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南方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文化   2024-11-21 19:38   广东  
【编者按】此前有网友撰文苗族,一个逃避国家的民族》,但根据历史学者李琳之的研究,事实上早在五千年前,苗蛮集团在长江流域就已经进入邦国时代,尤其是石家河、良渚文化,其发达程度高于黄河流域,只是文献不载,但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其存在,可见“苗族逃避国家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由此也看出,我们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话,那么南方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石家河古城示意图,白色线条为外城郭方位
原标题:4300年以前,长江流域文明的发达程度高于黄河流域!古文献为何只字不提?
按照文献记载,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居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长江流域不过是在西周时期才走上历史前台的,譬如吴、越、楚等诸侯国就是这样。但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长江文明起源时间是早于黄河文明的:
首先,长江流域的湿地稻作农业早在110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了,而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农业在9000年前才开始起步。
其次是古城出现时间。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时间在6000年前,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至距今5300~4600年时(编者注:由此可见,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苗蛮集团就已经进入邦国时代),在江汉平原及其周围已经出现了至少17座古城,其中城址面积在60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3座,分别是约67万平方米的应城陶家湖、约70万平方米的沙洋城河和约120万平方米的天门石家河。苗蛮集团进入城邦政体,开启了史前中国城邦时代。

城头山遗址全景空中俯瞰图
黄河流域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城址是郑州西山古城,时间是5300年前,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在距今5300~4800年这个时段,郑州西山古城是中原和海岱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古城。之后一直到距今4300年陶寺古城拔地而起之前,整个黄河中游流域没有再发现一座古城遗址。海岱地区虽然在距今4600年以后,陆续发现了几座古城遗址,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无法同苗蛮集团相提并论。海岱东夷集团中面积最大的古城——山东日照两城镇古城,城内面积只有74万平方米——这还是加上了最外圈环壕西侧堆积。

郑州西山遗址空中俯瞰图
再次是国家形成时间。目前发现最早具有国家形态的遗址是居于长江下游流域的良渚城址,时间是4500年前至4300年前,而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最早出现是在4300年前至3900年前,迟了足足200年。另外,良渚文化最兴盛时的势力范围脚跨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四个地市,而陶寺古国的领地北不过霍山,南不渡黄河,东不过垣曲,西不至吕梁,基本上局限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局部一小片土地上。
在4300年前良渚古国灭亡之后,长江下游的文明发展忽然一落千丈,几近荒芜,这种萧条景象一直持续到西周时期。
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4600~4200年前是石家河古国,也就是典籍记载的苗蛮文化势力范围。4200年前,石家河古国灭亡以后,其余波虽然还持续了200年,但之后则是一片凋零,直到西周徐、楚等国崛起,才有了一丝改观。
黄河流域在6000~5300年前虽然产生了强盛达700年的庙底沟文化,掀起了一波向中原四周扩张的“玫瑰花”浪潮,但就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国家、文字、青铜器等几大文明要素而言,并没有明显的标识出现,此后继之而起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龙山文化也大同小异。虽然在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和良渚文化相比,黄河流域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分布在豫东、鲁西和皖北的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甚至还攻入良渚文化腹地,间接导致良渚文化覆亡,但即便是强如龙山文化,直至目前也没有发现一座具有国家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

陶寺遗址宫城复原场景
以上数据意味着,至少在4300年以前,长江流域文明的发达程度是高于黄河流域的。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记载,情况恰恰相反:活动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华夏人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仔细想想这种现象的出现倒也正常,因为作为中华文明的叙事主体,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就是我们华夏人,亦即汉族。而其他的“蛮夷狄戎”连文字都没有,更遑论叙事话语权!虽然他们也有口口相传的传说、史诗和一成不变的民间风俗,几千年来顽强地坚持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但正统的史学家们何曾正眼瞧过他们一下!
毋庸置疑,唯一的叙事主体和单一的话语权,最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屏蔽真相、作伪历史。这是专制统治者精神垄断的需要,也是华夏族群及其知识分子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的心灵归宿和情感纽带所在——儒学文化“为大人隐,为圣人隐”的“隐恶扬善”叙事原则,正是华夏社会自古以来修史倾向体现。
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承其实就一直循环在这样一个怪圈中,即便是今天,有些顽固的历史学家,也大都还是把所谓的正统文献当作完全的历史事实,而对民间和其他民族可能包含着真理颗粒的口述传说等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甚至在某些时候对既成的考古学成果也不屑一顾。
可想而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历史真相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多元一体”或“重瓣花朵式”的文明起源格局成为共识,这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滥觞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起源于长江流域的苗蛮文化至少在4300年前,包括长江下游流域在内的苗蛮文化的文明程度是高于华夏的。4300年前和4200年前,随着良渚古国和石家河古国的灭亡,原来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一部分汇入华夏文化主流,一部分变成南方少数民族的旁支文化,而作为该两种文化的主体传承没有了话语独立权的承载体,在以后的岁月里日渐消弭,终至灭绝。

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
历史和文化不是一回事。文化是长期以来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沉淀,是一种价值观,它更多的是求同,其目的所在是求得该地区或该民族、该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历史研究是要追求真相的,它不能以功利为目的,更不是为谁服务。所谓为现实服务,不过是说把历史真相反映出来,以便统治者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而不是说要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篡改历史。
遗憾的是,从考古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前从课本上从经典著作中所学到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人的有意或无意的作伪。
几乎所有文本的叙事主体,都囿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部还原的历史的真相,但我认为,摈弃既有的成见,尽量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站在尽可能的高度上,以“一览众山小”的态度,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判别事物真假的能力,该是当代每一个史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操守。
这也是我写作《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商务印书馆,2020年9月)和《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本书所奉守的根本准则。(完)
作者简介: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历史好书60种”榜单。

相关推荐:

中华第一城在哪里,建造者是什么民族?

考古新发现 | 石家河古城面积超过良渚古城

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上)

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下)

稻作文化起源于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

这个遗址,见证屈家岭文化的扩张

基因分析苗族族源,打脸古歌传说?

三苗遗存,石家河文化探秘

三苗与苗瑶、石家河文化

三苗部落的前世今生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转自今日头条号“琳之说史”、大同思想网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本期编辑整理:东银西博
本期校核:老蒋、小岛、小草、风子、桃子等

Hm苗学书院
苗学书院,是苗族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载体。有三个功能,文化传播:即苗族历史文化等学习和物质文化展示的场所;礼仪安顿,即建立苗族信仰和苗族礼仪传播;苗族集场功能,即苗族特产的交易场所。通俗的说即文化传播+信仰礼仪+特产交易这三大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