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苗战记:让你看看野蛮的力量!
文/老荷、东银西博
诗曰
滚滚清江水东流,九股黑苗不畏死;
诸苗骑兵驰苗岭,砍马祭祀传史诗。
梵净红苗联腊尔,明清无奈边墙事。
勇抗封建传苗脉,生苗赳赳雄起义;
各美其美美与共,后辈自强永不息。
传说大明宰相刘伯温游历西南苗疆,见识过云贵高原多山地貌后,留下谶语:“江南千万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
刘伯温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所以他这句话,让很多云贵人士经常引用,以此来证明,云贵总有一天能“翻身”。
刘伯温1375年去世,如今也到了600多年了,这句谶语也应该应验了吧。此言不假,很多外人都说西南苗疆野蛮,那现在你让他们看看野蛮的力量吧。
自2022年以来,贵州省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村BA”为代表,榕江县的“村超”、黎平县的“村歌”、凯里市的“村T”,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村马”、以及铜仁地区的“村舟”都一下子火起来了,秉持蓄水位,很多人认为,刘伯温留下的谶语应验了。
很多专家学者究其原因,总结起来,这些“村字号”的品牌为什么能火起来,而且还能维持不衰,除了当地政府努力营造之外,重点就是当地传承下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持,尤其是“村BA”、“村超”、“村歌”、“村T”和“村马”,他们所处的区域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处在了贵州省最后的“生苗界”周围,少数民族文化得以“野蛮”生长,因此保持了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清初贵州黔东南生苗地和当前“村字号”品牌位置示意图
这个片区不仅是“村字号”品牌的发源地,还诞生了贵州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所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还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密集的地州。那什么是“生苗地”呢?
什么是“生苗”?到了元朝时期,元人的认知中“苗人,古三苗 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往往有之,与氐夷混杂,通曰南蛮。”也就是湖南西部、四川、湖北、重庆南部、贵州省都属苗疆范围。明郭子章《黔记》说:“不与是籍者为生苗”,而反之近者、在籍者的苗族称之为“熟苗”。也就是说“生苗”与已经归附朝廷、登记造册的“熟苗”相对,“生苗”就是相对独立自主,并未登记造册,不纳税的“苗人”,所以“生苗地”,也就是古代相对独立自主的苗人群体居住的地区,所以该区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较能原生态的保留了当地民族文化。当然,不管是“生”是“熟”,实际上都是苗族,本质上族属是没有不同的,而且现在也新中国已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也就没有什么“生苗”“熟苗”了。但为了讲清楚这段历史,文章运用了这个历史概念。
“生苗”也好,“熟苗”也罢,都可以追溯到三苗和楚国灭亡后,苗族四散开后的迁徙而来。尤其是秦始皇灭楚后,作为楚国主体民族古苗人,一部分不远臣服的人逐步向西向南迁移,选择独立自主建立苗人社区。他们以村寨鼓社为单位,有鼓社地方民主自治,但无明显的统一领袖君长,无论对外还是对内,普通苗民群众不著户籍、不纳贡、不输赋、不捐税、不服徭役、不相统属的自治社会。
苗人西迁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楚威王时期,其时派遣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后来秦始皇灭楚,他们就成了留守夜郎的楚人,他们可能就是进入贵州的初代苗族先民,杂居在“西南夷”各民族之中。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大举开辟西南夷,平定地处黄平、福泉一带的且兰国、和地处黔中、黔西的夜郎等地,设置牂牁郡,“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就是说汉朝虽然灭了夜郎、且兰,设置了十七个郡,但还是用当地的老办法治理,不要求他们纳税,其实也就是非常宽松的治理,相当于高度自治的民族区域,类似现在的港澳地区。至此,苗族先民“大江南北之平地巢穴於是盡失”。
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从而激发西南夷对中原王朝封建统治的强烈反抗意识,汉武帝死后,西南夷储族皆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亦载:“孝昭始元元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柯、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随后派遣水衡都尉吕辟胡率领蜀郡、犍为郡的汉军镇压起义攻破牂牁,平定起义后,西南夷各民族族其中包括苗族先民只得退守各地山区“乃竄入嶺南一帶之深山窮谷”。
