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
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群,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其首领。《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国语·晋语》),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官方的这个观点很准确,上古原始人争夺地盘,没有谁征伐对的,大家都是在争夺生存空间中发生了冲突,没有谁是好人或者坏人的,只不过从华夏史料中就说“九黎乱德”,而苗人的古歌中,则记录“hniut yenx niangs ghet diel,xangt niangx des zangt lol,说的是上游华夏坐船下来抢夺”,只不过所处的视角不同而已),最后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将九黎打败。
5000年前的各个古文化逐鹿中原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三苗人多势大,又有着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战国策·魏策》》),实力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各族一起,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
后来,荆楚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又被专称为“荆蛮”。其后,荆蛮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从商王朝起,就把“居国南乡”的“荆蛮”视为肘腋之患,而不断以武力相待:“挞彼殷武,奋发荆楚”(《诗经·商颂·殷武》)。代商而起的周王朝,对荆蛮同样采取敌视态度,屡屡出兵攻击:“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诗经·小雅·采芑》),“驭从王南征,伐楚荆”(郭沫若:《金文丛考》,第1册)。春秋时,《公羊传》更以“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一语,表达其对这部分“南蛮”势力的发展所产生的忧虑之情。
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苗族的先民。《日下旧闻考》卷二说:“画本以飞空走险”,是说蚩尤有翼能飞行。《山海经》说三苗首领兜也有翼能飞:“驩头,人面鸟啄,有翼……杖翼而行”;又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头生苗民”。蚩尤为首的“九黎”和驩兜时期的“三苗”都被说成有翅,能飞行,表明两者都盛行鸟图腾崇拜。这两大部落联盟,后者是前者的苗裔,他们不但有相同信奉的图腾,而且都居住在我国东部。《周书·吕刑》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国语·楚语》的“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即已显示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说,“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遗裔。至于“南蛮”,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驱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只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而“荆楚”则是商、周时期对两湖地区这部分“南蛮”的称谓。
下图为苗族百鸟衣服饰
许多史书都认为苗族和三苗有亲缘关系,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田汝成:《炎徽纪闻》,卷四);“苗者,三苗之裔”(《贵州名胜志》引杨慎《滇程纪》);“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皇朝经世文编·青螺文集》);“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书·吕刑》:昔三苗昏乱相当听于神”(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这些说法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屈家岭文化对外扩张路线示意图(红色区域为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范围)
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思是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着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小编注:在黔东南一带也有,如丹寨还有传统的祭尤节,凯里开发区和舟溪的龙氏过的叫nongx dliangb yel 。就是丹寨说的“祭尤节”,他们是尤氏族)。
丹寨“祭尤节”
三苗支系之一的“驩兜”,在苗族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苗语呼为“仡”。石姓有大小之分,其中大石苗语竟直呼作“驩兜”。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市县有崇山、驩兜墓、庙等与骥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有的文人还留下“古来尧禅舜,何必罪驩兜”(沈佺期:《驩州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诗》);“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问”等诗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
《史记·楚世家》记楚之先君熊渠、熊通等,一向自称是与华夏有别的蛮人,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又说“我蛮夷也”,“欲观中国之政”。华夏族群所建的诸国,也把以“荆蛮”为主建立的楚国视为“非我族类”,如《国语·郑语》曰:“蛮芈,蛮矣。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左传》成王三年载:“楚虽大,非吾族也”。正因“楚为荆蛮”,华夏诸国“故不与盟”(《国语·晋语》)。楚王姓芈,其先君之名多带“熊”字,为熊氏。《史记·楚世家》谓:“芈姓,楚其后也……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通志·氏族略》谓:“楚以鬻熊之故,世称熊氏”。湘西苗族龙姓中包含有颛耒、恺、鲧、熊、夷、芈……诸苗族,其中芈姓应是“荆蛮”或“荆楚”芈姓在苗族中的遗存。而居住在当时楚国西陲,即湘鄂、渝、黔毗邻地自称“仡熊”(仡为词冠头)的苗族,在语言上至今仍有许多成分和古代荆楚语相同,从而证明他们是以熊为氏的“荆蛮”后裔的一部分。
故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里,说南方的少数民族“自春秋战国通称曰蛮,泰半皆苗族之裔也”。
上述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综合表明,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着同源关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所以《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二十中有“考苗族……古称三苗……一曰有苗或荆蛮”的记载。
山东的蚩尤塑像
相关推荐: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示意图片来源于作者豆包ai制作以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期编辑整理:东银西博
本期校核:蒋文慧、潘青山、小草等
关注即是支持,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