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百万人口以上民族的教育水平PK,苗族几乎垫底?》一文,粉丝们极为关注了苗族的教育,有从自己的经历《从苗寨到陆家嘴,我走了多久?》《游子的困局与苗族思索:路在何方?》作为案例提出启发,也有以一个民族的视角来追寻《龙建刚:中国苗寨的前途在哪?》,我们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此前我们给了贵州凯里凯棠镇的案例《这个镇,平均每户就有1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湘西地区的案例,可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这个千年苗寨有多厉害?走出了董事长、校长、博士......
文/龙骏峰
聚居在腊尔山台地上的千百个苗寨,是盛开在大地上的鲜花。
千年时光流转,花开花落无重数,不知有多少苗寨在时间的长河里兴起又消亡,消亡再兴起。时空无涯,却有一些苗寨超越历史变迁,枝繁叶茂始终常开不败,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绽放成为武陵山区和腊尔山台地上的不朽传奇。
东努苗寨,就是其中绚丽的一朵奇葩。
|东努苗寨航拍图(吴学明提供)
一、迁徙五溪,人杰地灵
湘西,古称五溪之地。究竟是哪五溪?几千年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比较受公认的是酉溪、辰溪、武溪、溆溪、雄溪。
其中武溪因源出武山而得名。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时战事受挫,病死在湘西,临终前曾作诗《武溪深行》悲叹说:“滔滔武溪一何深。”东努苗寨就在武山东南,位于武溪源头。
在苗语里,东努的意思是百鸟栖居之地。苗族自古崇尚凤鸟文化,东努四面环山,中间盆地呈不规则圆形,地形如同凤巢,因此先人们认为这里有凤凰栖止,才引来众鸟汇集,是百鸟朝凤的祥福宝地。
|东努苗寨资料书籍(石志林提供)
地灵人杰,武山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东努苗寨千年兴旺。作为湘西苗疆名山,武山的历史可溯源至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在这座高山中,留下有蚩尤、驩兜、盘瓠等苗族三大人文始祖的诸多遗迹。
传说武山之名,便来自苗族始祖蚩尤。作为九黎共主、中华战神,蚩尤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享有崇高威望,更是全球苗族人民公认的人文始祖。
七千年前,以苗族为主体的大湘西地区先民们在沅水和澧水流域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高庙文化和城头山文化,最早的城市建设、最早的稻作技术、最早的竹器编织技术、最早的制陶技术,还有最早的太阳、凤凰图腾等等,都从这里顺着江河走向世界。
随着文明的脚步一起向外不断拓展的,是聚居在湖湘之地的苗族先民们长长的迁徙队伍。他们从武陵山区、洞庭湖区一路向东向北,跨过长江进入黄河流域,在中原大地继续独领风骚。
七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掘最新发现回望这段上古史,可以从中窥见东努苗寨先民们的模糊身影。上古时期,他们一定也在战神蚩尤大帝的引领下,与万千族人一道东出武陵,北上中原。当蚩尤率领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逐鹿进行大战失败后,他们又与族人一起从黄河流域退回长江流域,最后回到武陵山区及东努苗寨。
|东努苗寨老照片(石志林提供)
为了纪念蚩尤大帝的赫赫武功,居住在腊尔台地东部的东努苗寨等村寨的苗族先人们,于是将自己聚居的这片山地取名武山。并且在每个村寨的最高处,用石头垒筑起一座座供奉蚩尤神位的石塔,取名为“炯”,即坐镇本土之意。
千百年来,腊尔山台地上的苗族先民凡是遇有战争,出征前必先祭“炯”,祈求蚩尤祖先保佑族人在战争中大获全胜。所以许多学者在介绍腊尔山台地上的“炯”时,直接写作“蚩尤塔”。
东努苗寨背靠的青龙山,山势蜿蜒雄壮,似龙游起伏,其中青峰逶迤回顾,形成“双龙抢宝”和“青龙回头”等自然奇观。山顶上就有腊尔山台地海拔最高的“炯”,以片石层层垒筑而成宝塔形状,样式古朴、高大庄严,曾有人专门撰联:集千山龙气成一塔,洒半寸神光佑万家。
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在发动起义前,鸭堡寨(今禾库镇)、暴木营(今吉云村)、东努苗寨等周边十数村寨的苗民就齐聚青龙山祭“炯”,求蚩尤祖先佑护起义胜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凤凰竿军子弟组成的国民陆军第一二八师奉令北上,前往浙江嘉善与日军作战。刚刚在湘西革屯运动中因攻占乾州城一战扬名的“青帕苗王”龙云飞,主动率领苗族子弟整编入一二八师参加抗战,在出征前,他专程来到东努苗寨,亲自上青龙山祭“炯”,并从东努苗寨带走了一批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在随后的嘉善阻击战中,一二八师的苗族战士们脚穿草鞋、手持砍刀与全副武装的日军反复搏杀,在己方居弱势的情况下仍给予日军重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威风。
除了蚩尤,还有一位苗族祖先与东努苗寨息息相关,这就是被武陵山区苗族五大姓氏“吴龙廖石麻”中廖、石两姓视为本姓始祖的驩兜。先秦以来的大量典籍文献记载有“舜征三苗”和“舜放驩兜于崇山”的历史事件。即在舜帝时期,苗族部族首领驩兜率领三苗部落集团与舜帝发生战争,失败后被舜帝驱逐到湘西崇山一带定居。
