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小的我》,对易烊千玺有了新的看法,说实话,整部剧,能被他演绎成这样,也算是成功之作,对这部作品是不是号召我们关注残疾人暂且不论,今天从教育的层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片中的开头他走上窗台想轻生,幸好被外婆叫了一声而没有轻生成功。外婆带他去给他过生日,结果喝醉,外婆带他回来被妈妈发现,外婆和妈妈差点为这个吵起来,他报考师范学院,他希望拿到通知书,又担心无法拿到通知书,他给学生上课,学生嘲笑他,他意外成为老人合唱团的鼓手,一个老人开始说他是傻子,爱他的外婆不喜欢他被别人说成傻子便和这个老人打起来…在公交车上,他给小孩让座,他站着因为四肢不平衡摔倒了,司机说了伤人的话,外婆要司机道歉,司机也不道歉两人吵了起来,但是春和为了不连累车上的成员阻止了外婆。他去咖啡店应聘,以为咖啡厅老板认可他,结果他听到了为了免税。他遇到一个喜欢女孩,以为这个女孩是真心对自己好,结果这个女孩也离开了。她的妈妈对他的爱过于极端,不想让她去外面读大学,限制很多,这份爱让他很窒息,因此母子吵架起来,他妈妈怀孕了,还瞒着他,他知道真相后来医院想抱抱孩子,他妈妈看了还推开她一下。他想送给妈妈牛轧糖,外婆说妈妈血糖不能送,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他觉得生活没意义了想用牛轧糖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就在想,他之所以会走上楼顶,到底是谁造成的?是他妈妈吗?还是他外婆?还是因为雅雅的离开,可那时雅雅还不认识他。
整部作品当中,除了刘春和,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妈妈,外婆。如果把刘春和看成是一个问题学生,他的妈妈就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而 他的外婆就是他最好的人生老师!
刘春和的妈妈是爱孩子的,这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爱,让他从小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看似关注,以孩子为中心,但实际上它的妈妈根本不知道刘春和内心的真正渴求和需要,就像刘春和想上师范大学,想当老师,可是在妈妈那里首先就被否定了,刘春和跟妈妈据理力争的那一段台词,看的我热血沸腾,想想当下,我们太多的老师都在做刘春和妈妈一样的角色。我们都觉得我们很敬业,我们很认真专业,其实,我们所给予的纯粹是我们主观意志的加强,刘春和在妈妈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中失去了自我,我们的学生不也在我们强加的教育课程里失去了个性,创造力,灵性吗?打着“为了”的幌子,让孩子在过度的关爱离丧失自我。好在刘春和是一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他要的就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自尊。
如果没有外婆,刘春和就不会遇上雅雅,如果没有外婆,刘春和或许就会按照妈妈的规划中行走,一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可能永远就是一个被关在笼子里的大猩猩🦍,让人鄙视,恐惧,怜悯,唯独不是尊重!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只有契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刘春和的外婆就像一个校园里众多老师中的异类,不追求分数,而是背着女儿的嘱托,将刘春和带到了大自然,走入社会。外婆总是能洞察刘春和的一切,而且总会遵从他的想法,陪着外孙一起疯!
不禁想起上天视导反馈会专家说的一段话:真正的名校,应该是师生幸福感强,负担轻,质量高的学校,应该是课间多给点时间,让操场上到处都是孩子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可以很惬意的坐在餐厅,三五成群,在他们喜欢的音乐里,享受美食的学校,应该是经常看到孩子们有说有笑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毕业之后还能够记得,留恋,回味教给他们东西的学校。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特别的深有同感。昨天在河南的朋友圈里,看到高中的孩子五点四十就要到班,想想我们六点二十到十点十分,瞬间也就释怀了。或许人就是这样,在比较中就会找到平衡点或者失衡点。
父母能爱孩子,那是一种本能,父母会爱孩子,那是一种本领,父母教会孩子学会爱,才是一种本事。刘春和的外婆就是这样的父母,她懂得孩子的需要,知道满足孩子的需要,更知道陪伴孩子获得需要!
与成长同行,刘春和的外婆一直在这样做。想想当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好老师,学生都期盼自己的老师是好老师,校长也期待自己的员工都是好老师,相信讲台上下的我们也都渴望自己能成为老师。好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好老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其实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只是自己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如果你看过《好老师在这里》,我想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母亲不知道如何做母亲,而外婆则似乎在以“母亲”的身份对待外孙,这是宠爱,亦饱含对女儿的愧疚。而从车票细节看,照顾外孙也成了某种束缚,最终刘春和坚定外婆“出走的决心”,她摘下丝巾泪流满面,随后两人在远景中翩跹起舞,这是两相成全的豁达胸怀。 一如教育路上的教学相长,相互成全!
看完《小小的我》,也再一次给了我震撼:在一个班级,也有众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傻”。他们不仅不傻,而且不聋,只是我们觉得他们傻而已。管住自己轻蔑和嘲讽,释放善意,不要再从心灵上伤害他们,这才是一个良师,一个明师!