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苗族是最重视服饰的民族?

文化   2024-12-01 22:14   广东  

传 播 苗 学,播 种 文 化 

苗信仰 | 苗文化 | 杂说汇 | 东方学 | 西方学

【编者按】近期,一个贵州女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典礼上传苗族服饰展示,火遍了全网,引发中外网友热烈讨论,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全球化时代,这成为了一股清流,由此可见苗族是非常重视服饰的民族,那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苗家美女小妮来给大家讲述讲述。


作者/展示者/潘小妮


展示服饰/清水江型西江式苗族服饰

照片拍摄地/黔东南等地

文章和图片展示者本人提供


第二十四期:来自黔东南凯里的美女!


原标题:千百年后,我将“无字史书”穿在身上——通过盛装与历史对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些故事被刻在石碑上,

有些故事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苗族,

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

其历史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被一针一线地绣入了精美的盛装中。

 脚高苗寨鼓藏节盛况(杨晓贵 摄)


站在这个古老与现代交汇的时代节点,

我内心充满了对历史的无尽敬意和向往。

我渴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与历史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这场对话的媒介,

正是苗族那绚烂多彩的传统盛装。

2016年在下司古镇 (立森 摄)


苗族:古老而坚韧的民族


苗族,

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群体,

其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抗争、

迁徙与融合的史诗。

从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

到后来的长江流域,

再到今天的云贵高原及世界各地,

苗族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

跨越千山万水,

书写了一部部关于生存、智慧与勇气的传奇。

这数千年的坎坷历程,

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

滋养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2024年摆底鼓藏节 (潘小妮 摄)


盛装:历史的织锦


苗装不仅具备保暖驱寒的实际功能,

更承载着族群迁徙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每当一件盛装被打开时,

就如同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其独特的图案、色彩、材质和工艺,

都在诉说着苗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自然崇拜以及审美追求。

2019年在贵阳O83,黔东南在筑芦笙会活动现场 (吴旭 摄)


盛装上的刺绣以其精湛的针法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遐迩,

每一针一线都凝聚了苗族妇女的心血与智慧。

从龙凤呈祥的图案到花鸟鱼虫,

从山川河流到日月星辰,

这些图案不只是美的象征,

它们还代表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脚高鼓藏节,苗族盛装背面 (潘小妮 摄)


盛装中的银饰,

更是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那些银光熠熠的饰品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还蕴含着避邪祈福、象征财富的深层含义。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通过银饰的闪耀,

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脚高鼓藏节 (龙征华 摄)

摆底鼓藏节 (潘小妮 摄)


“无字史书”的传承


千百年后,

当苗族盛装展现在我面前时,

这些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

都像是历史的密码,

等待着我去解读。

当我穿上苗族盛装,

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与苗族的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

身着盛装的我仿佛能够与千百年前的苗族先祖

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们向我诉说,

苗族人民在严酷的环境中,

如何依靠智慧与勇气,

孕育出这般绚烂多姿的文化;

他们还向我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

也未曾忘记用艺术美化生活,

用信仰支撑灵魂。

2024年摄于脚高鼓藏节 (吴永奇 摄)


在苗族盛装的陪伴下,

我们都化身为一部部行走的历史书与文化书,

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带入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

每当身着这身华服,

漫步于都市的街头巷尾,

我们都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和赞叹。

这些目光中,

蕴含着好奇、欣赏,

以及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2019年摄于贵阳O83,黔东南在筑芦笙会活动现场


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苗族盛装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积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确保这份“无字史书”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其光芒,

是每一位苗族人的责任和使命。

2024年摄于脚高鼓藏节 (杨福江 摄)


我仿佛听到先祖对我们的强调,

无论时代如何演进,

文化的根基绝不能遗失。

苗族的文化与传统,

不仅需要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弘扬,

更需要年轻一代在新时代的语境中,

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唯有如此,

苗族的文化才能像其盛装一样,

始终璀璨夺目,历久弥新。

2024年摄于摆底鼓藏节 (熊勤 摄)