|东努苗寨老照片(石志林提供)
据有关学者考证,驩兜定居的崇山就在今天的吉首、凤凰、花垣三县(市)交界地区。而廖、石两姓苗族也代代相传,他们的先人们从北方迁徙回武陵山区时,一路沿沅水上行来到泸溪五里洲,在那里举行盛大的聚会,商讨下一步去向。
经过共同商议,决定随武溪继续溯水深入,最后从峒河上游的大兴寨登岸,爬上峡谷对面的腊尔山台地,在一个叫叭仁的地方安家落户,并由此分发往武陵山区各地。
以石姓为主的东努苗寨,先人也是从叭仁搬迁到这里来的,和武陵山区所有的石姓苗族一样,都奉驩兜为本姓祖先。
二、源远流长,盘瓠后裔
有心人从地图上可以观察发现,以东努苗寨为中心点,周围分布有诸多溪流,这些小溪从东努苗寨所在山体发源,沿着不同方向的山麓奔流入各大峡谷中,汇聚成峒河、沱江、万溶江等武水的干流和支流,滋养着苗乡大地,哺育了千家万户。
从腊尔山台地的河流起源及流向分布,可以看出东努苗寨所处的关键位置。小小的东努苗寨,是武水主要源头所在。
|东努苗寨老照片(石志林提供)
人类文明基本都起源于河流。同样的,由东努苗寨发源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溪流,孕育了湘西苗疆大半的文明。凤凰、乾州、竿子坪、官庄、木江坪、解放岩、河溪……在沱江、万溶江、湾溪、泡水河等4条主要由东努苗寨所在山体发源形成的河流沿线,分布着这样数十上百的古城、古镇和古村落,它们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是湖湘文化和苗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67公里河流总长,1720.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这个范围内,河流像线条一样将许许多多的城镇和村落串连起来。从地图上看,河流像条条珠链散落在十万大山深处,城镇和村落是这些翠链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又像无数从腊尔山台地上放飞出去的风筝,河流、城镇和村落的大小不同,构成了风筝的不同形状,而东努苗寨,就是那个把所有风筝线都攥在手里的孩子。
在东努苗寨孕育的河流文明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武水盘瓠文化。
最早记载有盘瓠事迹的正史,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晋纪》,书中记载说:“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之后南北朝时期的粱朝有鲍坚所著《武陵记》更进一步载说:“武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盘瓠之遗像。又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围。山有水出,谓之武溪是也。在县之西。”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更记述详细“沅水又迳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
|新时代东努苗家人(石志林提供)
按照史书所说,武溪因发源于武山而得名,其水源头是苗族祖先盘瓠居住的处所。《乾州厅志》《吉首市志》均有记载,今吉首市乾州街道关侯村九龙沟峡谷内有盘瓠石室遗址。近代以来,经不少学者考证,确定盘瓠石窟遗迹就在东努苗寨东北方向,即湾溪河与泡水河两条溪流源头中间的山岭上。也就是说,当时的东努苗寨,处于盘瓠及其族人生产生活的核心区域内。
盘瓠是上古神话人物,相传他生活于三皇五帝的帝喾时期,是苗、瑶、畲等少数民族尊奉的人文始祖。帝喾,姓姬名俊,因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又称高辛帝,在上古五帝中排位第三。
传说高辛帝与犬戎部落交战,被犬戎首领吴将军打得大败,于是发出悬赏:有斩得吴将军头者,赏黄金千镒,封万户侯,并将女儿辛女公主许配他为妻。当时高辛帝宫中有只五色龙犬,名叫盘瓠,高辛帝悬赏公布后,它突然失踪了,过了一段时日,突然衔着吴将军首级上殿来领赏。原来盘瓠失踪的这段时间,是跑去斩杀吴将军了。
高辛帝望着吴将军首级,大感为难,心想怎么能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配与一只龙犬,于是打算反悔。没想到辛女公主听说此事,却愿意下嫁给盘瓠,并说父皇你贵为天子,金口玉言,怎么失信于天下。
|新时代东努苗家人(石志林提供)
这时,盘瓠突然口吐人言,说只要把它放入金钟内,七日之后,可化为人身。高辛帝十分高兴,于是遣人将盘瓠置于金钟内。第六天时,辛女公主见金钟里一直没有动静,怕盘瓠饿坏,忍不住打开金钟,结果时辰未至,盘瓠身体已化人形,脑袋还没有变过来,成了犬首人身形象。
盘瓠与辛女公主结婚后,不愿留在宫中享受高辛帝荫庇,带着妻子从中原南下,远走来湘西武山遁居。夫妻二人在东努苗寨附近山谷中找到一个天然石洞,就此于洞中安家并生下六男六女,子孙繁衍遍布长江以南地区,盘瓠、辛女也成为了苗、瑶、畲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
在苗语里,盘瓠辛女被称为“乃滚玛苟”,即犬父神母之意,至今湘西苗族举行还傩愿时,都有祭祀“乃滚玛苟”的专门仪式。
