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出版了《共产党宣言》,此书横空出世,预示着一个新的理论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就像一个幽灵,在欧洲大地飘荡。
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论断,他说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这不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吗?全面发展,这不就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目标吗?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在口头上是讲全面发展的,他们认为的全面发展无非就是各学科均衡发展,但绝非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可以,自由发展一定不可以,因为他们总会搬出什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类的祖训,来道貌岸然的证明他们都是为学生好,证明他们论断的正确性。可是我们只要细想就可以明白,没有自由,哪来的全面?没有自由的发展,实际上培养出来的就是全能机器人,只有程序性,没有创新性,这样分析下来,好像这又不是我们育人的终极目标。
如果你看过钟道然的《我不原谅》,你或许就会回忆起那个在国旗下演讲中偷换演讲稿的他。一个很有思想的九零后,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但是一个社会最不需要的就是有思想的人,他们会煽动一群有思想的人,然后给这个社会“添乱”。放眼古代王朝更替,一个国家机器想要安稳的运转,需要的就是毫无生气的人,可以保证日复一日的运转就够了。比干,屈原当属这群有思想的人中的一个,可是下场却让人不寒而栗。
有时候吧,挺喜欢叛逆的孩子,虽然会让父母气的七窍流血,会让老师血压飙升,可是这样的孩子最起码还有自己的主见,不论对错,最起码还有自己的思想。天赋人权,有思想应该也算吧?没进去学校之前,孩子的蒙昧阶段确是思想萌发的阶段,可是进入小学之后,再多的奇思妙想都会被父母施舍的兴趣班扼杀,三年幼儿园,六年的小学,看看那些校园里的孩子,还有独立的价值观吗?进入中学之后,智育占据半壁江山,中考,高考,就像一扇门,把学生自主思考的精神拒之门外,当怀揣着梦想,在十几年寒窗中上了大学,孩子们就会突然发觉,人为的束缚没有了,再也不用每天被家长,被学校,被老师,被分数束缚,常理说应该在大学成为有志青年,可是四年的大学,众多的孩子是用四年时光失去了梦想,毕业后就会面临社会的残酷践踏。当这些大学生拿着四年也不知怎么得到的毕业证,突然就感觉自己大脑空唠唠的,一如太监的内裤,里面似乎什么都没有。难道这就是15年寒窗的结果?
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吗?这样看来,问题是有的,而且有些严重,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似乎又找不到答案,可是却在学生的身上呈现的淋漓尽致。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精神自由的人,培养脑子正常的人。应试教育之下,孩子们的脑子似乎有些坏了,表现之一就是不会分析问题,不会提出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不会思考,咋能怪学生,因为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教的就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至少,文科班的孩子是这个样子。文科生的罗辑思维能力,估计还是初中平面几何和高中立体几何打下的基础,关键是孩子们还要喜欢这门课才行。
缺乏思考的人生,是自我丧失的人生,当一个人自我丧失,伴随而来的就是进入社会之后的道德沦丧。只有首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只有弄清楚已所不欲,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勿施于人。
易中天说,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就是生产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膜罢了。分数面前,至于孩子是否真实,是否健康,是否善良,是否快乐,没有人愿意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校园,却最不拿人当人看,不得不说这是世界奇迹!
苏格拉底说,教育应该帮助人实现自我,让人按照自己方式生活。卢梭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我们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一摞摞试卷造就的,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造就的。马斯洛说教育,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试问,我们做到了吗?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实现自我,但愿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马克思主义可以中国化,《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也可以。我们都在翘首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