所以,

让我们一同走进苗族盛装的世界,

聆听那些被绣进布匹、

镶嵌在银饰中的古老故事,

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水江型西江式苗族服饰


苗族的分支众多,

各分支的服饰风格也各有特色,

导致苗族的服饰种类异常丰富。

古代的图册如《职贡图》和《百苗图》等,

主要根据服饰颜色将苗族大致分为

青苗、花苗、白苗、黑苗、红苗五大支系。

后来,

学者们意识到仅以颜色来区分苗族支系过于简化。

在实地考察中,

特别是在苗族聚居较为集中的黔东南地区,

学者们发现即使是邻近区域的不同支系,

其服饰也存在显著差异。

进而有学者将苗族服饰按照地域较为精准的加以划分。

2024年摄于脚高鼓藏节 (吴永奇 摄)


我所展示的苗族服饰,

根据穿着服饰型制区域分的支系,

属于清代所称的“九股苗”中的巴拉河支系,

亦可归类为“黑苗”服饰。

根据裙长款式,

又可细分为长裙类的清水江型西江式(亦称丹江式)。

脚高鼓藏节上的苗族姑娘 (潘小妮 摄)

 

我们支系自称为“噶闹”,

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核心,

广泛覆盖雷山县全境,

台江县的排羊、台盘等乡镇部分村寨,

凯里市的三棵树、旁海、舟溪等乡镇部分村寨,

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

使用的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话各有特色,

挂丁话被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的标准音点。

2024年摄于脚高鼓藏节 (吴永奇 摄)


清水江型西江式苗族服饰,

分为便装与盛装两种。

盛装的上衣设计独特,

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领左衽

《左传》: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孔子又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也就是在春秋时代,南楚向北扩张

而孔子认为,华夏和蛮夷的区分在于左衽和右衽

历史过于漫长,我们已经无法还原

但我们这一支苗族,

切切实实保留下了“南蛮”“左衽”传统。


汉服交领右衽(来源网上)


采用交襟、立领和平袖口,腋下侧缝,下摆处开衩。

前襟、衣领以及延伸至两肩之下的过衣领,

均饰有宽缘边刺绣。

衣服前片两衣襟下摆处,

装饰有两个三角形银吊片,

中间由四个正方形银吊片构成。

衣服后片,

后背处由多个银饰片钉缝,

衣襟下摆处,

由长方形银吊片拼合而成。

衣袖有大幅两段式主体刺绣,

并于袖口处钉缝银衣角吊片。

下装由两层组成,

内层为百褶裙,长至脚踝,

外层为15~25根左右的三段式绣花飘带组成。

盛装穿着时,挽高髻于顶,

还需配以银项圈、银压领以及丰富的头饰

(银翅、银花冠、银花梳子、银鸟、银耳环)。


本支苗服交领左衽(来源网上)


在过去,

头饰的佩戴有着明确的区分规定。

通常情况下,

未婚少女会佩戴银花冠搭配银翅。

而已婚女性则有多种选择,

第一种是佩戴银花冠并搭配银鸟;

第二种是不戴银花冠,单独佩戴银鸟;

第三种是佩戴银鸟,并在头后方半圈环绕银簪。

然而,

现今这些传统规则已不再被严格遵守,

因此在芦笙场、鼓藏场等社交场合,

区分已婚与未婚女性变得较为困难。

我们支系的每个女孩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盛装,

我也不例外。

母亲告诉我,

这些服饰凝聚了她和姑妈的心血,

是他们日以继夜、一针一线为我精心缝制的。

她希望我穿着它去迎接朝阳,

奔跑在热爱与光明之中。

未婚穿戴样式

已婚穿戴样式

已婚穿戴样式,银花冠加鸟(图片来源网络)


据老一辈人所述,

我们这一支系的祖先们过去多佩戴缀满银饰的红色头套。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佩戴银花冠,