王莽新朝时期,改汉制,贬句町王以为侯,句町王率先反乱,随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西南夷储族响应起义,一时“三边夷尽反”,平蛮将军冯茂率军作战三年,士兵和军官阵亡十之六七,后来王莽不甘心,继续加派士兵也未能平定起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亦载:“转兵谷卒徒十余万击之,吏士饥疫,连年不能克而还。”,双方持续至王莽新朝灭亡而终,旷日持久的战争更进一步的激发苗族先民的对抗意识,此后苗民反封建统治斗争与各朝国祚相始终不再归附。
东汉时期,苗族先民五溪蛮反汉起义始终不止,东汉大将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曾先后折损此地而弃五溪,元初五年(118),四川西昌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封离等起义,次年朝廷军队前往镇压过程中,因一路滥杀无辜蛮民,引发贵州、云南、四川西南夷储族相续动荡,参加聚义的民族多达36种,各地聚义人数十余万,攻破二十余县,杀地方长吏,剽掠百姓,焚烧邑郭,以致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
公元189年东汉对西南的实控示意图(维基百科)
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不止,延熙十一年(248年),贵州东北部及重庆东南部的苗族先民杀都尉反蜀聚义,蜀将邓芝率军前往镇压,虽斩其起义首领而平定此次起义,但仍未能灭其反抗之心,东晋永嘉之后北方正处五胡十六国的乱世时代,无暇估计西南蛮民,此地随后也没入蛮夷之中。
隋唐时期,苗族先民散居于群山之中,与朝廷军队顽抗负隅,韦建《黔州刺史薛舒祥道理》云:“言语之所不通,抚柔之化风靡”,黔中道的治所黔州亦是“杂居溪洞,多是蛮獠,其性犷悍,其风淫祀,礼法之道,国不知之”。唐朝中后期,贵州苗族从西南夷的混称中脱离了出来,逐渐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称谓,自貴黔諸苗於漢屬西南夷,后世苗族乃日漸繁,清魏源《圣武记》有观于西南夷者记载:曷谓苗?曷谓蛮?魏源曰:“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生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溪洞蛮獠,自唐末之乱不供王赋,颇恣侵掠,为居民患。
到宋代以后由于蛮界“盘瓠遗种”苗族长期的不服统治,被中原王朝称其为“世为边寇”,派遣朝廷军队前往征伐,“讨之则负固自守,事久则劳人烦费”,导致朝廷军队往往无功而返,便对其制定下“款附则受而不逆,反叛则弃而不追”的政策,朝廷对于这一无法管理的蛮界群体,即谓之“生苗”。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明朝正式建贵州省的以前多年间,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其实基本上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体系下,大多数都是倚靠当地土豪建立羁縻州、土司等方式管理,而更为边远的地区,羁縻州和土司也无法管理得到,则形成了大片的“生苗地”,到了明朝初年,主要包括了贵州南部、东北部的大片生苗地,以及北部的多片小的生苗地。
明万历年间朝廷实际控制地区示意图(嘻嘻网.盘点明朝276年的疆域变化:不割地只是个骗局.news.xixik.com.2020/12/16)
随着明朝的贵州治理的深入,以及苗人各自的支系分支,在明清时期,主要形成了黔中南、黔东南、黔东北三大片“生苗地”,以及黔西南、黔西、黔西北等多片小的“生苗地”,上图就是1582年,明神宗万历年间的疆域,此时北疆萎缩至长城一带,东北地区萎缩至辽东,西北地区萎缩至嘉峪关,青藏地区已不能有效控制,此图有个特殊的地方是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有很多小“缺块”,这其实是当地一些没被明朝直接控制的苗瑶民族的地盘,这种缺块很难划得精准,国内地图一般也不标记出来,也就是我们说的“生苗地”。
也就是这些地区,是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比较聚集的热土。除了黔东南之外,如黔南的“生苗地”则留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亚鲁王》史诗”、“苗族跳花节”、“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黔东北的就留下了“松桃苗族巴狄雄萨滚”“松桃苗绣”“石阡仡佬族民歌”。
黔中南地区苗族赛马(来源网上)
“生苗地”大小,史料并没有那么详实,不过清朝初年对于黔东南生苗地和黔中南的生苗地有大概的面积记载,黔中南“广顺、定番、镇宁‘生苗’六百八十寨,镇宁、永宁、永丰、安顺“生苗”千三百九十八寨,地方千余里,直抵粤界。”黔东南“而苗疆四周几三千馀里,千有三百馀寨,古州踞其中,群砦环其外。”开辟苗疆成功后,“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开头说的“三千里生苗地文化加持”。
那么这些“生苗地”是怎么逐步形成的呢?明清时代的“苗人”自然不只是现代苗族,包括了西南的各类非汉族群,而在贵州“生苗地”内部,主要还是苗族人口更多,所以我们要了解贵州“生苗”的历史,主要其实就是原来“生苗地区”苗族历史。
至明朝建立时,今贵州省境内各地大概分布的“生苗地”示意图
END
图片源于网上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投稿请:加(xingzhi1988)好友,或发送到3075624069@qq.com
本期编辑整理:苗岭凤雏
本期校核:小岛、高利、老蒋、风子、小草、桃子等
关注即是支持,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