站在苗族文明源头的东努苗寨,自身也因水而生,以水而兴。虽坐落高山顶上,寨子里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大大小小的泉眼满布全寨,特别是有九口古井分据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形成九井映日月奇观。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水源,含有16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不仅满足全寨人的生活用水,还灌溉周边数百亩的良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给予了农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
东努苗寨出产的大米、蔬菜、大豆、玉米等农产品,颗粒饱满、味道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东努大米和东努豆腐,以美味营养著名,市场上供不应求,已然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品牌。
三、传统传承,苗文化深厚
物产的丰富滋养了东努人健康强壮的体质,文化的厚重则塑造了东努人好学上进的品格。
地处腊尔山台地和湘西苗疆中心区域的东努苗寨,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上一直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在外来先进文化学习与发展上也始终走在前列。
|新时代东努苗家人(石志林提供)
在腊尔山台地乃至整个湘西苗族地区,东努苗寨的寨子和人口规模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但是这个寨子保留和传承的苗族特色文化却十分完整。
叙述苗族迁徙史的苗族古歌,传承苗族文明礼仪的婚礼颂词,用以健体防身、锤炼意志的苗族武术,验方独特、效用神奇的苗族医药,展现苗族人民精神面貌的苗族鼓舞,以及涵盖了苗族社会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的苗族“巴代”文化等等,在东努苗寨都得到很好的传承。
还有建筑、印染、编织、银饰、苗绣、冶炼、雕刻、书画等等民族传统工艺,在这里也都能找寻到传人。匠人工于技,艺人精于唱,这些在生活中看上去极其平凡而普通的人,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套绝活,随便拿出一项来展示,都堪称大师级水平。
然而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从先辈们那里继承过来的一点小玩意而已,丝毫不值一提。出于对祖先的敬重和对本民族的热爱,他们会努力地把手中所学留传给后人,在一代接一代的接续传承中,积淀出了东努苗寨厚重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古老的苗族村落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光。
在东努苗寨土生土长、从这里走出去在外面打拼出一番事业的湘西州凤麟石油董事长石志林,就敏锐地体察到东努文化的珍贵性,大手笔投资近千万元,在家乡打造“状元府第”苗族文化展示中心。
|东努苗寨状元府(石志林提供)
这个“状元府第”主体是东努苗寨传统的石头房子,三间正屋为“五柱八挂”样式,内里为木柱、木梁、木地板,外墙则用本地出产的青石片垒砌而成,既古朴庄重又美观大方。门外院落里还修建有一个小舞台,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聆听原生态的苗族古歌、苗族唢呐和婚礼颂词,欣赏独具特色的苗族鼓舞,观看苗族武术、苗族巴代仪式等表演。还可以体验神奇的苗家医药康养保健,品尝菜肴丰富、风味独特的苗家宴席,登上青龙山拜祭“蚩尤塔”祈福,饱览苗寨及周边山水大美风光。
四、阳明遗脉,学风昌盛
如果说古老悠久的苗族传统文化是东努苗寨在腊尔山台地立足的根基,那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化用则让东努苗寨插上了飞出大山、冲向世界的翅膀。汉文化进入东努苗寨并得到普及推广,最远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德时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因触犯大太监刘谨,被谪贬到贵州省修文县的龙场驿当驿丞,在龙场悟道,开创了“阳明心学”。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王阳明自龙场谪归,转任江西庐陵知县,回程中经过湘西沅陵,受当地郡守挽留,在虎溪龙兴讲寺讲授“致良知”学问一个月。
当时吉首镇溪上佬村有个名叫吴鹤的苗族青年,听说王阳明在虎溪讲学,专程跑去沅陵拜师。王阳明收下了这位苗族弟子,精心教诲,吴鹤一直跟随左右,尽得“心学”真传。据史书记载,吴鹤的学问与王阳明的得意门生钱德洪、王畿等人不相上下。
吴鹤不乐仕进,学成后回到湘西,在吉首的上佬、三岔坪、司马溪等村寨开办私塾,将儒学正宗的“阳明心学”传授给苗乡子弟。吴鹤是湘西苗族第一位大儒、在湘西苗疆传播汉文化的本土第一人。他开办私塾的三岔坪村,距离东努苗寨不远,两地村民通过赶鸭堡寨场(今禾库)往来交流比较频繁,东努苗寨有一些青年子弟慕名专程跑到三岔坪村向吴鹤求学,是为腊尔山台地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开始。
|东努苗寨学子考研录取(石志林提供)