而今银花冠已成为主流。

尽管如此,

偶尔仍可见到有人佩戴缀满银饰的红色头套,

这种风格适合所有年龄段。

而我的这套,

承载着深厚的家族记忆。

这是外婆当年嫁给外公时,

娘家人精心准备的嫁妆,

代表着对她的祝福与尊重。

后来,

外婆将这个银饰赠予了母亲,

如今,

母亲又将这份宝贵的礼物戴在了我的头上。

这些银饰不仅是家族传统的延续,

更是亲情的传递与爱的见证。

未来,

我和妹妹也会好好珍藏这些银饰,

再将它们传承给我们的儿女。 

传统款—红色头套


便装则为上衣为浅色,右衽设计,

肩部、袖口以及右大襟边缘装饰着精细的花鸟和花草图案。

下装则选择西装长裤,

头顶挽起高髻,

耳朵上佩戴耳柱。

中年女性常以白色毛巾作为头巾,

而年轻女性则更倾向于佩戴银梳、

银簪或塑料花等装饰品。

这种便装不仅适合日常穿着,

在参加芦笙场或鼓藏节等场合时同样适宜。

在这些场合,

她们可能会将长裤换成百褶裙,

并搭配长绣片围腰,

同时佩戴银梳子和银制鸟头饰等装饰。

(这种装扮多见于已婚妇女)

便装(已婚和未婚皆可穿,中老年人会佩戴白头巾)


这种装扮多见于已婚妇女


老年妇女的盛装服饰为交领左衽,

仅在衣襟袖口缘边有刺绣装饰,

下装由百褶裙和围腰组成,

与年轻女性的盛装相比,

老年妇女的盛装刺绣面积较小,

且没有银饰片装饰,

甚至有些老年妇女还戴上黑色头帕。

老年妇女为最里面的那排 (杨晓贵 摄)


相较于此支系苗族女子服饰的款式多样、丰富多彩。

此支系苗族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

但也不失庄重。

他们的服饰常常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

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朴实和坚毅。

身着盛装的苗族儿童 (熊勤  摄)

苗族男子服饰,摄于雷山干角苗寨 (潘小妮 摄) 


也希望你们分享一下,

你们那里的苗服是怎么样呢?

愿我的苗装和所有的美丽

都能绽放出永恒,他们美美与共,

他们所向披靡。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湘西山江苗服

贵阳花溪模特

老挝环球小姐
“小花苗”的女孩

苗服的思考
春暖花开
穿着苗服在家乡过年

穿着苗服在广州过年
穿着苗服在香港过年
跟着美女到百草坪去牧羊

桃妹依旧笑春风
贞丰的小可爱
长大的苗女在秋天更显魅力
蜡染出中国风
油菜花与春天更配
美从百色来

来自泰国的混血帅哥
来自美国的混血美女
美在岁月
“银翅”?“银角”?
素色苗服
美从云之南
百鸟衣和施洞男装

征稿启示

苗族服饰,广博精深,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展示苗族人的风采,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苗学书院公众号将开始开设《我和我的苗服》栏目,不定期发布苗服的故事。现在想全世界各地的朋友征集“我和我的苗服”照片,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
投稿注意事项:
1、不分支系,是苗服即可。
2、图片质量要清晰,老照片、比较难找的服饰除外。 
3、整体要大方、美观,能够展示出苗族风采。 
4、做一些简单介绍,字数不限,讲诉你自己的故事。
5、可以自拍照、或以自己的村寨、工作地方为背景的照片,多方位展示苗服。
苗服分类:苗族服饰广博,按照支系,有200多种;按照时代气息,主要是传统苗服、苗族元素服饰;按照功能,有礼服和常服。如此等等,重在展示自我,展示民族文化风采。

END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部分图片源于网上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投稿请:加(xingzhi1988)好友,或发送到3075624069@qq.com

本期编辑整理:苗岭凤雏

本期校核:小岛、高利、老蒋、风子、小草、桃子等

关注即是支持,功德无量

Hm苗学书院
苗学书院,是苗族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载体。有三个功能,文化传播:即苗族历史文化等学习和物质文化展示的场所;礼仪安顿,即建立苗族信仰和苗族礼仪传播;苗族集场功能,即苗族特产的交易场所。通俗的说即文化传播+信仰礼仪+特产交易这三大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