所,但是限于当地苗族人口优势,儒家文化无法彻底取代苗族文化,而且又有“生苗”和“孰苗”互为犄角,避免了被两面包饺子的困境,人口优势再加上成熟稻作文明,塑造出本地黑苗极强领地意识,万历七年(1579年),都匀府者亚的阿斗起义,答干寨的阿其响应。后来阿斗战死了,阿其继续反抗。万历十四年(1586年),土舍吴楠、王国“请以答干、鸡贾、甲多诸集属蒙诏,立宣威营,岁输赋”。苗族首领阿其反抗说:“此我地,谁令尔营此?”


进入清代以后,人口压力造成的社会内卷激发了当地苗族更加勤奋和进取,特别是清水江航道开通后,苗族人依托水道从事工商业,极大促进了苗族地区经济发展,外人眼里苗族银饰繁复、以大、以重为美的地区,其实大体就是这个区域。如清末英国传教士克拉克在《在中国西南部落中》说:“贵州的所有苗民中,黑苗是最聪明和最富于自强能力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拥有耕地,许多人较富裕,其经济水平跟周围的汉人农民不相上下,在手工艺上,自然稍逊于汉人工匠。黑苗不仅喂养牲口,许多人还在城镇摆摊设点、从事买卖。有些人买了生猪、大米及其它的土特产,用自己的船只运往湖南洪江出售。在凯里通往洪江往上十五英哩处的剑阳巷河上,几乎所有的船工都是苗民。”   


(此图为1905年传教士在凯里旁海拍的黄平式黑苗服饰,银饰就已经很多了,类型与今日已很接近)


第二:地处交通要道,对外来事物接纳程度高;在明代以前,黄平和施秉北边就已经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人群流动有利于当地苗族学习到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理念。如果不是依托于驿道带来的信息优势,我们无法想象黄平等地苗族如何找到贵州西部定居点,天然的交通优势让本地苗族更加乐于接受不同文化,而且,文化输入是多元的,避免了某种固定文化灌输而出现“被同化”现象。


第三:1956年黔东南州府迁凯里,行政中心搬迁带来一系列教育、交通和工商业加持,当苗族比周围汉族还要富裕的时候,文化上的自卑感就被削弱,本地民族精英会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责任。

清水江沿岸民族地区独特精神风貌,经常为学者所重视,与克拉克一样,民国时期民族学家陈国钧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中,也评价道:


“黔东的地理环境本来比他处要佳,尤以黑苗所居清水江的地盘量最优越,各项物产丰盛,人口极易繁殖,合清水江所有各族而统计之,黑苗可居十分之八以上,所以在清水江上满布着黑苗的势力,他们间的领袖在当地社会上往往操纵一切的实权。过去,他们的性情极强悍,在诸苗中素以好勇斗狠著称,而地方执政者亦引为大患,差不多代代都有叛乱抗命的事变,此固由于族势的膨胀所使然,而且清水江附近有些著名的雷公山、牛皮箐、香炉山、大登高等山,常据为巢穴,更足以助长他们顽固称兵了。不过,黑苗经过了几度的重创之后,虽要思逞而不能有所为,但他们还能保存他们相当的势力,仍不愧是极有作为的一种苗人。”


(此图为1940年时拍的革一式服饰,银饰的量似超过该支系现在的服饰)


我们对比同样人口高密度的湘西,清末民国之际,湘西地区不乏有民族情怀的苗族精英,诸如沈从文、石启贵、石板塘等,但是,随着汉化速度加快,民族文化已经无法激起民族精英的兴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态,当然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腊尔山区本来生存资源紧张,大多数人被柴米油盐困住,没有精力从事民族文化传承。西部方言地区,除了文山州之外,限于人口分散,很难整合成统一体,例如贵阳市附近“亚鲁王”传说和麻山次方言的传说,地理位置和行政归属隔绝,收集和整理困难重重,有一些更小的支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即将消失不见。


正如我所说,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打破“经济发展和文化流失”的魔咒,甚至经济都还没起步文化就消亡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现象。我认为,民族文化对精英的熏陶是至关重要,如果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洗礼,长大以后对文化母体认同概率更大,与中上游大相径庭的是,清水江下游天柱县、锦屏县等地,苗族精英们对民族文化兴趣不大,甚至还有排斥倾向,他们更加偏重于地域认同。


当然了,被同化严重的地区,也不排除诸如像酉阳桃子、秀山石茂明、彭水阿松、绥宁糜蒙、天柱蒋文慧这样的人,但是相较于本地庞大苗族人口基数,显得势单力薄。而黔东南苗疆腹地,特别是从江、榕江、丹寨、三都、融水等地,依然保留浓厚民族文化氛围,精英成长空间依然很大,也不失为一座待开发的宝库。


但是我们知道,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如果从全球定位来看,“白苗”群体,特别是文山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语言的优势,且听下回分解。


现代苗族施洞支系服饰


备注:本文所指“黑苗”,即苗族中部方言群体,按说不应该用历史是“白苗、黑苗、红苗”等这种称呼来区分苗族,但由于历史惯性,以及苗族分支复杂,想来想去,这几类很多看了可以马上知道大体是哪里的苗族,我们姑且用之。苗族支系众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传承文化的好经验,本文抛砖引玉,挑起大家的胜负欲不是为了激发矛盾,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大家分享出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望读者理解。

END

【YENL JEX DAOX】专题:
苗族,一个逃避国家的民族
汉族土司如何长期统治民族地区
论苗族文化与国家机器对立与冲突
如果苗族存在过国家,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同源-异流-融合:苗族眼中汉族形象的变迁
身处内地,黔东南民族文化为何这么浓郁?
由“苗子”到“苗族”,民族尊严如何握在自己手里
祭桥文化在族群互动中体现——以永安桥、开平桥为例
由司法纠纷看黔东南苗疆土司官职属性—以清江厅为例
清代招抚“苗疆”为什么会造成三十万苗人死亡?
一切只为生存本能,当代苗族文化衰败根源是什么?
烽火苗疆 | 战线不足百里,湘军为何打了十个月?
南蛮方国,苗族议榔鼓社制度在军事上的实践
我本蛮夷 | 剑河苗姓与汉姓的互动关系
【地球上的苗寨】新光苗寨(Vangl Hvib)
屡败屡战的抗清英雄寨——Dlib Bangx Waix
贵州佯僙苗“刀耕火种”“荆壁不涂”考察略记
因“河”而来——苗语地名的空间架构
剑河县苗语地名实录——南库考
剑河县苗语地名实录——“柳旁”考
滇行游记 | 如何审视我们的文明?
剑河这个地区,苗族姓名文化独特
“平苗战略” |李椅《进寨条议稿》
穿越到清朝初期,苗族生活指南
清水江第一要塞——五河苗寨
新湘行散记 | 非想象中的湘西
盘王遗珠,拜访岭南八排瑶区
为什么苗文学习不能图捷径?
“化外生苗”的最后三大战役
清水江边上的童年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源于网上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投稿请:加(xingzhi1988)好友,或发送到3075624069@qq.com

本期编辑整理:苗岭凤雏

本期校核:小岛、高利、老蒋、风子、小草、桃子


关注即支持,功德无量

Hm苗学书院
苗学书院,是苗族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载体。有三个功能,文化传播:即苗族历史文化等学习和物质文化展示的场所;礼仪安顿,即建立苗族信仰和苗族礼仪传播;苗族集场功能,即苗族特产的交易场所。通俗的说即文化传播+信仰礼仪+特产交易这三大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