教育的兴起,不仅带来风气的转变和文化的积淀,更让禾库、东努等苗寨在腊尔山台地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清代以来,这一片区的文化教育在当地已形成引领优势。
据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凤凰厅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凤凰厅设立厅学,同时在苗区设立苗义学六所,其中鸭堡寨排名第一,由官方拨付专款,“岁给廪饩银一十六两”“择本地文理通顺、朴实老成之生员为馆师”,让苗乡子弟免费接受基础教育。从厅志记载的老师由本地聘请这一情况可分析得知,当时的禾库、东努一带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鸭堡寨苗义学的设立,更让东努苗寨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才培养上占得许多优势。
尤其是光绪年间,乾州大儒滕传恕应邀到鸭堡寨教学,对东努苗寨的文化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滕传恕,字忠实,号子香,乾州苗族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为候补侍郎,父亲为候补县丞,叔父与捻军作战阵亡被朝廷追授为提督。其七岁入学,十岁能文,二十岁高中秀才,二十八岁被选为国子监贡生,之后出任乾州厅教谕,在立诚书院和潕溪书院主讲,先后任河北涿州六品少尹,湖南晃州知事,湘西第八联合中学校长及湘西巡防军统领部秘书长等职,是湘西州民族中学的创办人之一。
滕传恕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门生弟子考中进士、拔贡、秀才者三十余人,出任县长者十余人,被封为上将、中将及少将者五六人,在各行各业成为名家者一百多人。民国陆军上将、陆军部代总长傅良佐,东北军中将杨安铭,抗日英雄石邦藩、田耘,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委、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大公报总编辑向昌吉,以及在湘西名动一时的吴阁臣、张一尊、杨味蔬、石启贵、黄穆如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他的学生。
在鸭堡寨教学期间,滕传恕多次到东努苗寨游玩,对当地山水多有赞咏,他还把自己喜爱的乾州阳戏、花灯等传统戏剧、曲艺在鸭堡寨一带进行传播。
|东努苗寨学子出国留学(石志林提供)
可以说,东努苗寨从吴鹤那里接受到正宗的传统儒学教育,又从滕传恕这里接受到了新式西学教育,这种与时俱进的薪火相传,使这个小小苗寨在教育上一直走在整个腊尔山台地前列,始终得开风气之先。
五、人才涌现,精英辈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百年教育积淀,东努苗寨的文化发展潜力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集中爆发,一时间各行各业人才涌现,一批又一批的东努人走出大山,与世界接轨,成为行业内的精英,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据有心人统计,仅在当代,从东努苗寨走出的杰出人才就有现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原凤凰县政府副县长石求华,湘西州民宗局原纪检组长调研员石俊;1986年湘西州高考文科状元石金钢,湘西州凤麟石油董事长石志林,凤凰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石继端;湘西州农行信贷部主任石贤清,北京新加坡银行客户部经理石丹慧,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石逍黎,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绍华,全国青年画家石金炼,湘西州体校冠军教练石志勇,全国摔跤比赛季军、湖南省冠军石振等一批教育人才。还有原凤凰县第四中学校长石金霞,凤凰县禾库学区中学校长石绍海,凤凰县三拱桥中学副校长石金良,凤凰县南华小学副校长石基,全国优秀教师麻求生等一批教育人才。更有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曹浩帆、香港大学博士石逍雁、中科院博士石金龙、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石玉跤、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石易人、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石雯慧、中国海洋大学吴景灿、湖南师范大学吴玉香,以及40多位在全国各二本院校就读的学子,他们都是东努苗寨未来发展、赓续辉煌的希望。
|东努苗寨学子考研录取(石志林提供)
五亿年自然山水,五千年历史文明,五百年文化教育,五十年人才振兴。
东努,这个从远古走来的千年苗寨,经历过无穷的艰难困苦、坎坷波折,却始终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聚积着千百载的磅礴伟力,从腊尔山台地上展翅高飞,惊艳于世界,光耀于未来。
本期校核:蒋文慧、杨正录、潘青山、小草、风子等
关注即是支持,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